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探究2019年1月份海南省乐东县某养殖场所培育的珍珠龙胆石斑鱼鱼苗发生大规模死亡的病因,本研究对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研究结果显示:该病并未在主要发病季节发生,但出现了典型的病毒性神经坏死病(viral nervous necrosis,VNN)症状,其症状为食欲降低、行为异常、转圈、鱼体发黑、体况差等,累计死亡率达62%.本研究针对患病鱼体进行了寄生虫学检查,结果为阴性;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患病鱼的视网膜和脑组织空泡化严重;应用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推荐的VNN特异性检测引物,运用RT-PCR检测方法,扩增出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nervous necrosis virus, NNV)特异性的421bp基因片段;运用虹彩病毒科蛙病毒(Ranavirus)、细胞肿大病毒(Megalocytivirus)检测引物,采用PCR方法排除了混合感染,并初步诊断该病为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此外,针对石斑鱼养殖后期的病害防御提出了合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斜带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基因组RNA1和RNA2序列测定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GenBank数据库公布的鱼类神经坏死病毒(nervous necrosis virus,NNV)同源序列设计了7对特异性引物,采用RT-PCR方法扩增出目的片断,将PCR产物测序和分析.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神经坏死病毒(orange-spotted NNV,OGNNV)基因组由两个片断(RNA1和RNA2)组成,RNA1由3 103个核苷酸组成,含有一个开放阅读框,编码982个氨基酸;RNA2由1 433个核苷酸组成,含有一个开放阅读框,编码338个氨基酸.OGNNV基因组与新加坡GGNNV(greasy grouper NNV)的基因组有高度的相似性.分析病毒的RNA2序列发现:OGNNV与DGNNV(dragon grouper NNV)、RGNNV(redspotted NNV)和GGNNV的亲缘关系很近,并且具有相同的中和位点;分析病毒的RNA1序列,发现在OGNNV的RNA1序列中同样可以找到依赖RNA的RNA聚合酶的6个模序(motif).根据同源性比较和系统进化分析,OGNNV属于RGNNV血清型的成员.  相似文献   

3.
斜带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主衣壳蛋白的原核表达与纯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含有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神经坏死病毒(orange-spotted grouper nervous necrosis virus,OGNNV)主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 MCP)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载体pET32a-MCP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融合表达,经SDS-PAGE分析和Western-blot鉴定,证实了重组大肠杆菌融合表达了斜带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主衣壳蛋白.表达的融合蛋白主要以不可溶的包涵体形式存在,提取的包涵体中融合蛋白含量占60%以上,经柱层析纯化蛋白,纯化度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4.
REV引起免疫抑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群(REVs)主要包括REV-T株、CS株(鸡合胞体病毒)、SN株(脾坏死病毒)、DIA株(鸭传染性贫血病毒)以及从我国分离到的REV-C45株,主要引起禽类免疫抑制.本阐述了国内外对REV引起免疫抑制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应用RT-PCR技术.检测了福建南部石斑鱼育苗场患病紫石斑鱼的病原.结果检出神经坏死病毒;对该病毒的RT-PCR产物进行了核酸测序和序列分析.与基因库中马拉巴斑和紫石斑神经坏死病毒编码病毒核衣壳蛋白的基因片段序列的同源性大于97%.病原菌分离鉴定结果.有2菌株分别是溶藻弧菌和豚鼠气单胞菌.对实验动物有一定的毒力.药敏试验表明这些菌株对常用抗生素表现耐药.临床症状和实验结果都表明.神经坏死病毒感染是导致石斑鱼大批死亡的主要原因.而溶藻弧菌和豚鼠气单胞菌应为继发感染.加重了病情.使更多的石斑鱼死亡.  相似文献   

6.
在新疆甜菜的根部和叶片分离到两种病毒分离物。回接到甜菜上均产生环斑和沿脉线纹。最后形成坏死斑。病毒粒体为20面体,平均直径28nm。除侵染甜菜外还侵染苋色藜,昆诺阿藜、番杏、菠菜等,引起局部坏死斑,在普通烟、心叶烟、菜豆、黄瓜、番茄上无症状侵染,病毒致死温度为70℃,10分钟,体外存活期13天以上,冻干病叶三年后仍有侵染力。通过PEG沉淀。差速离心,琼脂糖柱层折及蔗糖梯度离心,可得到较高浓度的纯化病毒,病毒的紫外吸收最低值在245nm,最高值在260nm。病毒外壳蛋白的分子量为54000道尔顿,病毒基因组核酸为两个组份。在琼脂双扩散实验中,能与番茄黑环病毒(TBRV)抗血清产生较弱的沉淀线,与黄瓜花叶病毒(CMV),烟草坏死病毒(TMV)。烟草环斑病毒(TRSV)不发生反应,从上述结果可以初步认为这两种分离物为番茄黑环病毒侵染甜菜的一个株系。  相似文献   

