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Silica nanorattle with hollow and mesoporous structure has been proven to be an excellent drug carrier.However,how to control the drug release from silica nanorattle is still a challenge.In this study,we designed two methods,in-situ polymerization method and water in oil in water(W/O/W) double emulsion method,to coat a nanosized 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 layer onto the surface of silica nanorattle for controlling the drug release behavior.Hydrophobic antitumor drug docetaxel was loaded into the PLGA coated silica nanorattle(PLGA@SN).The drug release profile,cellular uptake and cytotoxicity on human liver cancer HepG2 cells were evaluated to prove that the PLGA layer plays an effective role in tuning the drug delivery.  相似文献   

2.
对胜利油田新滩区块稠油乳化降粘研究结果表明:稠油在乳化降粘配制O/W乳状液时,会形成部分W/O/W多重乳滴,这种多重乳滴的多少和性质与配制O/W乳状液的方法有关。当用纯稠油与活性水配制时,形成的多重乳滴少,其主要是中间油相与外水相油水界面膜的破坏。它的破坏对整个乳状液稳定性影响小。而利用高内相W/O乳状液用转相法配制O/W乳状液时,会形成较多的W/O/W多重乳滴。这种乳滴的破坏对乳状液稳定性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含水原油流变规律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大庆油田现场实际出发全面研究高含水原油流变特性 ,即含水原油视粘度与含水率的关系 ,含水原油视粘度与剪切速率的关系 ,含水原油视粘度与油温的关系等 ,给出了测试的相应曲线并对曲线进行了分析 .该油田油水乳状液转相点在 w( H2 O)为 65 .2 %左右 ,在转相点以前是以油为外相 ,水为内相的 W/O型乳状液 ,视粘度随含水量上升而增加 ,且受温度影响较大 ,同时剪切速率影响也相当明显 .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 ,转相点的视粘度明显下降 .在转相点以后 ,形成水为外相 ,W/O型乳状液为内相的 ( W/O/W)水包油包水型复杂的多重乳状液 ,乳状液视粘度随含水量增加而降低 ,且受温度和剪切速率影响 ,乳状液视粘度进入高含水区后变化趋于平缓 .用曲面拟合方法回归出流变参数方程 .通过现场取样和数据处理分析可知 ,含水原油其流变特性可由幂律本构方程表示 .这一结论为准确计算高含水原油管道工艺参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W/O型微乳液相行为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以NPE4.2和NPE10混合壬基酚聚氧乙烯醚为表面活性剂的W/O型微乳液的相行为,以最大增溶水(溶液)为参数,用电导法研究了混合表面活性剂配比、用量、助表面活性剂的用量、不同阳离子水溶液和温度对W/O型微乳液的影响,实验表明:当NPE4.2:NPE10为1.2:1,(S A):O=3:7附近,该体系具有最大的增溶水量。当用其它溶液代替水或使体系的温度升高时,拟三元体系的增溶液量曲线与增溶水量曲线相似,但其单相区的面积有不同程度的减小。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一种通过油包水(W/O)乳状液膜体系分离丹参水提液中丹酚酸B的方法。通过对内水相氢氧化钠浓度、表面活性剂山梨糖醇酐油酸酯(Span80)用量、载体三辛胺浓度、油内比、乳水比和迁移时间的优化,获得了一个高效的乳状液膜体系。最优提取条件为氢氧化钠浓度0.012 5 mol/L,山梨糖醇酐油酸酯质量分数4.0%,三辛胺浓度0.01 mol/L,油内比10:6,乳水比1:4,迁移时间10 min。实验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下,该乳状液膜体系能快速有效地从实际样品中提取分离丹酚酸B。  相似文献   

