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深海来源真菌亮白曲霉(Aspergillus candidus)进行固体发酵,并采用浸泡萃取法和中高压制备柱对代谢产物进行提取分离,从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和2,通过波谱解析确定化合物1为三联苯曲霉素(terphenyllin),化合物2为2,4-二甲氧基-1,10-二羟基对联三苯.对6种不同菌株进行抑菌实验,表明两化合物均具有抗菌活性.本实验是首次报道化合物2(2,4-二甲氧基-1,10-二羟基对联三苯),也是第一次从海洋真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  相似文献   

2.
对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Aspergillus sp.9H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利用土豆培养基对菌种进行培养,综合采用多种柱层析技术从Aspergillus sp.9H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了5个单体化合物,运用质谱、核磁等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分别为brefeldin A(1),methoxyvermistatin(2),6-demethylvermistatin(3),purpurester A(4)和十一烷酸甘油酯(5)。其中化合物2,3,4均为首次从曲霉属海洋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从曲霉属海洋真菌(Aspergillus sp.)中分离出17种化合物(1-17),其结构由核磁共振波谱(NMR)、质谱(MS)等谱学方法得以确证。其中,化合物1系首次于自然界中被发现,化合物2-17则为已知化合物。对其中部分化合物进行了初步的生物活性测试。其中,化合物2对RPMI8226, OCI-MY5及MCF-7细胞表现出了中等的抑制活性,化合物10对热应激下的线虫表现出了显著的保护作用。此外,化合物9及16对化脓性链球菌(Streptococcus pyogenes)表现出轻度的抑制作用,而化合物17则对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表现出轻度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从北部湾广西海域采集的海绵、珊瑚、沉积物等样品中分离真菌,旨在挖掘北部湾的海洋真菌资源,筛选出具有潜在抗肿瘤或抗菌活性的菌株。采用稀释涂布法和基于内转录间隔区基因序列(ITS)的系统发育树法分析海洋真菌的多样性信息,并通过滤纸片琼脂扩散法和MTT比色法评价菌株的抗菌、抗肿瘤活性。分离得到45株海洋真菌,隶属17属。其中青霉属(Penicillium)和曲霉属(Aspergillus)为优势种群,分别占总菌株种类的26.7%和24.4%。此外,获得一株潜在的新种菌株Myrothecium gramineum GXIMD01018。活性筛选结果发现菌株Aspergillus japonicus GXIMD01014、Penicillium oxalicum GXIMD01021、Talaromyces purpureogenus GXIMD01024等6株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对人结直肠癌细胞具有较显著的细胞毒活性,菌株T.purpureogenus GXIMD01024的代谢粗提物具有一定的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  相似文献   

5.
红树林真菌E33代谢产物的分离及衍生物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南海红树林麒麟菜内生真菌E33中分离到6个化合物,其中alternariol monomethyl ether(1),alterna-riol(2),dehydroaltenusin(3)为首次从海洋红树林真菌里得到,通过酯化反应制备了化合物1的新衍生物7-hy-droxy-9-methoxy-1-methyl-6-oxo-6H-benzo[c]chromen-3-ylacetate(4),这4个化合物对hepG2细胞显示了微弱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6.
从葛的茎中分离筛选得到一株具抗菌活性的内生真菌Phomamacrostoma.利用硅胶柱层析、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薄层层析以及重结晶等各种分离纯化方法,首次从该植物内生真菌的发酵产物中分离到抗大肠杆菌、肺炎链球菌、番茄灰霉等具有广谱抑菌活性的一个化合物.经GC-MS及质谱分析,该化合物为邻苯二甲酸单(2-乙基己基)酯[mono-(2-ethylhexyl)phthalate].  相似文献   

7.
红树林内生真菌K38和E33混合发酵代谢产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混合发酵技术应用于来自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E33和K38的培养,其发酵液乙酸乙酯萃取物对多种植物病原菌有较强抑制活性,从该提取物中分离到deoxyscytalidin(1),1-甲氧基-2-羟基-3-甲基蒽醌(2),5-丁基-2-吡啶甲酸甲酯(3),5-(3-丁烯基)-2-吡啶甲酸甲酯(4),sescandelin(5)五个单独培养未能得到的代谢产物,其中化合物1,2,3,4为首次从海洋真菌里得到。  相似文献   

