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创新科技》2014,(23):50-51
“搞笑”版诺贝尔奖由美国人马克·亚伯拉罕创办,此人创办了一份名为《不太可能的研究之实录》的科学幽默杂志,从1991年开始,每年颁奖一次。入选“搞笑”版诺贝尔奖的科学成果必须不同寻常,能激发人们对科学、医学和技术的兴趣。与其他学术奖不同,另类诺贝尔奖得主不会拿到任何奖金,得不到各方赞誉,更不可能使科学出现革命性进步,但是所有获奖的研究都曾在著名学术杂志上发表过。  相似文献   

2.
2009年诺贝尔奖评选结果已经揭晓,为使我校广大师生进一步了解诺贝尔奖相关领域的前沿问题,2009年11月2日至4日,由科技处主办的第三届“诺贝尔奖论坛”在科学会堂二层报告厅举办了5场报告会。  相似文献   

3.
诺贝尔奖析——科学研究规律探讨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和分析了1901~2000年诺贝尔物理奖、化学奖、生理医学奖的有关信息,按科学发现、科技发明和科学理论将诺贝尔奖归类,并进行数据分析,发现这3个类型的比例因学科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物理学为2.5∶1∶1,化学为1∶1∶1,生理医学为5∶1∶1.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现代科学研究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4.
史军 《科学世界》2009,(11):51-52
诺贝尔奖似乎都是颁给那些提出神秘科学理论的大科学家,其实从创立之初,诺贝尔奖的颁奖原则就是奖励为人类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居里夫人的放射线让我们有了X光检查,爱因斯坦把我们引入了光电时代,艾滋病病毒的发现让我们可以有的放矢。今年的诺贝尔奖也不例外,从决定人体衰老和癌症发生的机制,到光纤通信和数码相机,再到维持机体正常运行的蛋白质的合成。原来,可以获得诺贝尔奖的大道理就在我们平平常常的日子里。  相似文献   

5.
张巍巍 《今日科技》2011,(10):39-41
诺贝尔奖一直是我们眼中的科学界最高峰,而诺贝尔奖获得者则以其杰出的科学贡献和科学精神,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对于中国的科技创新环境,诺奖得主们怎么看?欧美国家的创新政策是怎样的?对我国有什么借鉴意义?他们眼中的科技创新需要什么?  相似文献   

6.
从20世纪初算起,科学家们在基础研究领域所取得的重要学术成果,几乎都是以论文的形式公开发表在专业期刊上。那些最终有幸荣获诺贝尔奖的科研成果,毫无疑问都是精品中的精品;而那些记载了重大科学发现的论文,自然也都是学术论文中的上乘之作。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一篇仅仅一两页纸的学术论文很可能包含了革命性的科学思想或者描述了里程碑式的科学突破,并因此征服全世界,包括诺贝尔奖的评委们。  相似文献   

7.
傅秀宏 《科技智囊》2008,(5):I0027-I0037
中国的诺贝尔奖情结,曾几何时过多地集中在国家精神上,甚至有时偏离了科学精神。在2008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提案建议,从加强中国一流大学的基础研究做起、寻求突破,重视产生诺贝尔奖的软硬环境建设,在不远的将来中国本土会产生诺贝尔奖获得者。  相似文献   

8.
诺贝尔奖是世界科技界的最高荣誉.20世纪早期,上海<万国公报>、<科学>和<东方杂志>等报刊先后向国人介绍了诺贝尔奖的设立情况;分别报道了1903年、1905年、1914年、1920年度诺贝尔奖得主名单;有的还对历年诺贝尔奖得主进行分类统计,并呼吁中国人奋起直追,争取获得诺贝尔奖.  相似文献   

9.
在描述微观粒子现象时,量子力学所获得的成功如此的眩目,以至于人们认为量子现象为微观世界所独有。然而,量子霍尔效应却是一种在二维电子系统中的宏观量子现象,换句话说,它是可以观测到的量子现象。在经典霍尔效应被发现的100年之后,1980年由K.von Klitzing发现整数量子霍尔效应,为此他获得了1985年的诺贝尔奖。分数霍尔效应是有另外3位科学家在1982年发现,其中包括华裔物理学家崔琦,同样,为此他们分享了1998年的诺贝尔奖。  相似文献   

