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曾在一篇文章里,从《圣经·创世篇》谈到上帝七天创造世界的故事所体现的个人魅力和个人英雄主义,也从中国古代神话人物盘古、女娲、燧人、神农,谈到他们所体现的集体主义思想。神话与现实的区别只是时间——这句话也许就是说,我们儿时所听到的故事,不管是西方的《圣经》还是中国的神话,对我们世界观的形成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德伯家的苔丝》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从苔丝的命运中,我们可以看出《圣经》对哈代的影响。《圣经》的意旨已深深地渗透在《苔丝》这一作品中。甚至书中的每个主要人物都可以从《圣经》故事中找到原型。可以说,《圣经》在西方文化史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在各种文学作品中,《圣经》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3.
<榆树下的欲望>(1924)是尤金·奥尼尔(1888-1953)早期的杰作,剧中的故事情节与希腊神话和圣经故事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将对剧中所体现的神话及圣经原型进行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4.
《圣经》对英语语言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没有对《圣经》的基本了解,就谈不上正确认识西方,也无法真正领略到西方文学的精髓。然而,尽管《圣经》文学价值极其丰富,但其宗教色彩也极其浓厚。笔者结合自己多年面对本科生高年级开设的《圣经故事》课程的教学实践和基于对《圣经》的一定研究,从学术角度、政治角度、英语语言学习角度和文学研习角度,提出了对开设《圣经》有关课程的初步看法及其反思。  相似文献   

5.
《圣经》与西方文学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关系,但由于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的种种原因,我国在从《圣经》视野解读西方文学方面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忽略《圣经》视野,致使在西方文学理解上出现了诸多误读。从《圣经》视野解读西方文学可从《圣经》知识、《圣经》象征、《圣经》观念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6.
英语文学作品当中往往蕴含了较多的各类典故,这不仅是其文化语言的精华所在,同时也一定程度的反应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希腊罗马神话与《圣经》是西方文明的宝贵财富,还有诸多的历史事件、寓言神话,这些都成为了典故的来源。它建立在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向世界展示了他们所独特的哲思与文化底蕴。为此,对其典故中的深刻的故事内容及包含的寓意进行充分了解分析,可更好的掌握英语文化作品的精髓。  相似文献   

7.
正荷兰夫妻吵翻了天,很少打电话向父母或兄弟姐妹求救,而是到家庭调解事务所,请陌生人劝架。圣经旧约的创世篇告诉我们,上帝在七天里创造了整个世界,包括人,动物,植物,山川等。总之,你一眼望去,没有不是他老人家功劳的。而中国古代神话说,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有巢氏把人从树上请下来,教他们盖房,燧人氏造火,神农氏尝百草,开创了中医先河。可见,《旧约》传播的是个人英雄主义,中国神话是集体主义。记得我在北大刚上欧美文学课时,美籍外教让我们用将近一半的时间研究《旧约》故事,因为这是欧美文学艺术哲学人生观的源头。美籍外教的"豪言壮语"我当时不理解,但在欧洲漂流数十年后,体会匪浅。欧美人两千余年信奉的基督教和《圣经》,渗  相似文献   

8.
吕兆芳 《南昌高专学报》2011,26(3):60-61,72
基督教对西方世界的影响全面而彻底。而作为其正典的《圣经》是一部经典的宗教著作,也是一部非凡的历史文化经典,更是打开西方文化之门的一把钥匙。《圣经》在塑造西方人的思想、价值、情感等方面起着无与伦比的作用,西方世界也因此无处不被打上《圣经》的烙印。对于翻译者来说,《圣经》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西方的思想、价值和行为,从"根源"上把握西方文化,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9.
《答约伯》是荣格最为看重的著作。荣格在《答约伯》中分析了《约伯记》、福音书、《启示录》等《圣经》叙事。从分析心理学出发,荣格认为《约伯记》揭示了上帝的双重本性,并以上帝意识的分化与整合为线,重构了《圣经》的神话历史。荣格的《答约伯》为神话研究特别是“神话历史”命题提供了一种分析心理学的范式。  相似文献   

10.
从性别层面来看,以《圣经》为主的基督教的生育观植入了十分浓厚的父权制思想,其中的女性生育遭到了深重地压制。这种压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上帝造人神话对女性生育能力的篡夺;以上帝的名义压制女性生育能力的再现;管控女性的生育活动。而西方的女性作家基于自己的身体体验,其创作与基督教中的生育观念形成一种互补,从而给读者展现了一系列具有女性特色的生育想象。  相似文献   