6.
稠油形成的高内相W/O乳状液,其流动性对生产有很大影响,研究表明W/O乳状液流动特征可以用幂律模式描述,具有剪切稀释性,粘度与温度服从指数关系。随着内相体积浓度的增大,乳状液粘度会出现一个最大值,此时的内相体积浓就是乳状液的转相点。在内相体积浓度小于转相点时,粘度随内相体积浓度的增大粘度增大;在内相体积浓度大于转相点时,粘度随着内相体积浓度的增大粘度下降。在内相体积浓度大于转相点后,乳状液会由W/O型转变为O/W型,转相有一个过程。同时随着内相体积的增大、剪切速率的增大和温度的升高乳状液稳定性下降。高内相乳状液已经具有了粘弹流体的某些特征。本次研究在稠油生产中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W/O型含蜡原油乳状液屈服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屈服特性是W/O型含蜡原油乳状液重要的依时流变特性。本文利用VT550流变仪对3种物性不同的含蜡原油,在恒定剪切速率加载方式条件下,研究了其W/O型胶凝含蜡原油乳状液的屈服特性。发现凝点附近的W/O型含蜡原油乳状液形成水滴被包裹在蜡晶结构之中的胶凝体系,只有当剪切应力既能破坏蜡晶的空间网状结构,又能克服分散相液滴间的作用力时,体系才能够屈服产生流动,因此,W/O型乳状液的屈服应力明显高于脱水原油。当体积含水率较低时,屈服应力随含水率的增加幅度较小;当体积含水率较高时,屈服应力随含水率的增加幅度较大。并根据实验结果,总结提出了屈服应力与体积含水率之间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用W/O型乳状液膜体系分离富集荷莲豆碱的方法.通过对外水相pH值、迁移时间、Span80用量、D2EHPA浓度、乳水比、油内比及内水相盐酸浓度的优化,获得了一个高效的乳状液膜分离体系.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该液膜分离体系的效能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下,该乳状液膜体系能快速有效地从实际样品中提取分离荷莲豆碱.  相似文献   

9.
以市售酚醛树脂为原料,利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植物油、无水乙醇形成的复合乳液体系(O1/W/O2)制备中空酚醛树脂微球。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含量、一次水包油(O1/W)乳液中O1相含量和O2油油相温度等工艺参数对中空微球形貌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含量、O1/W乳液中O1油相含量以及O2油相的温度是控制酚醛树脂微球中空结构的的关键因素。本实验中表面活性剂的质量分数应介于5%~10%之间;O1/W一次乳液中O1相质量分数在30%左右时有利于制备单一中空结构的酚醛微球;控制O2相的温度有利于控制中空微球壁内气泡的生成,O2相的起始温度以70℃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0.
水-油-水(W/O/W)型活性复乳是将油包水初乳(W/O)进一步分散在水相中经过二次乳化,使用时并配以新城疫弱毒疫苗联合制成。采用透析法测定复乳的形成率分别为95.0%,89.3%,88.0%和84.4%,雏鸡免疫后4dHI抗体即明显升高,井持续2个月以上;对育成鸡的加强免疫持续期达14个月,滴鼻或肌注攻毒全保护,证实新城疫W/O/W活性复乳已达到实用要求。  相似文献   

11.
水-油-水(W/O/W)型活性复乳是将油包水初乳(W/O)进一步分散在水相中经过二次乳化,使用时并佤以新城疫弱疫苗联合制成,有杉透析法测定复乳的形成率分别为95.0%,89.3%,88.0%和84.4%,雏鸡免疫后4天HI抗体即明显升高,并持续2个月以上,对育成鸡的加强免疫持续期达14个月,滴鼻或肌注攻毒全保护,实新城疫W/O/W活性复乳已达到实用要求。  相似文献   

12.
十二烷基磺酸钠微乳状液的相行为及其结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备了C12H25SO3Na/nC4H9OH/nC7H16/H2O和Na2SO4/H2O/C12H25SO3Na/nC4H9OH/nC7H16体系在km=WC4H9OH/WC12H25SO3Na=2时的相图.测定了起始含油质量分数为21的上述表面活性剂辅助表面活性剂正庚烷体系在纯水和在不同浓度Na2SO4水溶液中单相微乳状液的电导率随含水量的变化曲线.由电导率曲线研究了微乳状液由W/O→二连续→O/W型的结构转变.  相似文献   

