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CH3COOH、CoCl2与NaOH形成的多移动化学反应界面系统中,进行了Co2 ‖OH-和H ‖OH-界面移动速度的实验研究,并建立了静止中和反应界面。结果表明,实验结果与多移动化学反应界面方程的计算定量吻合。  相似文献   

2.
弱碱及强碱均可与强酸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移动中和化学反应界面(Moving Neutrilization Chemical ReactionBoundary,MCRB) .从理论上说, 其界面移动速度因为它们的电离度不同而存在差异. 实验表明,这种差异是存在的, 且实验的结果与移动化学反应界面速度的理论计算值相吻合.  相似文献   

3.
由多对强、弱反应电解质形成的多移动化学反应界面(MMCRB)模型,可推导出一系列的多移动化学反应界面方程(MMCRBE:s),结果显示:移动化学反应界面(MCRB)模型不同于MMCRB模型,MCRBE:s只是MMCRBE:的一个特列。因此,MMCRBE:s是对MCRB理论的推广,这为研究及设计新的分离技术、研究新的测定反应离子迁移数和淌度的方法、研究“等电聚焦电泳(IEF)”机制等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介绍一种用于等电聚焦电泳( IEF) 以及移动中和化学反应界面(MCRB)的实验方法, 并优化实验方法和条件.利用优化的方法和实验条件,完成了由强电解质盐酸和氢氧化钠形成的MNRB 实验. 实验结果与 MCRB 理论定量吻合. 这一实验方法对于 IEF 和MNRB 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将移动化学反应界面的实验(引自J.Phys.Chem.1970,74:1122.Anal Chem190;42:321和J.Chromatogr.1993,683:179)与移动化学反应界面理论的预测作了对比性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结果与理论的预测吻合.因此,实验验证了理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进行了由Co^2+和OH^-形成的“移动化学反应界面”的实验。实验中,观察了界面移动速度(μthe^αβ)对比。通过改变Co^2+和OH^-的浓度和反应管中电场强度等参数,总共完成了26次实验。统计分析表明:μobs^αβ和μthe^αβ的相关系数是0.997,μthe^αβ和μobs^αβ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是μthe^αβ=1.044μobs^αβ+0.136。结果显示:实验观察的界面移动速度(  相似文献   

7.
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多用界面移动法测定H+离子迁移数。但传统的界面移动法存在许多不足,虽然经过多次改进,由于改进不全面和某些细节问题探讨不够,导致实验效果不理想。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改进,得到实验效果好,实验误差小。能直观、清晰呈现其实验测试原理,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安全性好。对环境友好的实验装置和与其匹配的实验方法,应用于学生实验教学中,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应用紫外光谱仪和硅胶薄层层析法研究玻纤增强塑料(FRP)中硅烷偶联剂与玻纤表面所形成的界面层及其增强机理。观察到界面层中包含着物理吸附层和化学偶联层,前者对FRP的增强效果不明显,而化学偶联层才是增强的关键层。并且化学偶联层的分子结构对FRP的增强也密切有关,当偶联层分子参与树脂固化能与树脂大分子发生化学反应时,其增强效果显著。反之,增强效果就差。化学偶联层能否与树脂起化学反应,可凭藉硅胶层析板上树脂展开时的滞留因子R_f值进行预测。当R_f=0,则表征树脂与化学偶联层发生反应而被固定于硅胶层上,不能再行展开移动。反之,只要R_f>0就说明树脂未与化学偶联层发生化学反应。  相似文献   

9.
铝钢焊接界面金属间化合物形成的热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热力学基本定律为基础,建立铝/镀锌钢板异种金属焊接接头界面金属间化合物形成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计算模型.应用所开发的计算和绘图程序,得到铝/镀锌钢板异种金属焊接接头界面处Al-Fe金属间化合物相形成的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变化与温度关系的图形,分析在焊接接头界面处可能形成的Al-Fe金属间化合物相的种类,并与焊接实验结果进行比较.模拟结果表明:在Al-Fe界面上形成Fe2Al5和FeAl3金属间化合物,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所建立的热力学模型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0.
采用界面聚合反应成膜机理制备中空纤维纳滤膜,建立在非稳态条件下化学反应-扩散控制的数学模型,并通过有针对性的简化,使该模型适用于扩散控制.以哌嗪-三乙胺水溶液作为水相,均苯三甲酰氯作为有机相单体,甲苯作为有机相溶剂进行界面聚合反应制备中空纤维膜,进而通过实验对数学模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模型计算,在反应达到10 s时,复合膜的厚度约为0.9 μm;从实验中甲苯体系反应10 s后得到的扫描电镜照片可以看到,此时复合膜的厚度为1 μm左右,说明界面聚合反应成膜原理能正确地指导建立数学模型;模型预测值与实验数据基本吻合;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能够较好地揭示界面聚合反应成膜过程的实质.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用Belousov-Zhabotinskii反应装置的化学振荡器,对健康人与病人的尿液在相同条件下分别进行了检验,发现不同对象尿液对该反应有一定的规律性,作者根据B-Z振荡反应的机理对实验结果做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采用自行研制的微型实验装置,探讨了微型化学实验——海带中提取碘的蒸馏水用量、熬煮时间、熬煮次数、酸度、氧化剂种类等反应条件对碘的提取率的影响,提出成套的实验方案和适宜的操作步骤,可供大学相关实验课程开设本实验选用.本法提取的碘单质晶粒大、晶型好、提取率高,具有金属光泽,易于收集,便于称量,达到较好实验效果.  相似文献   

