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虽有好转,但依然严峻,由人的不安全行为而导致的煤矿事故时有发生。为了减少煤矿重大事故的发生,就必须预防和控制煤矿工人的不安全行为。文中分别从内在和外在2个层面对影响矿工不安全行为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对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假设,进而根据假设,构建矿工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概念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矿工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概念模型进行验证,最终得出矿工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指标体系。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计算所构建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并进行重要度分析。该研究有利于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不安全行为预防措施,也有利于提升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矿工行为失误机理,通过对矿工行为失误进行系统分析,根据矿工对信息认知的理论基础,构建矿工信息认知处理模型,将矿工信息认知处理分为3个模块并分析其特点,在其基础上,结合事故链原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建立一种矿工行为失误模型。对模型中影响矿工行为失误的因素进行重点阐述。基于所构建的矿工行为失误模型,运用回溯分析方法,提出矿工行为失误分析与预防方法以及具体步骤含义。研究发现:矿工信息认知模型是矿工处理信息的主体过程,其可阐明矿工认知资源对矿工信息处理的影响机理,基于信息处理和事故链原理的矿工行为失误模型可阐明宏观和微观两层面的矿工行为失误作用机理,根据该模型得出矿工行为失误分析及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3.
矿工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30 a间煤矿重大事故统计数据显示,人因事故占到96.5%以上.在所有导致煤矿重大事故的直接原因中,不安全行为是引起煤矿绝大多数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因此,在对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以G矿N1301工作面的矿工为研究对象,确定了由4个一级因素16个二级因素组成的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集.引入网络层次分析法(ANP),构造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的网络结构模型,并通过发放专家打分表,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两两比较,利用Super Decisions (SD)软件计算出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的一级因素和二级因素的权重,进而得出全部16个二级影响因素权重总排序,并以此为依据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重要性分析.其重要性排序将为预防矿工不安全行为指出控制方向,并提出相应的矿工不安全行为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矿工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防止不安全行为和事故发生,研究了疲劳中介效应下的矿工心理因素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从心理学角度,归纳分析影响矿工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因素,以矿工疲劳反应为中介,提出心理因素、疲劳反应、不安全行为3方面的关系假设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采用群体抽样方法,对陕西2家煤矿矿工进行问卷调研;将所收集的有效问卷通过SPSS 26.0软件,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最后通过AMOS 24.0软件对所建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矿工心理因素(个人性格、心理素质、工作时的注意力和工作态度)均负向影响作业过程中产生的疲劳反应和不安全行为,其中工作时的注意力对矿工疲劳反应的影响以及个人心理素质对矿工不安全行为的影响,显著度均是最大的;矿工作业过程中产生的疲劳反应正向影响其不安全行为;矿工心理因素与不安全行为之间存在2种影响途径,一是心理因素通过引起作业中的疲劳反应进而引起不安全行为,二是心理因素直接引起不安全行为。  相似文献   

5.
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是建筑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及影响路径的研究是降低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关键科学问题之一。为减少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发生,从个体、组织、社会3个方面综述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梳理了影响因素的影响路径。基于文献阅读的归纳和总结,得出未来应进一步从认知心理角度深入研究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影响路径,重视环境因素和个体的交互作用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过程的研究;在研究主体上,应关注建筑业非正式群体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研究成果有助于完善安全管理理论研究,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6.
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造成煤矿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为了减少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必须全方位的预防和控制矿工的不安全行为。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探讨了煤矿工作资源对矿工心理安全行为的影响机理,并且深入分析企业的安全氛围水平和矿工自身的安全心理资本在影响机理中的重要作用,构建了煤矿工作资源对矿工心理安全行为影响关系的理论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bootstrap法对该理论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工作资源能够分别通过心理社会安全氛围和安全心理资本的完全中介作用正向影响矿工的心理安全行为;并且工作资源可以通过心理社会安全氛围和安全心理资本的链式中介作用正向影响心理安全行为。以上研究证实了煤矿工作资源、企业心理社会安全氛围和矿工安全心理资本在提升矿工安全行为中的有效性。因此,煤矿企业应该加强对矿工心理安全的重视,向矿工提供丰富的工作资源,改善组织安全氛围,开发矿工安全心理资本,进而提升矿工安全行为。  相似文献   

7.