7.
呼肠孤病毒草鱼肾脏的病理变化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呼肠孤病毒草鱼肾脏感染后肾脏的病理变化.用常规(HE)染色方法观察草鱼在感染呼肠孤病毒后的病理改变,透射电镜观察感染呼肠孤病毒的草鱼肾脏的显微结构变化结果,临床上感染后的草鱼出现严重出血变化.7 d出现死亡并达到最高峰,死亡率为85%,H.E染色发现肾小管上皮和血管细胞严重变性、坏死,肾小球萎缩和基膜的间隙增大,部...  相似文献   

8.
浙江地区凡纳滨对虾苗3种对虾病毒携带情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虾养殖过程中病毒病的频发是导致对虾养殖失败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其中对虾的白斑综合症病毒病(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ha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和对虾桃拉病毒(Taura syndrome virus,TSV)每年给海水养殖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对2009-2010年间浙江地区近22家对虾苗种生产场的对虾苗种携带WSSV、IHHNV和TSV病毒情况进行调查,并对采用携带病毒的苗种进行养殖的3个对虾养殖场进行后期跟踪调查.调查共采集凡纳滨对虾苗种样品118份,其中80%样本来自福建,10%来自海南,10%来自广东.检测方法采用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推荐的PCR方法,检测结果显示:被检样品中32份呈现WSSV阳性结果,占27.1%;46份呈现IHHNV阳性,占38.98%; WSSV和IHHNV同时呈现阳性的有20份,占16.95%,而TSV均未分离到.后续跟踪调查发现采用携带WSSV病毒苗种进行养殖的对虾养殖塘均在8月上中旬陆续爆发对虾白斑病,造成极大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9.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洵教授的领导下,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和刻苦攻关,终于成功地测定了造成多年来虾病爆发与流行的"罪魁祸首"--对虾白斑杆状病毒(WSBV)基因组的全部序列,从而在世界上率先破译了虾病病毒的遗传密码,而国际同行仅完成了对虾病毒1%的测序工作.这不仅标志着我国基因组研究从人到动物、到农作物之后,又向海洋生物延伸,而且为防治虾病和发展对虾养殖业奠定了分子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120只12日龄的健康樱桃谷肉鸭平均分成两组,第一组接种H9N2禽流感病毒,第二组为健康对照组.接种后15 d采集免疫器官进行组织学观察;同时采集临床疑似感染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病鸭进行对比检查.结果表明:①脾脏淋巴滤泡减少,脾实质内淋巴细胞大量坏死、崩解.②胸腺小叶发育不良,淋巴细胞减少,网状内皮细胞增生.③法氏囊淋巴滤泡减少,组织中淋巴细胞坏死、崩解.④骨髓出血、水肿,髓系细胞坏死、崩解.对照组没有相应的病理变化.自然感染病例与人工接种感染病例组织学变化相同,表明樱桃谷肉鸭感染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后,可造成严重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11.
目前全球已知的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ToCV)分离株系可分成3组,它们在中国境内都有被发现,但仍呈区域性分布.ToCV病害主要通过阻断粉虱传播来防治,更长期有效的防控则基于对植株对ToCV侵染的敏感性和抗性的分子遗传基础的了解,和对病毒具有耐受或者抗性的作物品种的培育.为此,综述了近年来在ToCV基因组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不同地区病毒分离株的序列特征,并分析了导致番茄耐病、抗病机理研究滞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利用牙鲆鳃细胞系分离和培养淋巴囊肿病毒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利用牙鲆鳃细胞系进行了养殖牙鲆淋巴囊肿病毒的分离及培养,并通过电镜对培养细胞中淋巴囊肿病毒的形态及感染循环进行了初步研究。将病鱼的淋巴囊肿组织无菌滤液接种牙鲆细胞系,细胞出现了明显的细胞病变(Cytopathic effect,CPE)。电镜观察在培养细胞的胞质中有病毒的包涵体,胞质中散在6角形、5角形或圆形的病毒粒子,大小为100-140nm之间。在感染细胞的线粒体中也存在大量的病毒颗粒。  相似文献   

13.
生物病毒与计算机病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侵害和困绕人类的生物病毒与计算机病毒在其功能方式上有着类似的特征。其感染和危害系统的原理在本质上亦是一致的。将清除计算机病毒的有关原理和技术移植于对生物病毒,特别是对癌病毒、爱滋病毒的防治研究,将可为根治人类恶性癌瘤及其它病毒性疾病是提供全新的探索性途径。  相似文献   

