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香港是一个典型多元文化的国际大都市,人口密集度高,人口结构复杂。在香港,中西方的文化、价值观、生活习俗相互交融已形成复杂的语言关系。香港特区政府出台“两文三语”的语言新政体现了中西合璧复杂的语言关系。对于闽籍港人来说,他们面对的语言情况就更为复杂。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出发,初探两代闽港人使用的语言和用语的偏好。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秉承了我国传统的和谐统一的审美追求的同时,也受到了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巨大影响,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交融的产物,形成了如下的美学特征:“词情、曲情、声情相触合”的情感美学特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相交融”的创造性美学特征;“传统风格、时代气息相共存”的现代性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3.
当乾隆年间西方列强出现在中国时,中国士人坚守“华夏中心”说,将西方列强视作未曾开化的蛮夷,把西方工业革命后的成果当作“雕虫小技”。这种文化上的保守主义,在经历了鸦片战争后方有所改变。此时中国知识界开始正视西方列强的工业成就,但仍然秉持着文化上的优越感,并以“中体西用”指导洋务运动。至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备受刺激的中国知识界方才开始正视西方文化,意识到它是有体有用,堪与中国文化并肩的文化,并开始了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到五四时期,在内外因素刺激下,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激烈批判传统文化,并提出了全盘西化的主张,至此“华夏中心”说被摒弃。  相似文献   

4.
后殖民主义批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殖民理论是继后现代主义之后的又一理论景观。这种反人本主义的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在西方批评界再掀波澜,并迅速由西方蔓延到全球。这种批评理论主张消解中心,倡导多元文化研究,强调意识形态话语批判和文化政治批评,其主要观点是针对“东方主义”、“文化帝国主义”、“西方神话”和“东方寓言”等等西方中心主义观点的批判。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对中国绘画中“形”与“意”这一传统话题的探讨。针对当今在中西方文化艺术思潮的交汇中有关东方文化艺术的地位及价值出现的种种误导倾向,着重从传统入手,对中国绘画的“形”与“意”的实质性问题,进行比较富于实践性的思考与阐述。本文提出,中国绘画“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形”、“意”组合的美学法则是东方绘画独特的审美情结,本质上是以“意形合一”的交融为艺术活动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中国文化的主题是中西文化的冲突、调和与融合创新。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可以说是中学在吸纳西学过程中的重建。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中国文化价值如何,如何进退?怎样去评估中西文化的优劣?中国传统要不要发展,如何发展?西方文化要不要吸收,如何吸收?这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十分关注的问题。针对当时文化上顽固守旧与过度西方化两种倾向,梁漱溟、熊十力提出了“益欲中心”、“生命本体”说,他们从“昌明东方学术”着眼,强调立足本土,化合中西古今,创新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7.
林徽因是在中西方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女性作家,既受传统文化的浸染,又受西方人道主义和现代派理论的影响,具有两种文化身份和广阔的文化视野。她的小说无论从内容和技巧上都具有中西文化的因子。文章着重就林徽因小说中西文化交融技巧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8.
文章分“生之惑”、“生之艰”、“生之悲”三个部分,从“侠客”的“缺父”特征、“侠客”血缘关系的不确定性、“侠客”行为的局限性、“侠客”生存的“进退两难”、“侠客”结局的悲剧性等五个方面详细考察了金庸小说人物的动态生命进程,认为由于独特的人生际遇,金庸产生了“远离中国文化母体中心”,“丧失自身文化根基”的危机感,同时,西方现代后现代文化思潮也对生活在香港的金庸形成强烈的文化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金庸借助其小说,展现了独特的生命意识,即“生命的本质是荒诞的,人生充满无穷无尽的痛苦”.  相似文献   

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在中西方思想文化交融的背景下,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愈发重要。该文从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现状、学风建设与传统文化素养的交互影响、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缺失的原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谈论中国的文化传统,常常使人陷入一个悖论环境。但是若对这个问题加以变焦处理,可以看出不同侧面:从虚实分,西方文化其用在“实”,中国文化其用在“虚”;在某个历史阶段,西方文化其优在“先”,中国文化其优在“后”;从“段位”看,西方文化段位在“中端”,中国文化段位在“高低两端”。在中国国力日渐强大的今天,物质进步与我们的精神气质显得有些不相称,这是我们追讨传统的一个最重要的理由。  相似文献   