13.
金属陶瓷基铝电解惰性阳极材料制备及其非极化腐蚀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为了搞清NiFe2O4基金属陶瓷惰性阳极的腐蚀机理,对其复杂腐蚀过程的一个方面非极化腐蚀进行了初步探讨·实验中摸索了阳极材料的制备工艺,发现烧结温度对材料性能影响巨大·采用高温氧化增重法对阳极的氧化腐蚀进行研究,发现其腐蚀过程比较平稳,氧化率增重曲线存在若干起伏,预示着新反应的加入,加快了氧化过程的进行·金属陶瓷阳极试样长时间高温熔盐腐蚀实验发现,不同组成的电解质对试样的腐蚀能力相差较大,含MgF2的电解质对试样的腐蚀能力较强,NaCl含量不同的电解质对试样的腐蚀相差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To investigate the reaction between CO2-CO and wustite using the isotope exchange method at 1073, 1173, 1273, and 1373 K, the experiment apparatus was designed to simulate the fluidized bed. The chemical rate constant was estimated by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gas phase mass transfer on the reac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chemical rate constant is inversely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ratio of CO2/CO by volume. The activation energy of reaction is in a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the ratio of CO2/CO by volume, and the average activation energy is 155.37 kJ/mol.  相似文献   

15.
多运动目标探测标记及跟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金  雷燕  胡文广 《应用科技》2009,36(6):58-62
针对跟踪系统对多目标跟踪以及对实时性的要求,给出了一种基于中心点和面积特征匹配的多运动目标探测标记及跟踪方法.该方法利用对多运动目标检测后的二值图像进行了连通成分标记,提出了一种新的探测搜索标记法,赋予不同连通区域不同的数字来区分,通过四连通区域法来实现.由运动目标的4个顶点来确定中心点,通过面积及中心点距离从而进一步去匹配,最后根据标记结果在原图像中准确地框定了各运动目标,从而实现对运动目标的跟踪.采用上述算法,对车辆视频进行了跟踪,取得了较好的实验结果,跟踪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具有很好的实时性.  相似文献   

16.
希托夫法是测定离子迁移数的一种常用方法,为适应学生实验对时间和评测的要求,对希托夫法测定离子迁移数的实验设备、实验和计算过程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和完善,在阴阳极和中间区域增加了三通活塞,方便赶除气泡,选择滴定阴极或者阳极其中一个极区的溶液以保证实验时间安排的合理性,并在初步实验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7.
金属陶瓷惰性阳极铝电解扩大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新研制的铝电解金属陶瓷材料做铝电解阳极,在摩尔分子比为2 8、饱和氧化铝浓度的冰晶石系电解质中进行100A电流电解实验,电解温度为960℃,阳极电流密度为1 0A/cm2·实验结果表明,该金属陶瓷阳极具有优良抗热震性的同时显示出优良的抗氧化耐冰晶石熔盐腐蚀性能,阳极年腐蚀速率为24mm/a,阴极铝的质量达到98%·使用铝参比电极测得在960℃下该阳极的反电动势为2 2V·经奥氏气体分析仪检测表明,释放出的阳极气体中氧气的含量为98%~100%·  相似文献   

18.
对在高超声速冲压发动机燃烧实验研究中,使用燃烧式加热器得到高焓、高压、高超音速气流时,实验介质中带入的水组分进行了模拟计算。初步研究表明,污染物中的水组分对超燃冲压发动机性能有较明显影响,水组分对于超燃冲压发动机性能的最终影响决定于气流的初始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