14.
对虾白斑症病毒(WSSV)对蟹类的感染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对虾白斑症病毒(WSSV)病发生期间,养殖虾池内的蟹类也往往出现异常甚至死亡.通过WSSV对三疣梭子蟹(Portumus trituberculatus)的人工感染证实了其感染性.三疣梭子蟹在注射感染后第9天全部死亡,注射后第6天死亡率最高;经口感染,三疣梭子蟹在感染后第25天全部死亡,在15~20d死亡率最高;在浸洗感染和对照组30d内无蟹子死亡.在感染死亡蟹子和发病虾池内病蟹的鳃、上皮组织的细胞核内电镜观察到的病毒粒子,其形态特征与在对虾上观察到的一样.用PCR和单克隆抗体的FAT法在注射感染和投喂感染的蟹子都得到了WSSV感染阳性结果,浸浴感染的蟹子和健康蟹子都得到了WSSV感染阴性结果.蟹类(三疣梭子蟹)对WSSV的敏感性较对虾低,为此蟹类有可能是WSSV的携带者或传播者.  相似文献   

15.
16.
采用注射和浸泡的方式人工感染拟穴青蟹呼肠孤病毒,研究了其对拟穴青蟹血细胞密度以及血清中酚氧化酶(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碱性磷酸酶(AKP)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注射(第Ⅱ组)和浸泡(第Ⅳ组)方式均能感染健康青蟹,病发死亡时间为7~9 d,死亡率达100%,血细胞平均密度在试验36~72 h间迅速上升并达最高值,其血细胞密度最高值分别为1.4008×107cells/mL与1.8243×107cells/mL;感染病毒的青蟹PO活性均大致呈现下降的趋势,其中,第Ⅳ组感染12 h青蟹PO活性相对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其值为(6.90±1.54),达实验所测PO活性最高值;各实验组血清SOD活性呈无规律的变化;AKP活性感染组与对照组表现不同.表明测定血细胞密度以及PO和AKP活性可用来辅助诊断青蟹疾病,而SOD活性变化不能很好地表征青蟹受病毒感染的状况.  相似文献   

17.
鳜暴发流行病病毒性病原研究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患病鳜肾脏、脾脏、肝脏、心脏、鳃中发现二十面体病毒粒子,肾脏和脾脏是其感染主要器官.成熟病毒粒子直径150nm,核心球状,直径105nm.受感染细胞肿大,直径为正常细胞3~4倍,细胞核萎缩,为正常细胞核直径1/3.病毒粒子部分纯化后,经腹腔人工感染,第7天开始死亡,10d内死亡率为100%,表现与池塘养殖状态相同症状,并在人工感染鳜肾和脾中电镜观察发现大量相同病毒粒子,命名为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nfectiousspleenandkidneynecrosisvirus,ISKNV).  相似文献   

18.
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 PRV)是常用于神经环路示踪研究的嗜神经病毒工具之一,然而目前缺乏 PRV的保存条件对其感染滴度以及在体神经环路示踪效果影响的研究.首先,将2 h内在-80℃及室温下同一批次的PRV分别进行1~4次冻融,利用噬斑法在BHK-21细胞上检测其滴度,研究结果显示1~3次冻融对PRV的滴度改变无显著影响,而第4次冻融使PRV病毒的滴度显著下降.其次,从-80℃冰箱中取出同一批次的两份PRV,将其冻融1次,分别在-80℃和-20℃保存两周后,利用噬斑法在BHK-21细胞上检测其滴度;同时,将两份PRV利用在体立体定位分别注射于小鼠齿状回(dentate gyrus, DG)区,取相同的感染时间点,对DG输入环路标记效果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不同温度下长期保存对PRV的滴度及标记效果有较大影响.该研究结果对于PRV病毒的保存及其在神经环路标记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患病锯缘青蟹组织中分离出一种无囊膜球状病毒,直径50~60 nm.通过病理切片观察,病蟹肝胰腺、肌肉、心脏、肠和鳃等多处组织器官受到感染,该病毒分布在细胞浆中,呈晶格状排列,不形成包涵体;这种病毒会导致细胞瓦解,细胞核肿大变形,核质聚缩,核膜破损,肌丝断裂,线粒体坏死等症状.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2013年四川地区某鸭场暴发的基因A型鸭甲肝病毒(DHAV-A)和基因C型鸭甲肝病毒(DHAV-C)的混合感染病例.疾病发生于20~25日龄雏鸭,发病率25%~30%,死亡率为20%~30%,临死前出现明显的神经症状,病死雏鸭肝脏肿大,出血.利用双重RT-PCR从病死雏鸭的肝脏组织中同时检测出DHAV-A和DHAV-C.这是四川省养鸭密集区第一次发现雏鸭混合感染DHAV-A和DHAV-C的情况.此外,对2009~2012年四川省各养鸭密集区鸭甲肝炎流行情况做了调查.一共从四川省养鸭密集区采集312份疑似鸭肝炎样本中检测出120份鸭甲型肝病毒性肝炎.其中基因C型鸭肝炎阳性率为75%,基因A型鸭肝炎仅为25%,未发现基因A型和基因C型混合感染情况.结果说明2009~2012年我省鸭病毒性肝炎以基因C型鸭甲肝病毒为优势病原.2013年,开始出现DHAV-A和DHAV-C混合感染病例.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其危害,这应该引起养鸭界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