11.
经济全球化和网络语言的普及促使英语对汉语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针对这一无可争辩的事实,提出了“汉语危机论”、“英语尊重论”、“汉语保护论”以及“汉语必胜论”,旨在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促进两种文化的交融与渗透。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诗学的核心思想是“物感说”,由此倡导“表现论”、“意境法”。西方传统诗学的核心思想是“摹仿说”,由此倡导“再现论”、“典型论”。尽管二者都涉及审美的主客观关系,但是前者重在抒情,强调情感、意志的“真”,后者重在叙事,强调再现客观的“逼真”。由于中国与西方在社会文化和传统诗学上存在差异,因此,中西诗学的现代化进程不一样:中国现代诗学在借鉴西方近代诗学基础上,主要趋向“再现论”;西方现代诗学却呈现“表现论”、“象征论”和“再现论”并存的格局,而以前者为主。中西传统诗学现代化呈现出反差。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形态。纵观当今世界,面对现代世界体育文化的冲击,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交融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在这一历史趋势中,必须理性地审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中西体育方文化冲突、保持、借鉴吸收到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自身价值,摆正民族体育的位置,更快、更好地发展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是目前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情系中华文化泽被士林学子──田家炳先生捐资助学记略香港著名实业家田家炳先生,出生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一个书香世家,对中华文化情有独钟,在他的商旅生涯中,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把儒家的道德精华与西方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思想相结合,以“诚”、“...  相似文献   

15.
秦灭巴蜀后,巴蜀地方社会在文化传统、生活习俗乃至社会意识诸方面发展具有两层明显的面相。一是巴蜀地区深度融入“中央-地方”格局,巴蜀社会接受秦文化辐射,对“中央”逐渐形成政治和文化认同,二是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地方首长出于掌握民众的需要,在日常行政中亦能尊重和接纳巴蜀本土文化传统,这在客观上推动了秦蜀文化之间的交融互动。  相似文献   

16.
香港地域狭小,旅游资源先天不足。但是,香港充分利用它本身特有的经济、地理和文化条件,大力开发人文旅游资源,特别是开发具有香港特色的旅游项目,成功地树立了独特的香港旅游形象。香港是驰名世界的“购物天堂”。作为免税贸易港,香港是世界各地商品的竞销市场,不仅品种丰富,而且物美价廉,能满足各方游客的购物需求。香港是闻名遐迩的“美食中心”。这里汇聚了全球的佳肴美点,游客不论来自何方,都能大饱口福。  相似文献   

17.
饮食文化在香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猪、乳鸽、叉烧、冬瓜盅等港式菜(实质是粤菜)早就悄悄地上了我国北方的宴会桌;北京王府井等地也出现了香港美食城。香港饮食在大陆已经不是陌生的事物了。香港饮食的主流是广东沿海一带的传统饮食。不过,作为一个国际城市和东西方的接合点,香港广泛吸收了中国以至世界各地的饮食品种和烹饪技巧,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几十年前人们说“食在广州”,后来人们说“食在香港”。香港成了一个国际性的“美食天堂”。在香港,可以吃到日本菜、泰国菜、越南菜、印度菜、中东菜、法国菜、意大利菜、葡萄牙菜等各国菜式,也能吃到内地的京菜、川菜、沪菜、湘菜、滇菜等等。近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中国市民文化和市民文学是在不断蜕变中的文化冲突和文化重构中获得发展的。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文化冲突和融汇构成一百年的艰难,一百年的尴尬,一百年的阵痛,一百年的壮烈。中国古代市民文学中所表现的文化冲突,如“本末冲突”、“城乡冲突”、“义利冲突”、“情礼冲突”等依旧是20世纪中国市民文学基本的文化母题,只是它们是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背景上展现出来的,它们是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文化冲突中展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诗学的核心思想是“物感说”,由此倡导“表现论”、“意境法”。西方传统诗学的核心思想是摹仿说”,由此倡导“再现论”、“典型论”。尽管二者都涉及审美的主客观关系,但是前者重在抒情,强调情感,意志的“真”,后者重在叙事,强调再现客观的“逼真”,由于中国与西方在社会文化和传统诗学上存在差异,因此,中西诗学的现代化进程不一样,中国现代诗学在借鉴西方近代诗学基础上,主要趋向“再现论”;西方现代诗学诗呈现“表现论”、“象征论”和“再现论”并存的格局,而以前者为主,中西传统诗学现代化呈现出反差。  相似文献   

20.
在西方的传统文化中,母性意味着“无私奉献”、“忘我牺牲”和“仁慈宽厚”,尤金·奥尼尔却在他的悲剧中向世人展示了母性中的另一面,颠覆了传统文化中关于母性的神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