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粉彩花鸟画中,最富特色的是梅、兰、菊、竹"四君子"题材,在粉彩艺术表现过程中,也形成了人各一态,形式手法多样的格局。梅兰菊竹题材之所以得到粉彩妙手器重,在他们的画作中占据相当的地位,除了陶瓷艺术家自身所表现出的浓重的文人儒雅气息以外,梅兰菊竹的自然物本身具有客观的审美属性,足以唤起艺术家的对美的感应,引起艺术家对人的类似品格的联想。本文以"四君子"题材的基本审美属性为主要内容,探讨它们在粉彩艺术中的运用及艺术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2.
李夷平 《科技信息》2012,(18):173-173
意象是诗的要素。英美意象派提倡的意象脱节、意象并里、意象叠加等艺术与中国古典诗歌有"血缘"关系,许多英美译者认为:中国文字的表意性能够提高诗歌的视觉形象表现力,很容易激发读者的想象。因此,中国古典诗歌的另一大特点——生动的意象和诗中有画的境界也被他们所接受,并用于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庞德正是从中国古典诗歌中汲取了丰富的艺术养料,成为意象派诗歌的创始人之一。汉诗译作《神州集》把欧美现代诗歌接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提到了历史的高度。本文用以"愁"为题材的两首中英诗歌结合庞德译本,对比中英诗歌的语言及意象。  相似文献   

3.
张佳梅 《科技信息》2007,(15):145-145,160
菊花虽源自中国,但从中发展了具有日本特色的风俗习惯和审美意识。菊花典雅高贵,与长寿有着不解之缘,最终被确定为天皇的专用徽章。本尼迪克特借菊与刀形象地描述了日本民族的矛盾性:日本人既醉心于菊的柔美,又崇尚刀的锋利。但是,笔者认为,菊作为日本皇室家徽是天皇制最高权威的象征,而刀是武家文化和武士精神的象征,菊与刀更加体现了天皇和武士间对立统一的忠义关系。  相似文献   

4.
屈原的“楚辞”对中唐诗人李贺有深远的影响。这同李贺与屈原有相似的人生经历和遭遇有关。李贺对屈原的“楚辞”诗歌艺术既有自觉的借鉴、传承,又有超越。这在诗歌形象,诗歌语言,修辞和结构等几个方面有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从《中国古诗精品三百首》看古诗英译中意境的传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诗歌翻译的关键就在于其艺术意境的传达。本文结合许渊冲先生翻译的《中国古诗精品三百首》,对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通过情感、韵律以及形象来传达意境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历来注重诗教的中国,用诗歌培养高尚乐观的道德情操。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高峰,唐诗文化源远流长,从唐诗言志、抒情、个性、形式、爱国等五个方面概括出诗人的抒怀精神、求真精神、刻意求精、求深、求新的竞赛精神;不拘一格的精神;追求艺术的精神;爱国主义的精神。唐诗的影响意义深远,诗人的精神对今人的人生素养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之前的中国古典文学中,"菊花"仅仅是一个一般的文学意象。到了陶渊明这里,"菊"成了一个特立的审美意象。之后,"菊花"逐步形成了习用的文学意象。在中国古典文学之"菊花"意象的建构过程中,陶渊明至少在如下几个方面起了重大作用:一是"菊"的南方诗学意象建构;二是"菊"的田园旨趣美学建构;三是"菊"的隐逸象征系统建构;四是"菊"的重阳话语建构。陶渊明与菊意象形成了一种符号化和被符号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叶燮对于宋诗的评价,诗史视野开阔,论辩意识独特,可见宋诗在明清时期的接受研究。在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中,宋诗研究牵涉到的赞誉与批驳,引起了学者格外的关注和研究,以致使之成为与唐诗研究并分对立的文坛盛藻。宋诗发展之初的弊端廓清,实则始于梅尧臣有意为之的诗体革新,梅尧臣与宋诗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梅尧臣的诗歌意识,使得宋诗更为宋音,奠定了宋诗近千年的艺术魅力。从宋诗研究的境域,以叶燮《原诗》的评点为基础,管窥梅诗的艺术价值,予以恰当的认可。  相似文献   

