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低掺杂多晶硅薄膜晶体管阈值电压的修正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低掺杂多晶硅薄膜晶体管的表面势进行分析,将表面势开始偏离亚阈值区、沟道电流迅速增加时所对应的栅压作为晶体管的阈值电压.考虑到多晶硅薄膜的陷阱态密度为单指数分布,通过对低掺杂多晶硅薄膜晶体管的表面势进行求解,推导出一个多晶硅薄膜晶体管阈值电压解析模型,并采用数值仿真方法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新模型所得到的阈值电压与采用二次导数法提取的阈值电压相吻合.  相似文献   

2.
提出一个多晶硅薄膜晶体管的有效迁移率模型.该模型同时考虑了晶体管沟道内晶粒的数目、载流子在晶粒与晶粒间界处不同的输运特性和栅致迁移率降低效应,适应于从小晶粒到大晶粒线性区的多晶硅薄膜晶体管.研究表明:当晶粒尺寸Lg0.4μm时,其有效迁移率主要由晶粒间界控制;降低晶粒间界陷阱态密度可提高有效迁移率;减小栅氧化层厚度可增强栅压对有效迁移率的控制作用;高栅压时出现明显的有效迁移率退化效应.  相似文献   

3.
考虑到有机薄膜晶体管(OTFT)带隙中存在指数分布的陷阱态密度,提出了基于表面势的电流解析模型.在模型建立过程中,使用薄层电荷近似区分扩散电流和漂移电流;采用泰勒展开来实现表面势的解析求解,得到较高的求解精度.基于变程跳跃理论,即载流子在局域态之间的热激活特征的隧穿输运机理,解释了OTFT的转移特性和温度特性.模型计算...  相似文献   

4.
系统地对基于高介电常数材料HfO_2和传统的介质材料SiO_2这两种不同栅介质层材料的硅薄膜晶体管进行建模并对不同尺寸和温度条件下的薄膜晶体管的工作特性进行了研究.获得了不同沟道长度和沟道宽度,不同栅介质层厚度和不同温度条件下的薄膜晶体管的工作特性曲线.通过对比发现,薄膜晶体管的饱和电流与沟道长度和栅介质层厚度成反比,与沟道宽度成正比,与理论计算一致.随着温度的升高,薄膜晶体管的载流子迁移率和阐值电压都在逐渐减小,因而饱和电流值逐渐减小;在相同栅介质层尺寸和温度条件下,基于HfO_2的薄膜晶体管相对于基于SiO_2的薄膜晶体管具有更高的电流开关比,更低的阈值电压和更小的泄漏电流.因此,基于高介电常数栅介质材料的薄膜晶体管相对于基于SiO_2的薄膜晶体管具有更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非晶硅薄膜晶体管的开关特性,提出了通断电流和电阻、组成膜厚度、沟道宽长比以及开口率的设计要求和参数取值,讨论了高显示性能和高成品率a—Si TFT结构设计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低掺杂多晶硅薄膜晶体管表面势的分析, 建立基于物理过程的阈值电压模型。当其表面势偏离亚阈值区时沟道电流将迅速增加,将此时所对应的栅压定义为阈值电压。基于多晶硅薄膜的陷阱态密度为单指数分布,通过对表面势进行化简与求解,建立了解析的阈值电压模型。器件数值仿真结果表明,采用二次导数法所提取的阈值电压值与本文所提出的阈值电压模型较好的匹配。  相似文献   

7.
Poly-Si TFT有源驱动OLED单元像素电路的参数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OLED)的发光特性及多晶硅 薄膜晶体管 (Poly-Si TFT)的工作特性, 对Poly-Si TFT有源驱动OLED的源极跟随型双管 单元像素驱动电路进行了理论计算和模拟仿真, 确定了单元像素中的各种器件参数; 通过AI M-Spice的模拟仿真了整个像素电路工作状态, 对器件参数进行了优化.  相似文献   

8.
从Si到快速热氮化SiO_2膜的雪崩热电子注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MIS电容从Si到快速热氮化SiO_2膜的雪崩注入电流、平带电压漂移和雪崩注入技术所使用的驱动信号参数三者关系的实验结果,同时结合电子陷阱、氮化工艺、界面陷阱和少子寿命等因素对实验结果作了解释和讨论。  相似文献   