张舒  余亚琦  史秀志 《科技促进发展》2020,16(12):1639-1646
决策者的主观认知心理与决策行为密切相关,外在行为受内在的大脑决策支配,故明晰安全风险决策与安全/不安全行为之间的关系是有效控制不安全行为的关键。通过文献分析梳理了安全风险研究的主要领域、内容和方法以及安全模型构建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以风险信息的思维过程为主线,将风险决策过程分为风险感知、风险认知和风险决策3个阶段,阐明了各阶段的内涵、特点、研究内容和分析路径,构建了3阶段相互衔接的安全模型。同时,明确了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s)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两类神经科学技术在安全风险决策过程研究中的应用意义。所构建的风险感知-认知-决策的三阶段安全风险决策模型(SR-PCD模型),有利于进一步研究风险决策过程中的个体风险处理机制、明晰风险决策与行为的关系,对安全风险机理研究、事故管控、安全管理等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可为未来安全风险研究提供可参考的实验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8.
矿工的状态影响其作业的安全性,为有效评价矿工的状态是否处于安全状态,需要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文献分析法从个体特征、生理、心理和能力水平4个维度构建了包括17项二级指标的矿工不安全状态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综合权重,并利用该指标体系对某矿工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一级指标权重排序为:生理因素(45.614%)心理因素(22.768%)能力水平(17.682%)个体特征(13.936%),17个二级指标中,体力疲劳、风险感知能力、身体健康状况、安全认知、情绪指标的权重系数较大,对某矿工状态评价结果为中等水平,存在疲劳、负性情绪和不安全心理等状态,与实际情况相符,表明该指标体系能够科学有效地评价矿工的状态,煤矿企业应为状态处于中等水平以下的矿工提供及时的干预措施,防止其发生不安全行为。  相似文献   

9.
风险认知对风险行为有重要影响作用,研究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是提升风险认知水平、预测风险行为的首要步骤。为研究金属矿山矿工安全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梳理安全风险认知的相关影响因素,然后基于金属矿山矿工的特点分析影响矿工安全风险认知的重要因素,构建理论模型。其次,以理论模型为基础,采用专家咨询法开发金属矿山矿工安全风险认知影响因素的测量问卷,并开展现场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95份。最后运用SPSS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信效度检验,获得矿工安全风险认知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根据影响因素提出改进建议。结果表明:包含5个维度23个题项的测量问卷信效度较好,满足心理学的测量要求;金属矿山矿工安全风险认知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安全氛围、风险态度、风险沟通、知识结构和组织信任感5个方面。研究结果对于有针对性地提高矿工的安全风险认知水平以及后续进一步预测矿工风险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驾驶员的视听差错是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它直接影响着驾驶员认知和执行的有效性.为了提高驾驶员的安全行为能力,开展基于安全信息认知的驾驶员视听差错影响机制研究.该文从安全信息认知视域出发,首先对驾驶员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归类;其次,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构建驾驶员视听差错影响机制模型;最后,为了挖掘更深层次的信息,以关键安全信息为导向,通过数学语言对感知、认知和执行的差错机制进行描述.研究结果表明,对关键安全信息处理的有效性和及时性是安全行为的关键,信宿与信源以及环境不同的是它存在正面促进的可能性.上述研究对于现实中驾驶条件、驾驶员的安全素质和安全能力的培养、人工智能的开发等均能起到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降低人失误事故发生的概率,以行为安全管理元模型为理论依据,针对安全信息、安全心理、安全人性、安全文化这4个主要影响因素,提出内隐安全行为干预模型,在模型的基础上以"安全需要—安全动机—安全认知(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安全态度)—安全意愿—安全行为"为关键节点分析人的内隐安全行为形成过程。结果表明:从内隐行为角度去理解和研究事故预防是研究行为安全管理的新趋势,所建模型为分析更深层次的人因事故与加强行为安全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针对化工企业安全事故频发的现状,为促进化工企业可持续发展,在安全信息-安全行为系统安全模型的基础上重构了化工安全管理体系。从安全行为主体的安全特性和化工企业安全信息的传播过程两个基本空间建立化工企业安全管理模型,阐述了化工安全信息对主体安全行为的影响,提出了“5-14”化工安全管理体系并对其进行解释,体系包括5种行为活动、14个一级要素和46个二级要素。最后对化工企业安全信息缺失的形成机理进行深入分析,从化工企业安全行为主体与化工系统本身存在的主、客观因素对其进行剖析解释。该体系的建立可为化工企业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提供依据,使化工组织优化和事故预测超前化,从而促进化工企业安全管理的信息化、整体化、科学化与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为有效提高矿工安全注意力水平,减少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基于脆弱性理论,对矿工安全注意力系统影响因子进行系统分析。首先,根据文献研究及实地调研,提取矿工安全注意力系统的影响因子;其次,从人、机、环影响因子以及脆弱性两个维度构建矿工安全注意力系统脆弱性影响因子的二维矩阵;再次,明晰矿工安全注意力系统脆弱性特征要素与脆弱性的关系,并构建矿工安全注意力的系统脆弱性特征要素递次演化模型;最后,从员工脆弱性、设备脆弱性和环境脆弱性三个层面提出矿工安全注意力系统脆弱性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为提升高铁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水平,预防和控制高铁事故的发生,进行了如下研究:首先基于安全信息—安全行为(Safety-related Information—Safety-related Behavior,SI-SB)系统安全模型分析归纳我国高铁信息系统的结构组成和运行机制,然后从安全信息和安全行为结合的新视角构建基于高铁信息系统的SI-SB系统安全模型并介绍其关键构成要素、安全信息传播机理和缺失机理,最后运用所建模型深入剖析了7.23甬温线事故,并针对性地提出防范措施.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明晰了高铁信息系统中安全信息的传播和缺失机理,为改进高铁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  相似文献   

15.