10.
科技馆在公民理解科学、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科技馆的科普展示内容贯穿着趣味性、互动性、启发性的科普理念,给观众营造了科学再发现的条件和场景。许多人在这种科学再发现的过程中,通过科学现象,发现科学问题、采用科学方法、找到问题答案,产生了学习科学、探索奥秘的兴趣。  相似文献   

11.
对诺贝尔医学奖的颁奖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探讨了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竞争协作精神,并论述了竞争协作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是科学上杰出成就的最高象征。运用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考察了1901年至2008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的创造性成果与其作出获奖的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的年龄之间的关系,分析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科学创造的“最佳年龄区”和“最佳峰值年龄”,阐发了中青年科学家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的思想及其对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诺贝尔奖是国际科学界公认的最重要奖项之一。分析百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对标世界航天强国,一个重要特点是通过持续实施空间科学任务,科学家们不断获得诺贝尔奖。本文以诺贝尔物理学奖为抓手,阐述空间科学对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贡献,分析欧美航天强国在空间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情况,并基于中国空间科学发展现状和态势,提出空间科学是中国基础科学研究有望取得诺贝尔奖级重大突破的优势领域之一,发展空间科学可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做出具有重大标志性的不可或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半导体科学技术研究与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渊源出发,详细解读了2014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成果"高效GaN 基蓝光发光二极管"的研究背景、核心创新内容、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分析了氮化物宽禁带半导体的发展趋势。文章从3 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研究历程、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的评奖标准等视角,探讨了2014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对我国物理学科建设、如何看待应用物理研究与基础物理研究的关系以及对成果评价标准的启示和借鉴价值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基于原始性创新能力的我国基础研究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础研究是科学之本和技术之源,基础研究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是推进我国2 1世纪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为此应切实加强对基础研究客观发展规律的分析和了解。本文以原始性创新能力为基点,分别从诺贝尔奖获奖情况、科技论文发表和基础研究研发(R&D)投入情况等几个方面对目前我国基础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实证性的分析和思考并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16.
提出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的“检验期”的概念,将它界定为科学家从取得获奖成果到获得诺贝尔奖所经过的一段间隔期;通过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的检验期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了获奖成果具有较长的检验期的基本特征,揭示了造成这一基本特征的实践检验因素和所连带的社会心理因素;指出较长的“检验期”,反映了诺贝尔奖的评定在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同行评议对科学家所做出的科学研究成果的社会确认,这种确认并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一个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研究成果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升而得以彰显出来;真正的具有原创性的科学研究成果,是需要有足够的甚至是超常的耐心,等待它接受长期的实践检验与社会确认。  相似文献   

17.
评述了2003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及其获得者.2003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3位独立从事超导体研究的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量子物理学领域对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上做出的开创性贡献.超导电性和超流动性是在极端低温状态下发生的2种现象.目前,超导体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的核磁共振成像和粒子加速器等领域,而超流体则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物质在低温状态下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8.
On November 27, 1895, Alfred Nobel signed his last will and testament in Paris that specified details of fiveprizes to 搕hose who during the past year have done hu-manity the greatest service? For the past over 100 years, the Nobel Prizes have been forever linked to the supreme achievement of the modern world in science and literature. Winning the Nobel Prizes became dreams of many young and not so young people in science and literature. 揌ow to win a Nobel Prize??was an innocent question…  相似文献   

19.
通过回顾手性分子研究的过去、结合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介绍了手性分子研究的现状,分析展望了手性分子研究的未来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20.
科技诺贝尔奖领域知识创新与人才培养存在着大量呈"链"状模式相继传承的现象,并表现出明显的接代连续性、集聚性、扩散性、学科交叉与合作性等一系列特征与效应。通过学术、师生关系、科研机构等科学中介和载体的联结、传递、延伸,一代一代诺贝尔奖成就和人才大多能够加以连接,形成一条条通向诺贝尔奖的历史传递链,从而使科学知识得以积累,人才得以培养,创新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