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加强作风建设,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核心和关键.这就要求每个党员要深刻认识到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着力践行改进作风的内在要求,从而大力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相似文献   

2.
作风,是一个人在思想、工作和生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态度或行为风格。作风体现一个人的综合修养,外在的言语、行为,反映了内在的认知、心态。作风,是人内心流露出来的自然风格。好的作风,让人如沐春风:坏的作风,使人心生厌恶。作风建设,是一种深刻的自省,也是一种持续的修炼。把自己的言语、行为、态度拿出来摆在自己面前,剖析其动因、明辨其是非、推衍其始末,会让人多一份自知、多一分清醒,这也是一个内心澄净、思想沉淀的过程。作为一个领导者,作风建设尤为重要。正人者先正己,正己者先正风。赢得人民的尊重、信任,拥有好的作风是前提。什么是好的作风?首先要真诚。内心坦荡光明,怎么想的就怎么说、怎么认为的就怎么做,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相似文献   

3.
童善贵 《广东科技》2013,(16):42-43
党的作风建设问题是我国历届领导人都高度重视的问题,党的作风体现着党的宗旨,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必须常抓不懈。党的作风建设又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党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党永葆青春,永远走在世界的最前列。主要从学习教育机制的构建、制度制约机制的完善、监督管理机制的建立健全、考核奖罚机制的建立健全四个方面出发,就如何构建党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展开探讨,以期对促进我国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正如余伯流同志所说,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是对当前部分领导干部日渐忘却党的优良作风和精神财富的一种提醒与警示。本文从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基本思想内核出发,分析其与当前开展领导干部争先创优活动的内在统一性和契合性。重点把握归纳苏区领导干部好作风对开展领导干部争先创优活动的启示,以推进领导干部争先创优活动的高效、有序的进行,提高领导干部争先创优活动的意识。  相似文献   

5.
由于国际商务谈判的对手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受各自文化的影响他们具有不同的谈判作风,这些不同的作风会影响到谈判的方方面面,比如谈判的开始、谈判的节奏、谈判的最终结果等,而这些是我们在国内的谈判中所不曾考虑和面对的,如果我们不能根据对手的情况制定合适的对策,就难以有效的控制谈判的方向并最终取得希望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强调了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意义。总书记的这个倡导和提议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干部群众对加强作风建设也形成了比较一致的认识和看法。如何从作风建设与权力观、价值观等方面关系入手进行思考,力求创新方法,加强作风建设,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相似文献   

7.
异化在古希腊、中世纪、近代都以不同的理论形式表征着作为实践主体与对象化实践活动的客体对象的矛盾和对立,表现为主体的创造物对主体的奴役和控制,它限制主体自身自由意志的实现。当异化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呈现在社会各个领域时,异化问题就会促使人们去反思导致异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也即异化的根源是什么?从不同的理论视角进行深入剖析异化根源,对异化产生的社会原因和生物学原因进行探讨已势在必行。异化根源的研究意义重大,它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异化存在的社会历史条件,更深刻地认识异化对人类实践的影响。最终,实现人作为人的最高本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作风是人的内在本质的自然流露,是内在要素和外在要素的辩证统一,表现为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作风的实质在于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变迁。一个人的世界观总是由不同类型的世界观所构成。世界观的多样性有其客观根据和主观根据。从客观方面来说,人们面对的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世界,其本质的展开也是一个过程。从主观方面来说,人的精神系统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对立统一,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相互交织,对作风的形成、变化有着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党的作风建设是一项经常的.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10.
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与周围世界发生相互作用,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联系和关系,现实世界的种种事物对人就有了一定的意义,人对这些事物也就会抱有一定的态度。情绪就是在认识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心理过程,是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主体对客体所采取的态度的体验,就其  相似文献   

11.
书法艺术风格是绝对美学理念通过主体书法实践行为的最佳感性形式显现。在概念内涵上,风格不是单纯的材料特征,但不同的艺术门类和材料影响到风格的形成;风格不是书法主体的任意所为,但又必须包含主体的美学理念;风格具有美学理念上的最高追求,不仅具有普适性,而且包含书法主体的创造性。书法艺术风格受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影响,可以先验演绎出阳刚、阴柔以及中和之美,并被书法艺术史和书法美学理论史所证实。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独立学院学生人际归因方式和应对方式的特点,以及两者的关系,研究采用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中的人际关系归因分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对选取的独立学院的42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人际归因方式在性别和是否独生子女这两个因素上都存在差异;应对方式在性别、籍贯和是否独生子女这三个因素上都存在差异。相关分析表明,能力归因、努力归因与积极应对呈显著正相关,而背景归因和运气归因与消极应对呈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归因方式对应对方式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最终结果表明,独立学院学生总体人际归因方式趋向于外控性,应对方式趋向于积极的应对方式,归因方式和应对方式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生活世界是以人为主体的世界,是一个被人性化了的世界。生活世界的哲学观本质上就是对人的关注和重视。针对目前高校德育实施没有突出主体性、远离“生活世界”、德育过程不够人性化等问题,借鉴和吸收科学的生活世界观,实现德育价值、德育内容、德育手段等方面的转变,以便进一步提高德育活动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4.
赵秀娟  季祥  蔡禄 《科技资讯》2011,(7):210-211
学风是高校办学的思想、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高校学风建设,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本文探讨了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在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中,风格是一个范畴伸缩性极强,极易引起混淆的概念。人们谈到文学风格,有时视野仅局限于作品,更多的会把视线投注到作品及其背后的作者,但很少有人将它贯穿于作品、作者、读者、生活"文学四要素"的全部,进而通过对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运动规律的探询还文学风格本来的完整的面目。但是,就文学创作这个阶段性视阈而言,作者与作品是核心要素,创作个性与言语形式是创作风格形成的主要决定因素。文章就人们历来关注的问题之一即作者的创作个性与风格的形成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与时俱进思想是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成部分,它反映的是物质与意识、主体与客体、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全新理解.与时俱进思想的基本内容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具体包含着四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尊重物质世界存在与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二是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应树立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价值理念.三是实践主体的思想解放.四是主体要有大胆实践的意志品格.与时俱进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物理学在技术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中的带头学科,在培养技术型人才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现代技术的理论基础,几乎所有的“高、精”技术都与物理的基本概念、原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物理也是形成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并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相似文献   

18.
采用肖计划、许秀峰编制的应对方式调查问卷与周宗奎等编制的《大学新生学校适应量表》为研究工具,调查分析了兰州市229名大一新生的应对方式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结果发现:生活适应与解决问题和求助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学习适应与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交往适应与幻想、退避和合理化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情绪状况与解决问题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幻想、自责、退避和合理化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应对方式对大一新生的学校适应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采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298名大四毕业生进行测查,探讨了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性别的大四毕业生在心理弹性、应对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2)不同民族的大四毕业生在心理弹性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应对方式上没有显著差异;(3)大四毕业生心理弹性各维度与积极应对方式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存在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0.
歌德和席勒同是18世纪德国狂飙运动的主将和启蒙主义文学的代表,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座。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有关文章和书信中谈论过这两位伟大的作家,其主要内容:一是用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精辟地论述了歌德世界观和创作的两重性;二是明确肯定席勒的早期创作《强盗》和《阴谋与爱情》的意义和价值,指出前者“歌颂一个向全社会公开宣战的豪侠青年”,后者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同时对“席勒式”的唯心主义的观念化的创作倾向进行了批评,提出了要“莎士比亚化”不要“席勒式”两种不同的美学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