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雅疏证》十卷,清王念孙著。王念孙,江苏高邮人,清代著名的训诂学家,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从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开始致力于《广雅》的疏证,每天疏证三字,寒暑无间,至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冬,完成前九卷(第十卷用儿子引之的稿子)。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正月,写成自序,作为疏证《广雅》的小结。《广雅疏证》是王念孙潜心研究的结晶,是他毕生学术思想的体现。学者们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段玉载誉之为“不朽之作”。《清史稿·儒林传》:“(念孙)以邵晋涵先为《尔雅正义》,乃撰《广雅疏证》。日三字为程,阅十年而书成,凡三十二卷。其书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扩充于《尔雅》,《说文》,无所不达。然声音文字部分之严,一丝不乱。盖藉张揖之书以纳诸说,  相似文献   

2.
简述了高邮王氏父子《广雅疏证》的影响、流传及后人的研究成果,介绍了辽宁省图书馆所藏的两部《广雅疏证补正》的稿本情况。  相似文献   

3.
声训之出现甚早。《尔雅》就把声训作为一种训诂手段来运用。汉代学者运用声训所取得的训诂成就,把音义关系研究推进了一大步。戴侗等人运用声训把词的语源义探求与同源词揭示结合起来,拓宽了声训的用途。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中运用声训广泛剔发词的音近义通现象,大量揭示同源词,创造了训诂学史上的最辉煌的业绩。王念孙以声证义,主要的根据是声纽。  相似文献   

4.
清朝乾嘉时代,是训诂学上的黄金时代,尤其是训诂思想、训诂理论和训诂方法臻于完善成熟、科学严密的时代。这一点,从训诂大师段玉裁(1735—1815)的《广雅疏证序》,可见一斑。 《广雅疏证序》,可以说既是阅读或研究王念孙《广雅疏证》这部训诂要籍必不可少的入门向导,更是清代训诂思想、训诂理论、训诂方法的精粹总结。属文虽短,却微言大意,影响深远。文中所提  相似文献   

5.
为了重新释读《说文解字》目部"眄"字的字义以及探讨含有"不正"义素的词语之间的关系,文章通过对比分析目部与"眄"意义相关的字以及其他部首含有"不正"义的若干字,对这些字的辨析可以准确地理解《说文解字注》的疏证,有助于更加深入地认识目部?、?、眄等字,通过分析同义词、同源词之间的音义关系,能够系统地梳理词语关系,也能更科学地检视《说文解字注》中出现的一些误解。  相似文献   

6.
王念孙《广雅疏证》对同源词研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理论研究、研究方法、分析方法、训诂实践等方面,他为近现代汉语词源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枣庄方言古语词例释(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3.艮gn[k] 枣庄方言中,“艮”一般作形容词,其义有二:(1)(食物)坚韧而不脆,如:“这罗卜发艮,不好吃。”(2)说话生硬,或形容其性子直,如“这人说话真艮!”“这个人真艮!”“艮”有时亦作动词,如“艮牙”,即“硌牙” 《唐韵》、《韵会》、《正韵》拼“古恨切,根去声。” 《集韵》:“胡思切,音痕,元平声。” 《论文》:“艮,很也。从匕,目,犹目相匕,不相下也”段注:“会意。‘目相匕’即目相比,谓若怒目相视也,很之意也。” 《方言》:“艮、坚也。”注:“艮、皆名石物也。” 《广雅·释诂》:“艮,坚也。” 《广雅疏证》:“《说卦》传云:‘艮为山,为小石’,皆坚之义也。今俗语犹谓物坚不可拔曰艮”。 可见,艮之本义为坚,词义引申,为说话生硬,性子直。 杨雄《太玄经》:“象艮有守,”注:“艮、难也。” 《来生债》一折:“正末云:‘他也中吃,也中穿。’磨博士做咬银子科,云:‘中吃中穿?阿哟! 艮了牙也!”  相似文献   

8.
虽然《广雅》是因循《尔雅》旧目,篇内义类的排列顺序也大致相当,但后出转精,《广雅》由于是要增广、扩大《尔雅》所未悉备的内容,两书并不完全雷同,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数量上的巨大差距,范围也有广狭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通”是《尔雅义疏》阐明字词之间音形义关系的常用术语之一,在方法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主客观原因,它在术语性质和具体结论方面也存在不少疏误。  相似文献   