13.
利用反相Pickering乳液聚合法制备了聚α-甲基丙烯酸/二氧化硅复合微胶囊。以改性纳米二氧化硅为稳定剂,以液体石蜡作为油相,以α-甲基丙烯酸的水溶液作为水相,经超声乳化,可得到水/油型的Pickering乳液。再经过聚合,即可得到复合微胶囊。微胶囊的平均粒径约为10μm,胶囊壁由二氧化硅颗粒层和聚合物层两部分组成,壁厚约为1μm。以罗丹明B为缓释试剂研究了微胶囊的可控缓释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复合微胶囊具有良好的pH敏感性,在碱性体系中罗丹明B的释放量为15.0%,在酸性体系中罗丹明B释放量提高至98.4%。  相似文献   

14.
通过测量含有表面活性剂的油相电阻和击穿电压,证明油包水的乳状液破乳机理,测定了含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浓度和溶剂对电毛细曲线的影响,据此,对由2CA918GE制成乳状液的破乳机理进行推测.  相似文献   

15.
采用长链脂肪醇和短链醇复配,制成W/O乳液体系,制备了一种新型水分蒸发抑制剂.探讨了影响乳液抑制水分蒸发性能的各项因素,如温度、浓度、时间、杂质等,并对乳液体系的抑制水分蒸发效果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与均相体系相对比,非均相-乳液体系可提升抑制水分蒸发的效果,并且该体系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及抗杂质和抗温度干扰能力.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制备高含固水性聚丙烯酸酯涂层剂所涉及的乳化技术,选择烷基苯酚聚氧乙烯醚表面活性剂TX-10,TX-20,TX-30,对其在高浓度时的乳化性能及TX-30的乳液流变性作了研究,分别确定了三种表面活性剂形成稳定的水/单体(W/O)乳液所需的水/单体摩尔比及表面活性剂浓度范围;同时,对TX-30较TX-10更易制得稳定的W/O乳液现象作了探讨,其原因是在表面活性剂浓溶液的状态下,TX-30由于亲水链发生卷曲,而TX-10由于亲水链可以较充分伸展,使两者的亲水链的有效长度发生变化;对TX-30的乳液流变性的研究表明,随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变化,其胶束形态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相似文献   

17.
山西焦化厂两苯车间在生产过程中,产生苯及苯的同系物的O/W型乳状液的污水,破乳后的混合油相采用汽提法处理分离,可回收到苯、甲苯、二甲苯等产品,又能消除污染,方法简易,效果佳。  相似文献   

18.
复合乳剂(W/O/W型)载体工艺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系列试验对复合乳剂(W/O/W)进行了研究,比较了多种因素条件改变对该复合乳剂稳定性的影响。得出了应用磷脂和胆固醇作为乳化剂时的最佳比例结果.解决了一种复合乳临床常见的分层问题。对利用复合乳(W/O/W)开发出长效多效新制剂药品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分别采用电导率仪、粘度计和折射仪测定了不同类型微乳液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在固定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AA)混合单体量的情况下,随着水相含量的增加,体系的电导率、粘度和折射率发生明显变化,体系由反相微乳液经双连续型微乳液逐渐转变为正相微乳液.对微乳液的粒度分析表明,油相含量较低时,正相微乳液体系中的液滴可视作溶胀胶束;在反相微乳液中,随着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含量的增加,水相液滴粒径明显增大;在MMA/AA/H2O无皂反相微乳液体系中,微乳液的粒子比有皂体系的大.最后,微乳液聚合表明过硫酸钾能够稳定引发正相微乳液聚合,同时Mn3+也可用于引发正相微乳液聚合.  相似文献   

20.
用沉淀法和色谱分离法将大庆原油分离成沥青质、极性物和抽余油 3部分。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 ,沥青质组分和极性物中存在羧酸类或酚类以及含氮化合物 ,抽余油主要为烃类物质 ,可能还存在很少量的非极性基团较大的酯类物质。测定结果表明 ,在大庆原油中 ,沥青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大 ,其次为极性物 ,抽余油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小。沥青质、极性物和抽余油都具有一定的界面活性。原油乳化实验表明 ,沥青质具有较弱的W /O乳化能力 ,抽余油具有较强的W /O乳化能力 ,是造成大庆原油W /O乳化的主要组分 ,极性物是造成大庆原油O/W乳化的主要组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