9.
随着多晶硅薄膜晶体管技术的不断提高,其应用也日益广泛,特别是在有源液晶显示器,以及新一代有机发光显示器件等领域的应用极为迅速.对多晶硅薄膜晶体管的电学特性进行完整表征和模型研究,必须建立在准确的晶界带隙能态分布信息的基础上.本研究全面分析了多晶硅材料中晶界带隙能态分布的研究现状及数学模型,这是多晶硅薄膜晶体管建模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导了用于液晶平面显示板的非晶硅薄膜晶体管的研制结果。晶体管的断态电流<10~(11)A,通态与断态电流比>10~5,开启电压约为5 V。并对影响晶体管参数性能的主要因素做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1.
黄骅坳陷歧口凹陷隐蔽油气藏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歧口凹陷是黄骅坳陷隐蔽油气藏勘探的重点地区.本文分析了歧口凹陷隐蔽油气藏类型、形成条件,并得出隐蔽油气藏分布规律.该区的隐蔽油气藏成藏条件优越.隐蔽油气藏的类型主要有岩性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和复合油气藏三大类.该区的隐蔽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沙一下的颗粒灰岩储层及沙三段的滩坝砂体中.沙一段油藏的分布受灰岩小层及其尖灭线的控制;沙三段则受斜坡区滩坝砂体分布规律的控制.  相似文献   

12.
NP坳陷是两套沉积构造层叠合在一起的断陷盆地,是中国南方油气勘探开发的潜力区块;但对坳陷内圈闭认识尚有不足。针对该问题,从地震角度来出发,以地质认识为指导,以岩-电-震关系为主线,对研究区开展二维精细构造解释研究,确立各标志层的地震波组特征,划分上下两套构造层。在此基础上,结合速度分析结果,落实研究区构造形态,预测研究区的构造圈闭分布;并结合钻井资料对预测结果进行评价。根据闭合幅度和圈闭面积等要素将预测圈闭分为3类。  相似文献   