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矿工作为高危岗位群体,客观评价矿工反生产行为倾向可以有效遏制矿工反生产行为。基于行为安全理论,确定矿工反生产行为倾向的影响因子及属性值,从矿工个体、组织及管理因素建立矿工反生产行为倾向的动态评价系统。通过引入动态混合加权聚合算子(DHWA),采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对矿工反生产行为倾向的影响因子进行评价及排序。以山西大同煤矿为例,采用多期混合多属性决策方法(MPHMADM)对矿工反生产行为倾向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矿工反生产行为倾向评价结果与煤矿管理专家实际测评结果一致,煤矿企业对矿工反生产行为应重点管控矿工个体因素,其次是管理因素,最后是组织因素,从而有效遏制矿工反生产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为科学预防并控制由于建筑工人安全信息认知失效引起的建筑安全事故,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建筑工人SIC过程,采用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深入分析近3年中国建筑施工较大事故案例,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和理论饱和度检验提取影响建筑工人SIC的因素,包括SIC主体、SIC环境、SIC客体3个核心范畴和16个主范畴。应用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建模方法,构建建筑工人SIC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IC主体、SIC环境和SIC客体对建筑工人SIC过程具有重要影响,SIC主体对建筑工人SIC影响最大,SIC客体次之,安全知识经验对SIC主体影响程度最大。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强化安全信息主体认知能力、完善安全信息系统和畅通安全信道3个方面提出了建筑工人SIC失效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噪声对不同风险感知水平矿工个体的安全行为能力的影响程度,明确噪声引起矿工的生理参数的变化程度与作业出错率的关系,采用量表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将矿工分为风险感知水平不同的两组,分别测试两组矿工的眼手协调出错次数与平均心率(Mean HR)、平均皮电反应水平(Mean SCL),运用SPSS19.0对所得结果进行了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对于风险感知水平不同的矿工,噪声对其眼手协调出错次数增加率的影响与其平均心率变化率、平均皮电反应水平变化率呈线性相关。研究结论表明噪声对风险感知较低的矿工安全行为能力影响程度较大,对风险感知较高的矿工安全行为能力影响程度较小。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为体现信息时代特征,完善安全管理模式,以促进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本文开展了安全信息供给视域下的现代系统安全管理研究。首先,本文在安全信息供给视域下,秉承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分析安全信息供给对安全管理的影响;其次,结合安全管理过程,从安全信息供给角度,构造信息时代安全管理模型并分析模型的内涵和意义;最后,将模型应用到事故致因分析,探究安全信息供给在安全管理过程中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模型对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及事故的预防、控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基于模型的事故致因路径研究,对安全管理方案的实施和完善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冶金系统安全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之一,而安全信息认知(Safety information cognition,SIC)可有效防控冶金安全事故,减少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立足于安全信息认知通用模型,首先,对冶金安全事故致因机理、人群行为安全管理和安全事故防控等进行理论分析,奠定理论基础;其次,构建冶金系统安全信息认知模型并分析模型的内涵和意义;最后,将所建模型应用于具体冶金事故之中,分析事故机理并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结果表明,所建模型揭示了冶金系统安全事故的致因机理,有利于进行针对性安全管理,对提高冶金系统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煤矿安全一直国家和人民关注的对象。为降低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率,本文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和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了高危岗位矿工习惯性违章行为干预策略的系统力学结构方程模型(SEM-SD),并采用Vensim仿真软件进一步探索安全氛围、示范性规范和安全监管等3个干预策略与习惯性违章行为影响因素的关系,深层次研究了干预策略对高危岗位矿工习惯性违章行为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干预策略实施过程中,高危岗位矿工习惯性违章行为水平与不安全心理水平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作业环境水平、安全认知水平、安全能力水平均保持上升趋势;干预策略实施初期,作业环境水平高于安全能力水平,安全能力水平高于安全认知水平;干预策略实施后期,安全认知水平高于安全能力水平,安全能力水平高于作业环境水平。基于此,本文给出通过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鼓励示范性规范行为、加大安全监管力度能够有效控制高危岗位矿工习惯性违章行为发生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