10.
《梦溪笔谈》的内容从总体上看以自然科学为主,但对社会科学的许多方面如语言学也有较多涉及。《梦溪笔谈》在语言学方面的贡献和价值,涉及到古汉语的音韵、文字、词汇、语法、方言、修辞等,重点论及的有:语词训释、文字形义、音韵格律、语序句读、修辞方式等。其中与语言学有关的40多条笔记,犹应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1.
《孟子字义疏证》的体例和语言解释、历史解释、心理解释的方法及其在训诂学史上都具有特定的涵义。《疏证》中建立起新的理论框架:"抉摘宋明理学之蔽,卓然自成一家言,其意在不在专释《孟子》,故戴震的《疏证》既是对理学的批判,也是对孟学的诠释。"研究《疏证》应该先研究清代学风,进而研究清代思想特点,在此前提下对戴震而不是对孟子与先秦思想研究。但现有《孟子字义疏证》注释本很多都看不到戴震本人的面目。现存的《孟子字义疏证》注释本没有完全按照戴震的本来意思进行疏解,故没有很好地诠释戴震,也没有真正获得孟子的本义,这就导致了文献学方面的诸多问题:借题发挥,重蹈"六经注我"的旧辙。  相似文献   

12.
《梦溪笔谈》的内容从总体上看以自然科学为主,但对社会科学的许多方面如语方学也有较多涉及。《梦溪笔谈》在语言学方面的贡献和价值,涉及到古汉语的音韵、字、词汇、语法、方言、修辞等,重点论及的有:语词训释、字形义、音韵格律、语序句读、修辞方式等。其中与语言学有关的40多条笔记,犹应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3.
《钟嵘诗品陆士衡条疏证》误漏颇多。对“尚规矩,不贵绮错,有伤直致之奇”数句的《疏证》补正如下:1.《疏证》谓《诗品》“尚规矩”之评本于《晋书.陆机传》“士衡‘服膺儒术,非礼勿动’”。按当本于《抱朴子》佚文及《陆机别传》等。又《疏证》谓“尚规矩”是褒义,不妥。2.《疏证》校释“不贵绮错”,前后矛盾。3.《疏证》未笺“直致”语源。4.还分别补述了陆机诗“尚规矩,不贵绮错,有伤直致之奇”的种种表现等。其中,特别指出“尚规矩,不贵绮错”的实质,是只知“通”而不知“变”。  相似文献   

14.
王念孙<广雅疏证>研究同源词的方法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其研究同源词的方法众多,并非只有"一声之转";汉语同源词的研究模式与外国语言同源词的研究模式是不能等同的.  相似文献   

15.
《歧路灯》中"把 名 谓语"其谓语可以是复杂的结构形式,也可以是单个的动词;根据"把"后宾语与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可将《歧路灯》中"把"字句划分为处置义、使役义、处所义、工具义等类;"把""被"融合、主语后置、宾语加长以及谓语空缺等是《歧路灯》"把"字句的特殊形式。  相似文献   

16.
《钟嵘诗品陆士衡条疏证》颇有误漏。对“才高辞赡,举体华美。气少于公干,文劣于仲宣”数句的《疏证》补证如下:1.指出《疏证》所引葛洪《抱朴子》语有四处错误。2.通过疏释“才高辞赡,举体华美。气少于公干,文劣于仲宣”数句,补述《疏证》对陆机诗源出问题的疏漏;其中特别对比了曹植、陆机、谢灵运等三个同源诗人的六异十同;并指出《诗品》对陆机的这几句评语体现了钟嵘主“中和”的诗学理想及评诗时所用的所谓“圣贤”、“英雄”的标准和层次。  相似文献   

17.
《钟嵘诗品陆士衡条疏证》颇有误漏。对其“然其咀嚼英华,厌饫膏泽,文章之渊泉也。张公叹其大才,信矣”数句补正如下:1.《疏证》所引陆机《为顾思远妇作》及其相关论述,有三误。2.《疏证》谓“张华论韵,以为士衡多楚”可证陆机对于“楚辞”,不仅“猎其艳辞”,且“莞其鸿裁”,非是。因为二者,并无关系。3.对“大才”的含义作了具体发掘。4.择要著录历代文人对陆机其人的一些评价。  相似文献   

18.
王念孙纠正《毛诗》旧注,主要使用了引证、据文证义、以声音通训诂等方法。其特点是引证丰富、方法多样、以音贯义,这也正是王氏札记训诂的特点。这种特点是由其时代、文体、个人学识、治学精神等因素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之言"是常用的训诂术语,前人对它的含义及用法有不同的看法.<广雅疏证>是一部由刘诂学向语源学推进的辉煌巨著,在考察统计"之言"在镇书中的使用分布情况之后,发现"之言"涉及的词(字)除大多指同源词外,还可能指通假字、联绵词或名物词的不同书写形式等,有时甚至只是一般性地解释词义,理解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20.
拜·造·诣·过·访这五个词都有拜访义,带有不同程度的礼敬色彩。《广雅·释诂五上》:“造,诣也。”《汉书·张汤传》:“其造诣诸公,不避寒暑。”“造、诣”同义连用。颜师古注:“造,至诣也。”“拜、过、访”也都有拜访义(例见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