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作者用"全息翻译"的观点,探析了选自小说《洗澡》英译本的八个译例,指出了译例所反映出的原著信息传递错误或不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他们主张译者应尽可能多地将原著所蕴含的信息传递给广大译语读者,并提出了实现"全息翻译"的五个可行做法。  相似文献   

2.
肖瑜 《韶关学院学报》2009,30(10):124-127
电影片名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不仅涉及两种语言,同时也涉及两种文化;为了使原文等效于译文,依据关联理论、认知与顺应论能更好地理解原文,解释翻译过程中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的三元关系,并通过两种语言与文化的对比,灵活处理文化意象,尽量保持源语中的文化意象,从而更好地顾及读者的认知,达到翻译中的语用等效。  相似文献   

3.
文学翻译中的"第三类语言"指的是在文学翻译中,译者所采用的一种介于源语和译语之间独特的翻译语言。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再拘泥于规范化的语言来重新表达原作的意义和内容,而是通过对译语的革新来尽可能传达原作所体现的语言文化差异性。本文试图通过《围城》英译本的实例,来探讨文学翻译中的"第三类语言"。  相似文献   

4.
根据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动态顺应是翻译策略,直译、意译、归化、异化都是动态顺应过程中主动顺应或被动顺应时表现出的一些具体方法。汉语称谓语的翻译是译者动态顺应译语语言现实和社会规约从而实现翻译目的的一个过程。因此,分析比较《红楼梦》杨译本与霍译本两个英文全译本中对称谓语的翻译,指出翻译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是否顺应译语文化并能实现译者的翻译动机。  相似文献   

5.
翻译究其实,是译者在原作与译作读者之认知取向、原语与译语两种语言和文化各要素间的相互矛盾较量中,协调这些矛盾,终而给原语所承载的各类信息找到一个最佳输出途径的过程。在此意义上,任何译文都可以看作是译者协调翻译中诸矛盾,使其暂时达成某种程度妥协的结果。造成妥协的原因是复杂的,本文着重从译文接受者认知框架、译者翻译能力、原语与译语语言文化差异三方面对此加以探讨,进而指出翻译中的妥协现象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探究这一现象背后之原因有利于引导译者更好地游刃于翻译诸矛盾之中,实现翻译真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尤其是文学作品中文化意象的使用包含着更为广阔、更为深沉的内涵,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译出原作的语义信息,而且还要译出原作内在的文化信息。通过对比分析霍克斯及杨宪益、戴乃迭对"司马牛之叹"中"叹"字的不同翻译方法,说明译者只有正确理解原语词义及其文化意蕴,才能更加全面、准确地传达文本及其蕴含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7.
电影片名翻译应充分体现电影片名具备的信息、文化、广告、关学四个方面的特点。德国Vermeer的“目的论”认为翻译是有目的的,应以实现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预期功能为首要原则,这为片名翻译中译者灵活多变的译法及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片名翻译必须要符合译语的语言风格,尊重利用译语文化,以观众的感受和习惯为中心进行翻译。  相似文献   

8.
翻译作为一种文化交流,受原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的制约。由于英汉民族文化的差异,仅有一小部分成语在英文中有相对的意象。大部分四字成语蕴涵浓厚的中国文化意象,英译汉时若使用这些成语,便在译文中掺入与添加了译语文化意象,造成文化失真。因此,译者应慎用成语,灵活变换表达法,使文化信息得以准确传递。  相似文献   

9.
作为源语语言和译语语言文化的媒介,译者在翻译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不同的译者会有不同的译作。特别是在文学翻译中,不同的作者译出不同的译文,更是司空见惯。文章立足于《红楼梦》的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和霍克斯的译本的比较,从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做一个初步的比较研究,展示二者之异同。  相似文献   