8.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半制备 HPLC 等柱色谱方法,对南美蟛蜞菊内生真菌 Aspergillus sp. PQJ-1发酵产物的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6个单体化合物。利用NMR、 MS等波谱方法以及与参考文献对照,鉴定它们的结构分别为:cyclo-D-Trp-L-Pro(1 1),1 H -indole- 3-carboxaldehyde(2 2),isoeugenin(3 3),flufaran(4 4),aflatoxinB1(5 5),sterigmatocystin(6 6)。对所有化 合物进行抗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 1、2 2、4 4~6 6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显 示出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9.
从黄海葵Anthopleura xanthogtammica(Berkly)中分离出海洋附生真菌Aspergillus flavipes,经实验室培养和化学分离纯化,分离得到四种新颖结构的神经酰胺同系物(1-4),它们的化学结构经波谱解析(1R、UV、2D NMR、MS等)和化学降解得以确定.  相似文献   

10.
对霸王鞭内生真菌烟曲霉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研究,以期发现新的化合物.利用MCI-gel树脂、硅胶及PR-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利用质谱、核磁共振(NMR)、紫外以及旋光对化合物进行鉴定.从霸王鞭内生真菌烟曲霉中分离鉴定获得3个化合物(1~3).其中化合物1为一个新的酚类成分,命名为methyl 4-(3,4-dihydroxyphenyl)-2-hydroxy-4-oxobutanoate(1).  相似文献   

11.
研究海洋来源普通青霉菌Penicillium commune 366606的化学成分.人工海水发酵,发酵产物通过乙酸乙酯萃取后得浸膏,运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和反相RP-18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运用现代波谱学方法(NMR、MS)和结合文献数据等对分离所得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从海洋真菌发酵液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结构分别鉴定为melithasterol B(1)、chrysophanol(2)、2’,3’-dihydrosorbicllin(3)、2-pyruvoybenzamide(4)、2-aceylquinazolin-4(3H)-one(5)、fenestins A(6)、cyclo(D-Pro-D-Leu)(7).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普通青霉菌(Penicillium commune 366606)中分离得到,并报道了化合物4~7对5株癌细胞活性研究.  相似文献   

12.
从药用植物宜昌蛇菰(Balanophora henryi Hesml.)中分离得到一株内生真菌Aspergillus sp. SHG-7,通过固体发酵,乙酸乙酯萃取得浸膏,其浸膏经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半制备型HPLC等分离手段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经核磁共振、质谱等手段鉴定其结构分别为灰黄霉素(1),麦角甾醇(2),麦角甾-7, 22-二烯-3, 6-二酮(3),麦角甾-7, 22-二烯-3, 5, 6-三醇(4),软脂酸-1-甘油酯(5),肉豆蔻酸(6).化合物1对MCF-7、A549及Hela细胞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IC50分别为18.36 ± 2.32 μM、26.58 ± 1.62 μM 和74.29 ± 1.34 μM,化合物2~化合物6对以上肿瘤细胞无明显活性.  相似文献   

13.
从采集自渤海沉积物样品中分离得到一株海洋真菌哈茨木霉R5-1,对其扩大发酵,所得提取物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反相硅胶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等方法分离得到5个萜类化合物wickerol B (I)、15-hydroxy acorenone ((1S,4S,5S)-8-hydroxy methyl-1-isopropyl-4-hethylspiro [4. 5]dec-8-en-7-one)(II)、cyclonerodi(III)、epicycloneodiol oxide (IV)和cycloneodiol oxide (V).通过核磁共振图谱及对比文献数据确定其结构,对其抗海洋来源弧菌的活性测试结果显示,5个化合物均显示出对鳗弧菌有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I和V显示出了较好的活性.  相似文献   

