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5种乌桕籽油主要脂肪酸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C-MS分析5个不同产地乌桕籽油的主要脂肪酸成分为:癸二烯酸、十六烷酸(棕榈酸)、十八碳二烯酸(亚油酸)、十八碳三烯酸、十八碳单烯酸(油酸)和十八烷酸(硬脂酸).其中,大悟013、022样品不仅二十碳链以下直链脂肪酸含量高(烷酸含量分别高达80.52%和79.59%),且不含三烯酸类脂肪酸,说明这两个产地品种较合适用于生物柴油开发.  相似文献   

2.
应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技术,首次对鹰嘴豆中弱极性成分进行研究.从鹰嘴豆弱极性萃取部位中鉴定了22个化合物,以脂肪酸为主要成分.脂肪酸含量(质量分数)高达81.25%,其中9-十八烯酸和8,11-十八碳二烯酸的含量分别占总量的28.00%和38.60%.  相似文献   

3.
研究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锦灯笼种子油,经皂化和甲酯化,用GC-MS联用法分析和鉴定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从锦灯笼种子油中共检出15种脂肪酸成分,主要是8-十八碳烯酸甲酯(58.40%)、软脂酸甲酯(20.29%)和硬脂酸甲酯(14.60%)。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分别为60.88%和39.12%...  相似文献   

4.
采用Bligh-Dyer法和氢氧化钾-甲醇法对龙头鱼的脂肪酸成分进行提取和甲酯化后,利用气相色谱-质谱对其中的脂肪酸成分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Bligh-Dyer法具有较高的提取效率;在检出的15种脂肪酸中,不饱和脂肪酸占多数,其中的4,7,10,13,16,19-二十二碳六烯酸甲酯和5,8,11,14,17-二十碳五烯酸甲酯的相对含量分别达到9.37%和5.55%.  相似文献   

5.
以十二酸、9,12-十八碳二烯酸、9,12,15-十八碳三烯酸3种长链脂肪酸对密度为1.942×105/mL的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3种长链脂肪酸对铜绿微囊藻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十二酸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其次是十八碳三烯酸,十八碳二烯酸最弱.  相似文献   

6.
小槐花中的脂溶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硅胶柱层析、甲酯化和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技术对小槐花的脂溶性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分离出45个组分,确认了其中的29个成分。这些成分主要为脂肪酸类化合物,其中以十六烷酸、十八碳烯酸、十八碳二烯酸含量最高,含量分别为28.90%、26.49%、17.95%。这些成分均为首次在该植物中鉴定出。  相似文献   

7.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对丝瓜籽油的理化性质及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丝瓜子仁为原料,采用常规提取和超声波辅助提取法提取丝瓜籽油,比较了两种方法的效率和产率,并对两种提取方法所得丝瓜籽油的理化特性及脂肪酸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丝瓜籽油经甲酯化处理,采用GC-MS对其脂肪酸成分进行定性分析,鉴定出四种成分为棕榈酸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91,2-十八(碳)二烯酸甲酯和硬脂酸甲酯四种脂...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十二酸(月桂酸)、9,12-十八碳二烯酸、9,12,15-十八碳三烯酸3种长链脂肪酸对密度为2.575×106个/mL水华鱼腥藻的生长影响.结果表明,这3种长链脂肪酸对水华鱼腥藻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浓度越大效果越明显.在同一时间内,这3种脂肪酸对水华鱼腥藻的抑藻作用大小顺序为:十二酸>十八碳三烯酸>十八碳二...  相似文献   

9.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水曲柳种子中的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用常温渗漏法乙醇提取,将二氯甲烷萃取物柱层析分离得到的3个组分的油脂甲脂化后运用GC-MS联用技术进行分离和鉴定。从二氯甲烷萃取物中分离鉴定出34种脂肪酸,其中30种不饱和脂肪酸,主要种类有:油酸、亚油酸、十六烯酸、(Z,Z)-9,12-十八碳二烯酸、9-十八碳烯酸、8-硬脂酸、对羟基苯丙酸、9,13-十八碳二烯酸、反油酸、硬脂酸等。水曲柳种子的二氯甲烷萃取物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  相似文献   

10.
小茴香萃取物中脂肪酸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宁夏固原种植的小茴香籽油用正已烷进行了回流提取物,萃取物经皂化和甲酯化反应处理后,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进行分析,鉴定了产物中的脂肪酸组分,结果表明,17种脂肪酸中,含量最高的是十八碳烯-5-酸(78.562%),其次是十八碳二烯酸(8.352%)、棕榈酸(7.259%)和硬脂酸(2.103%)。  相似文献   