13.
对高k栅介质SOI nMOSFET器件的PBTI退化和恢复进行实验研究, 并且与pMOSFET器件的NBTI效应进行比较, 分析PBTI效应对阈值电压漂移、线性及饱和漏电流、亚阈摆幅和应力诱导漏电流的影响。结果显示, PBTI的退化和恢复与NBTI效应具有相似的趋势, 但是PBTI具有较高的退化速率和较低的恢复比例, 这会对器件的寿命预测带来影响。 最后给出在PBTI应力条件下, 界面陷阱和体陷阱的产生规律及其对器件退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现有的压电俘能器大多是针对某一较窄频率范围内的振动情况而设计,但周围环境的频率范围非常宽泛且随时可能发生变化,导致一般俘能器很难实现能量俘获或俘能效率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设计了一种新的T型压电悬臂梁作为俘能装置。从结构设计和电路设计2方面出发,进行了静力学分析、模态分析和谐振分析,得出压电结构装置的固有频率和激振力频率等响应,对新型的主动式俘能电路进行设计,计算电路的功率损耗以及元器件损耗量。通过对主动式俘能电路进行计算仿真验证,以及对主动技术和被动技术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主动技术所获得的最大功率是被动技术的5倍。由此可知,运用电压控制型主动边界控制方法进行接口电路设计,主动利用每个压电换能周期中触发的电学边界条件,可有效增加输入压电俘能器的机械能,进而增大输出的电能。该研究创新了利用压电材料主动俘能的方式,对压电俘能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塔北轮南地区油气成藏年代与成藏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包裹体分析法、伊利石测年法、露点压力 /饱和压力法、油气水界面追溯法等多种成藏年代分析方法研究认为 ,轮南地区油气藏具有多期成藏、晚期调整的特点 ,且早期油藏在晚期的调整改造十分强烈 .其中古生界特别是奥陶系油藏主要为晚海西期充注、喜山期受到调整改造而形成的残余原生油藏 ,三叠—侏罗系油藏主要为奥陶系古油藏在晚喜山期调整形成的次生油藏 .造成古油藏普遍发生调整的主要原因 ,一是后期强烈的构造变动和断裂活动 ,二是晚期高—过成熟气强烈的气侵作用 .因此 ,轮南地区大中型油气田的勘探应以轮南古隆起的斜坡部位 (包括轮南西斜坡和南斜坡 )为重点 ,它们是轮南地区大中型油气田形成和保存的最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廊固凹陷为例,论述了凹陷的构造发展史,地层岩性变化,生油岩的发育情况,生油地化指标及水动力条件等。同时对廊固凹陷的最佳圈闭条件进行探讨和预测,提出有利的含油气地区及油气藏类型,为石油勘探提出了找油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7.
There is a gas-rich and well-charged petroleumsystem in the Kuqa Depression where Triassic and Jurassicsource rocks play important roles. Distributed in an area ofmore than 10000 km and with a thickness of up to 1000 m,they are composed of dark mudstones, carbonaceous mud-stones and coal seams containing 6%, 40% and 90% of TOC,respectively, and are mainly the humic organic matter. Ashigh-quality regional cap rocks, the Neogene and Eogenegypsum rocks and gypseous mudstones matched well withthe underlying Neogene and Cretaceous-Eogene sandstones.They have formed the most favorable reservoir-seal assem-blages in the Kuqa Depression. Also the Jurassic sandstonesand mudstones formed another favorable reservoir-seal as-semblage. The traps are shaped late in the fold-thrust belt,mainly fixed in the Tertiary-Quaternary, where ten structurestyles have been distinguished. These traps spread as a zonein N-S, are scattered like a segmental line in W-E and showtier-styled vertically. The best traps are gypsum-salt coveredfault-bend anticlines related to the passive roof duplex. Thispetroleum system is characterized by late accumulation. Inthe early Himalayan Movement, mainly gas condensate andoil accumulated and were distributed in the outer circularregion of the kitchen; whereas in the middle and late Hima-layan the gas accumulations mainly formed and were dis-tributed in the inner circular region near the kitchen. Theoverpressure of gas pools is common and is formed by sealcapacity of thick gypsum layers, extensive tectonic compres-sion and large uplift. The well-preserved anticline traps un-derlying the high-quality regional cap rocks of the Tertiarygypsum rocks and gypseous mudstones are the main targetsfor the discovery of giant and medium-sized gas fields. Aboveconclusions are important for the petroleum geology theoryand the exploration of the fold-thrust belt in foreland basinsin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了GaAs MESFET旁栅效应迟滞特性的产生机理,通过详细地分析论证,认为GaAs MESFET旁栅效应迟滞特性与器件的沟道-衬底界面区的电子特性以及半绝缘GaAs衬底具有高密度的深能级电子陷阱有关。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可以很好地说明实验结果,同时对于分析GaAs器件的其他特性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非构造圈闭油气藏对勘探高成熟区挖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针对临南地区的地质特征 ,根据圈闭成因、形态特征将研究区的非构造圈闭分为地层圈闭、岩性圈闭和复合圈闭 3大类 ,通过对其分布和组合形式的分析 ,认为该地区非构造圈闭类型和发育时代受构造控制 .临南地区的非构造圈闭多数具有近油源、易捕集油气成藏的特点 ,加大对其勘探力度 ,对油田增产上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地层岩性圈闭识别和评价的关键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大多数地层岩性圈闭的产状基本与地层界面平行,圈闭具有隐蔽的特点,用传统构造圈闭勘探的方法难以识别.地层岩性圈闭的成藏条件和成藏机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导致地层岩性圈闭的评价与构造圈闭评价有所不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剖析了地层岩性圈闭识别和评价的主要问题,认为存在4大关键问题:①地层岩性圈闭相对不容易识别;②地层岩性圈闭成藏条件钻前预测的准确性目前还不够高;③对形成地层岩性油气藏的运聚机理认识上尚存一定争议;④地层岩性圈闭缺乏专门的评价体系.这些问题是地层岩性圈闭勘探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