10.
邓睿  王忠霞 《科技信息》2009,(24):I0136-I0137
以原著中心论和语言转换观为核心的传统翻译观轻视甚至是忽略了翻译主体和主体性,然而译者的主体性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当代翻译观倡导对译者的研究不能单纯地从语言层面来评价其译作的优劣,而应从文学、文化多维度地予以评介。本文拟从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的表现,分析辜鸿铭在其诗歌译作《赠卫八处士》中归化策略的选择。笔者认为,辜氏在译作中充分发挥了译者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主动选取归化策略,实现了翻译中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11.
潘妍 《科技信息》2011,(26):124-124
关联理论视翻译为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要求原作者、译者和读者三方达成认知上的共鸣。在此过程中,能否提供最佳语境效果、达成与译语读者的最佳关联便成为翻译成功的决定性因素。翻译涉及到两种语言的转换、文化沟通以及译者的能动参与,因此译者需在分析选择语境的过程中找到最佳关联,并创造足够合适的关联效果,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企盼相吻合。本文以关联理论中最佳关联原则为理论指导,通过典型英文翻译案例探讨关联理论对汉译英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徐淑婷 《中国西部科技》2010,9(34):93-94,88
旅游资料的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在翻译中,应巧妙地处理这些蕴含在语言当中的文化因素,使外国游客产生具体的印象从而获得理解的原型而达到理解的效果。本文通过对旅游资料中语用翻译的探讨,提出以"归化与异化"为原则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从而达到语用等效。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各民族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使一种思想文化通过翻译在异域的土壤上扎根是译者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本文着重论述了译者以及交际环境对译语读者接受外来思想与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翻译观认为,译者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是作者的传声筒、代言人,而且译者同时伺候着两个主人:一是原著,二是译文的读者。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人格心理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文运用精神分析法,对译者和原作或作者、读者的关系同本我、自我和超我进行比较分析,认识和感受译者在翻译中所遭遇的困惑,呼吁人们关注翻译事业,关注译者,从而拓宽翻译研究的视角,进一步丰富和深化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5.
诗歌中的文化意象由于负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翻译的难度很大。所以通过李白《长干行》的不同译文进行了对比分析,进而提出了翻译文化意象的几种策略,以期为译者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翻译界有一种习惯的误解,认为译本应该"读起来不像译本"、"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因而译作的语言应是规范的汉语文学语言。实际上,翻译用语需要汉语的优化。译语优化是普遍存在于译本中的语言行为和文化现象。本文揭示了传统翻译用语的习惯,指出译语的优化是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对抗与对话。好的翻译就是译语的优化。译语的优化将是我国新世纪翻译文学的新的诗学潮流。  相似文献   

17.
赛译水浒中的主体间性主要体现在译者和翻译活动中涉及的各主体的互相协调、交流、影响的关系上。赛珍珠与水浒原著及作者具有深刻的认同感,她直译的方法从侧面说明了译者、原著和作者之间的交互主体性。赛珍珠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杂合译文既让读者体会到异域文化的新奇,又照顾了读者的理解能力,很好地实现了译者和读者的视界融合。赛珍珠和赞助人之间既有矛盾斗争的一面,也有和谐统一的一面。赛译本的顺利推出与出版商的赞助和支持不无关系;赛译本的合作者、中国教师龙墨芗弥补了赛珍珠中文理解上的不足,对原著的版本选择也产生了影响。此外,赛珍珠与中国学者的合作也增加了译文汉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18.
由于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 ,翻译实践中自然离不开怎样处理文化问题 ,因而有了依从于源语文化还是译语文化之争 ,特别是在英汉习语翻译时。因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差异极为明显 ,文化依从问题的处理是英汉习语翻译的难点 ,为此从读者与译者的关系、文化差异中意译的本质、衡量翻译质量的标准、文化的稳定性与渗透性四个角度论证了在英汉习语翻译中处理文化障碍时译语文化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9.
企业简介代表着企业的形象,对于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然而目前国内很多企业的简介翻译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以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为依据,探讨了企业简介翻译存在的问题,并对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了企业简介翻译可以采用的几种常见方法。认为译者在翻译企业简介时,必须以目的语文化为背景,站在译语读者的角度,按照译文的预期目的灵活恰当地选用多种翻译方法,使译文被译语读者所接受,进而实现企业简介翻译的宣传推介目的。  相似文献   

20.
从互文性的角度探讨原文与译文的互文关系以及译文在新的语言文化网络中所生成的新的互文关系,认为译文带着译者独特的互文记忆和翻译目的生成于新的语言文化网络中,成为译语文化系统中的一个新的节点,从而论证了翻译与创作的互动生成所形成的新的互文网络可以使译入语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