11.
南极磷虾油脂中脂肪酸的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乙醇提取法对南极磷虾中的油脂进行提取,提取产率达6.14%。将油脂进行皂化、甲酯化, 以气相色谱法测定其中的脂肪酸组成, 共鉴定出 21种成分, 主要含豆蔻酸、棕榈酸、油酸、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其含量分别为9.25%、24.35%、18.25%、20.28%和11.17%;另外,还鉴定出油脂中含有0.68%的奇数碳链脂肪酸。  相似文献   

12.
利用紫外光谱测定油脂中不饱和成分,以动物油为对照,主要分析检测了常见的7种植物油.本文确定了紫外谱图分析油脂的检测条件,将原始油配制成0.2%的环己烷溶液;以相似度为指标比较光谱曲线,验证该检测方法具有很好的重现性和特异性;用 W 检验法确定了共有峰,运用紫外谱图检测化合物共轭结构的原理,对各种油脂中总不饱和脂肪酸进行识别并计算相对含量.紫苏油和核桃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种类最丰富,紫苏油中不饱和双键数4的脂肪酸含量为核桃油的1.5倍,橄榄油中包含的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为此种脂肪酸.其次,葵花籽油、玉米油、花生油、杏仁油的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依次递减,动物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未检出.经过碱皂化、甲酯化等方法处理后的样品中,不饱和脂肪酸的紫外吸收光谱特性明显减弱,因此该方法可以简单、快速、准确地测定油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  相似文献   

13.
班种草籽油中脂肪酸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气相色谱、色谱/质谱法对班种草中脂肪酸的组成及相对含量进行了研究。鉴定了油酸、亚油酸、α-亚麻酸以及γ-亚麻酸等十三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达88.27%,其中油酸为17.18%,亚油酸为23.34%,α-亚麻酸为21.55%,γ-亚麻酸为10.55%。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马鲛鱼的综合利用价值,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优化实验对马鲛鱼下脚料中鱼油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并对其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马鲛鱼油提取的适宜工艺条件是pH值为7,中性蛋白酶加酶量为1.5%,酶解时间为3 h,液固比为3∶1,酶解温度为52 ℃,马鲛鱼油提取率为75.38%.对马鲛鱼油的脂肪酸进行分析,共检出12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为54.13%,二十碳五烯酸(EPA)质量分数为8.40%,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质量分数为7.06%,EPA和DHA的质量分数较高.  相似文献   

15.
卵盘鹤虱籽油中脂肪酸组成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卵盘鹤虱籽油中的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鉴定了13种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98.66%,样品所含主要脂肪酸为棕榈酸、油酸、亚油酸、α-亚麻酸和γ-亚麻酸。不饱和脂肪酸为90.57%,其中α-亚麻酸36.18%,γ-亚麻酸5.86%,并进一步采用气相色谱法--质谱联用方法对卵盘鹤虱籽油中脂肪酸组分定性。  相似文献   

16.
海南蓖麻籽中脂肪酸的组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乙醚萃取蓖麻籽油,油脂皂化后的脂肪酸采用三氟化硼-甲醇溶液进行甲酯化.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技术分离、鉴定出8种脂肪酸,其主要脂肪酸为蓖麻油酸66.03%、油酸8.54%、棕榈酸7.77%和亚油酸6.64%.结果表明,蓖麻籽油不饱和脂肪酸高达88.5%,有较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茶油中的脂肪酸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氢氧化钾-甲醇酯交换法甲酯化处理油样,以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仪对广西三江茶油中的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共分离出6种成分,分别为肉豆蔻酸,十六碳烯(9C)酸,棕榈酸,亚油酸,油酸 硬脂酸,其中油酸含量为82.35%。  相似文献   

18.
周永红  郭辰  黄慧 《广西科学》2007,14(2):147-149
采用微波辐照诱导萃取南瓜子油,并利用GC-MS对其脂肪酸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和鉴定。结果得到,用微波辐照诱导萃取南瓜子油的最佳工艺条件是在微波功率900W下,用正已烷提取50s,南瓜子油得率为41%。南瓜子油中亚油酸含量高达56.54%,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到65.43%,是制备营养保健油的优质原料。微波提取的南瓜子油颜色澄清、香味自然,与其他提取方法相比,具有提取时间短、得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油脂中脂肪酸的分析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几种油脂的脂肪酸含量。对测定条件进行了选择,色谱柱为SE-30弹性石英毛细管柱(25 m×0.22 mm×0.2μm),柱温为190℃,载气流速为1 mL/min,分流比为1∶100。对棉籽油、花生油、大豆油、小米乳芽油、猪油中所含脂肪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测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普遍高于饱和脂肪酸,其中大豆油中亚油酸的质量分数(下同)最高,达60.02%;植物油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高于猪油,其中小米乳芽油的最高,达84.33%,而猪油只有50.4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