14.
将来自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E33和K38的共培养,从该培养液提取物中分离到Castaneiolide(1),脑苷脂-1-O-吡喃葡萄糖基-(2S,3R,4E,2’R)-2-N-(2’-羟基棕榈酰)-9-甲基-4,8-sphingadienine(2),3β,7β,19-三羟基-5-烯-胆甾烷(3),3-羟基-4-(3-甲基-2-丁烯氧)基-苯甲醛(4),对羟基苯甲醛(5)五个代谢产物,其中化合物1,2,4为首次从海洋真菌里得到。化合物1,2,3,4以往未从单独发酵的两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从红豆杉中分离得到一株内生真菌Fusarium solani B2-1,经大米固体发酵以后,从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萘酮类次级代谢产物1~4,鉴定为Dihydronaphthalenone(1)、5-Hydroxydihydrofusarubin C(2)、镰红菌素(3)和Chrysanthones B(4).其中,化合物4为首次从镰刀霉属(Fusarium)真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具有微弱的抑制海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marinum ATCCBAA-535增殖活性,浓度为10 μg/mL下的抑制率分别为27.6%、25.0%、28.4%和24.4%.  相似文献   

16.
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ZSU-H19代谢产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ZSU-H19代谢产物进行研究,从菌体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现代谱学方法分析表明它们是:ophioglonin(1)、oplaioglonin-7-O-β-D-glucopyranoside(2)、吲哚-3-乙酸(3)、尿囊素(4)、环(酪氨酰-亮氨酸)(5)、环(色氨酰-丙氨酸)(6),其中1和2为首次从微生物中分离发现.初步药理活性显示,1和2对人鼻咽癌细胞株KB显示微弱抑制活性,IC50分别为3.0×10-2和1.0×10-2g/L.  相似文献   

17.
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3920代谢产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自香港的红树林内生真菌(3920号)的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从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其中1,8-二甲氧基萘和1-(2,6-二羟基)苯丁酮首次从海洋真菌中分离得到.它们的结构通过FABMS,NMR和X-单晶数据分析得到确定.  相似文献   

18.
2013年为863课题"深海微生物活性物质的挖掘及其利用技术"实施的第二年。该年度该课题进展顺利,完成了预期的研究计划。取得的研究进展主要分为以下5个方面:(1)在深海沉积环境样品中分离、纯化、保藏869株菌株,确定了729个菌株的系统进化地位,在深海海水样品中分离了海洋微生物237株,完成了其中168株的细菌测序工作;其中发现一个潜在的新属级类群。(2)对21株深海微生物进行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离和纯化,从中分离鉴定代谢产物186个,其中新结构化合物71个;其中1个对称的环四肽类新骨架化合物;发现具有较好药用活性的化合物25个;对Staurosporine的衍生物HDZ-115和Xanthocillin X进行深入的药理药效研究,确定为下一步成药性评价的先导化合物。(3)从深海来源微生物中发现对植物病原真菌具有良好抗性的脂肽类活性物质;筛选得到一系列抗污损活性的活性物质,其中1个单体化合物在海洋挂板实验中较好抗海洋污损生物活性,具有进一步开发价值。(4)完成了1株深海海洋放线菌SCSIO ZH66的全基因组扫描测序,克隆鉴定了Grincamycin,Lobophorin的生物合成基因簇,完成了Grincamycin,marinacarboline,lobophorin的生物合成途径。(5)从深海微生物中分离纯化两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新蛋白酶,分离得到到新型高温α淀粉酶和生淀粉酶基因,成功实现异源表达,并对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从短指软珊瑚Sinularia sp.内生真菌Ta31-2的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利用波谱技术确定其结构分别为硬脂酸(1)、软脂酸(2)、肉豆蔻酸(3)、癸酸甲酯(4)、麦角甾醇(5)、fusanolide B(6)、丁二酸(7)、curvulalide(8)、modiolide A(9)和neoechinulin A(10)。其中,fusanolide B(6)为首次从海洋真菌中分离得到,curvulalide(8)和neoechinulin A(10)为首次从软珊瑚Sinularia sp.内生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两株红树内生真菌共培养正丁醇萃取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来自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E33和K38的共培养,从该培养液正丁醇萃取物中分离到环(L-苯丙-L-脯)二肽(1),环(D-脯-L-苯丙)二肽(2),环(L-苯丙-反-4-羟基-L-脯)二肽(3),环(顺-4-羟基-D-脯-L-苯丙)二肽(4),环(L-脯-L-酪)二肽(5),环(D-脯-L-酪)二肽(6),环(D-脯-D-色)二肽(7),木糖醇(8),腺苷(9),尿苷(10),其中化合物6为首次从真菌中分离到,化合物2,6,7,8为首次从海洋真菌里获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