11.
所谓互文性,是指文本是由它以前的文本的遗迹或记忆形成。在互文性基础上,热奈特提出了承文本性,即对源文本的扩写、改编及翻译。中文歌词与古诗词之间、英语歌词与圣经神话故事之间存在着互文性。中西方歌词分别来源于中国古典诗词和西方《圣经》,实质上体现的是中西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借助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探讨《红字》中人物和场景与神话之间的对应关系,并突显出审判台、荒野女神和替罪羊的神话原型,使得原本具有浓厚宗教意义、平淡无奇的清教徒故事具有了更为深邃的意义。而且《红字》具有浓厚的宗教氛围,从不同角度体现出霍桑探讨人性善与恶、罪与罚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在徐志摩的诗中,常会有《圣经》中的语汇出现,诸如:上帝,耶稣,天使等。此外还有直接以《圣经》中的人物和故事为其创作题材的作品,和诗中弥漫着的基督精神,这一切使我们不禁要问徐志摩与基督教的“情缘”究竟何在?其实,作为理想主义者和个人主义者的徐志摩,他所认同的并非是基督教神奇迷离的宗教传说和枯燥乏味的教义。他所关注更多的是耶稣那种伟大的人格和精神.并为他的社会理想寻找依托的思想支柱。  相似文献   

14.
文章综述20世纪60年代以来从生态角度对《圣经》的重新解读。《圣经》呈现出双重形象:一方面因其人类中心主义倾向而被视为当代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另一方面,它又包含着丰富的生态资源,对化解地球生态危机有积极作用。通过辨明《圣经》双重形象的由来,一方面肯定《圣经》与生态危机的形成有着无法摆脱的思想和文化干系,另一方面则对其潜在的生态资源提出挖掘再造的可能。《圣经》内在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与西方人自然观、近代科技的关系,《圣经》独特的历史观与近现代进步主义的承接关系。在过去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圣经》通过影响和塑造西方人的价值观、自然观并经由基督教文明的传播,确实介入了对全球生态的破坏。如何扭转其负面影响,重新开发《圣经》的生态资源,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当下课题。  相似文献   

15.
唐鹏 《科技信息》2013,(20):152-152
原型理论奠基者之一的荣格提出了人类心理活动中的集体无意识学说。他认为心理学要求人们在超越个人的集体心理中去探讨艺术与文学创作和欣赏的根源,发掘它的魅力所在。一旦"谁讲到了原始意象即原型,谁就道出了一千个人的声音"。因此,《圣经》作为一部体现了古代先民普遍性心理长期积淀的典籍,具有丰富的原型内容。《远离尘嚣》是哈代的第一部较为成功的小说之一,其人物、情节、意象、语言等都与《圣经》的关系非常密切,尤其是小说中两位男女主人公的名字——"伽百列"(Gabriel)和"芭思希芭"(Bathsheba),更是直接借用了《圣经》神话里的人物名字,让人浮想联翩,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6.
沈红梅  计琦 《长春大学学报》2009,19(9):55-56,59
《圣经》是西方文学的源流。从圣经文学的视角解读加拿大著名作家鲁迪.威伯的代表作《大熊的诱惑》,认为主人公、印地安土著人"大熊"是"基督式"的圣经原型人物。他有着《旧约》中神、祭司、先知的身份和《新约》中耶稣.基督面对的三重诱惑、受难、永生的经历。红种人身上体现出来的基督教精神是对贪婪的白人殖民者伪善的殖民思想和文化的讽刺。  相似文献   

17.
陈祖煜 《科学世界》2010,(12):F0002-F0002,1
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文明的历史记载是从"大禹治水"这个传奇故事开始的。无独有偶,许多西方民族的传说也相信世界是从漂浮于大洪水的诺亚方舟上诞生的(《圣经·旧约》创世纪)。这些传说告诉我们,人类与洪水抗争的历史与其自身的发展历程一样漫长。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从《圣经》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对西方人名、英语典故和西方文学的影响这四个方面分别举例,说明《圣经》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是英语学习的必需品。  相似文献   

19.
神话在今日学科体制中归属于文学是一个大错误。因为神话概念远大于文学。神话作为初民智慧的表述,代表着文化的基因。后世出现的文、史、哲等学科划分都不足以涵盖整体性的神话。作为神圣叙事的神话与史前宗教信仰和仪式活动共生,是文史哲的共同源头。中国早期历史具有“神话历史”的鲜明特点。文学人类学与历史人类学的会通视角,是重新进入华夏文明传统,重新理解中国神话历史的门径。从《尚书》《春秋》到《周礼》《说文解字》,古代经典体现着神话思维编码的统一逻辑。参照玉神话与圣人神话的八千年传承,呼吁学界从文学视野的“中国神话”转到文化整体视野的“神话中国”。  相似文献   

20.
卷首语     
儒学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的重大贡献毋需赘言。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的主题即是“儒家神话新探”,所刊发的两篇文章,一是叶舒宪《儒家神话的再认识》,一是唐启翠《髓与褴:佩玉践形与儒家神话礼仪》。叶文是从神话概念的反思入手,论述神话和信仰在发生学上的相互依存关系,提示更新现代中国学术中的神话观,使之从民间文学的狭小范围中释放出来,还原为文明发生的原型编码及体现文化基因的神圣叙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