9.
威廉·杰拉尔德·戈尔丁在其代表作《蝇王》中使用大量象征手法来表现“人心黑暗”这一主题。他认为人的本性基本上是邪恶的,所以对人生抱着悲观态度。戈尔丁运用的象征手法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个体象征和整体象征。个体象征形象主要来源于神话传说、圣经故事,以及西方古典文学作品;整体象征形象也就是通过上下文获得象征意义的形象。这两类象征手法交替运用,起了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达到了神秘性与现实性并存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沈光文诞辰四百周年,这位宁波乡贤曾投身抗清斗争,流落台湾后致力于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被誉为台湾"文献初祖";他同时也是台湾文学的拓荒者,现存诗百余首。他的诗歌中常以菊、竹、梅等植物意象表现孤高志节与流落荒岛的幽独之情,以鹤、雁、蝉等动物意象表现高蹈隐逸之思与对故园的深沉眷念,以夷齐、谢安、袁安等人物意象表现壮志未酬的忧愤与羁旅天涯的穷愁。这些传统意象所承载的意蕴与沈光文的孤臣心态高度契合,提高了其诗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中“军旅诗”的艺术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诗经》中有关军事活动诗歌的归纳,界定了《诗经》中"军旅诗"的范围,并对这些军旅诗的艺术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诗经》中军旅诗的三个艺术特点:表现征伐简洁而又气势;刻画形象众多而又鲜明;结构设计整齐而又多变。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历代对苏氏诗歌创新特点的指责,从题材、立意、构思、用事等方面全面考察了苏诗创新的优长。并且对唐宋诗之争作出了初步的合乎历史观的检讨,认为:宋代是唐代后最有成就的诗歌朝代,宋诗的成就在于没有学唐诗,后代所有学唐诗的唐诗派比起宋诗的成就相去甚远,所以苏轼不是使古代诗歌倒退的祸首,而是创造唐诗后又一座高峰——宋诗的功臣。  相似文献   

13.
<正> 在世人心目中,中国不仅是"丝"的国度,更是"诗"的国度。以唐诗艺术高峰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几千年悠久的历史传统,真可谓美仑美奂,洋洋大观。它们不仅是中国人民珍重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众所周知,唐诗最初的繁荣,就产生了跨越国界的巨大影响,并得到了迅速的传播。它们不翼而飞飞向了天涯,不胫而走走向了世界。先是在东方的日本、高句丽和越南等邻邦广被引进,后又逐步西渐,在法国、  相似文献   

14.
比兴是中国诗歌艺术最为重要的两种创作手法。关于比兴的审美特征,笔者认为:比兴能使诗歌具有鲜明生动的形象美、委宛幽深的含蓄美、浓郁强烈的抒情美。  相似文献   

15.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诗歌产生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与卦爻辞的产生时代大致衔接.<周易>卦爻辞象征艺术的三大特点鲜明性、典型性、含蓄性,已初见"比"、"兴"之端倪,对<诗经>"比"、"兴"表现手法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但二者又不可等而视之.卦爻辞的"象征"是一种思维方式(即隐喻思维),而<诗>之"比"、"兴"则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6.
诗歌意象艺术源远流长。我国诗歌运用意象技法起源于《诗经》,其后在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中得到继承和发展。我国意象理论研究最早见于《周易》,后来为历代诗论家所补充和发展,至明清渐趋成熟和完善。二十世纪初,英美新诗运动借鉴中国古典诗歌的意  相似文献   

17.
唐诗是中国诗歌的艺术瑰宝。论文拈出唐诗的“人情美”进行审美,从“爽朗豁达别情豪、肝胆相照友情深、感人肺脐亲情真、缠绵悱测恋情浓、心系故园乡情美”五个方面窥探其丰神情韵。  相似文献   

18.
国外品牌需要通过亲近中国文化来开拓中国市场,中国品牌也在工业设计的道路上走到了新阶段。中国元素受到国内外设计界的普遍尊重。春晖开紫苑,淑景媚兰场。映庭含浅色,凝露泫浮光。日丽参差影,风传轻重香。会须君子折,佩里作芬芳。——《芳兰》这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一首吟颂兰花的诗歌。中国传统文化常以"君子如兰"来形容一个完美的人。兰花象征着"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媚俗、不沽名钓誉,胸襟坦荡,心存远志。那么这种极具雅趣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工业设计相遇时会是什么样  相似文献   

19.
鲁迅与唐诗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绝响.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对唐诗作出过很高的评价,并在自己的写作中充分利用了唐诗资源.受唐诗的影响,鲁迅写了很多无题诗,用唐诗作典故丰富了自己旧体诗的语言,并继承了唐诗中杜甫诗的史诗性.大量唐诗的引用和化用还增强了鲁迅杂文的战斗性和艺术性.  相似文献   

20.
刘素萍 《科技信息》2010,(18):145-145
作为诗歌发展的高潮,唐诗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以"青"字在唐诗中的英译为例,结合不同的唐诗译本,解析"青"字的不同译法,探讨在不同的语境下如何更好地传递"青"字的形象,实现原文与译文的语用等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