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在束γ谱学技术和173Yb(18O,4n)熔合蒸发反应研究了187Pt的高自旋态能级结构.实验观测到基于νi13/2,ν7/2-[503],νi213/2νj,ν3/2-[512]和ν1/2-[521]组态的转动带,并且利用推转壳模型对这些转动带的性质进行了解释.总Routhian面计算表明:νi13/2转动带具有显著的负γ形变;负宇称带具有近似长椭球的形变.通过比较带内B(M1)/B(E2)比率的实验值和由Dnau和Frauendorf半经典公式得到的理论值,发现ν7/2-[503]转动带在低转动频率下的带交叉是由一对h9/2质子顺排引起的.  相似文献   

2.
用能量为140MeV的27Al束流轰击145Nd氧化靶,通过145Nd(27Al,4nγ)168Ta熔合蒸发反应对双奇核168Ta的高自旋态进行了实验研究.扩展了基于πh11/2×vi13/2和π5/2^+[402]×v512^+[642]准粒子组态下的转动带能级纲图.根据实验测量结果,对两转动带的准粒子顺排特征作了分析.通过B(M1)/B(E2)的理论与实验值比较以及168Ta相邻双奇核能级间隔系统性,进一步确定了两转动带的准粒子组态和能级的自旋字称.  相似文献   

3.
利用重离子融合蒸发反应159Tb(29Si,4nγ)194Au布居了形变双奇核184Au的高自旋态,用GASP探测器阵列进行了在束γ实验测量.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深入分析,新发现了一条可归属于184Au核的强耦合转动带.基于对转动带有效K值的分析以及从实验数据中提取出的带内B(M1)/B(E2)值与理论计算值的比较,建议了转动带的准粒子组态和能级的自旋宇称值.  相似文献   

4.
通过重离子核反应^116Cd(^27Al,4n)与在束γ谱的实验技术,对A=130-140核区的奇A核139Pm的高自旋态进行了研究.根据γ-γ符合关系、γ射线的相对强度和各向异性度的测量结果,扩展并更新了^139Pm的能级纲图.实验观测到基于πh11/2和πg7/2 [πh11/2]^2(或者πd5/2 [πh11/2]^2)组态的转动带,利用已有的理论计算结果对这些转动带进行了解释.同时还观测到三个具有很强M1跃迁、旋称劈裂很小的△I=1的带.通过简单分析和系统学比较,指认了它们的组态,发现它们具备磁转动带的特性,很可能是磁转动带.  相似文献   

5.
利用160Gd(35Cl,5nγ)190Tl反应研究了双奇核190Tl的高自旋态,建立了由πh9/2( )vi13/2扁椭球转动带和一个具有单粒子激发特征的级联组成的190Tl能级纲图.确定地指定了190Tl扁椭球转动带的自旋值,首次发现了190Tlπh9/2( )vi13/2扁椭球转动带的低自旋旋称反转.基于双奇核Tl能级结构的相似性,重新指定了双奇核192~200Tlπh9/2( )vi13/2扁椭球转动带能级自旋值,在这些扁椭形变核中均出现了低自旋旋称反转.考虑了p-n剩余相互作用的2-准粒子-转子模型能够定性地解释πh9/2( )vi13/2扁椭球转动带出现的低自旋旋称反转现象.  相似文献   

6.
利用150Nd(28Si,5n)熔合蒸发反应居了173W的高旋态.于标准在束核谱学实验测量结果,扩展了于γ7/2+[633],γ5/2-[512]和γ1/2-[521]准组态的转动带.首次建了173W γ1/2-[521]转动带的能量非优先分支.发现γ5/2-[512]转动带在低旋区出现旋称反转.相似的旋称劈行为表明174Reπ1/2-[541]γ5/2-[512]转动带的旋称反转来位于5/2-[512]轨道的中.旋称反转制有待进一研究.  相似文献   

7.
采用DFT(UB3LYP)方法,在6—311++G^**基组水平上,计算研究了硝基甲烷2种带电结构[CH3NO2]^+和[CH3NO2]^-分子内H原子向O原子转移后的O-N键的解离机理和反应位垒.结果表明,[CH3NO2]^+发生氢转移后,O-N键的断裂是2步反应,第一步是分子内的H原子转移到O原子上,生成中间体[CH2N(OH)O]^+,反应位垒为106.5kJ/mol;第二步是中间体中O-N键断裂,这步的反应位垒为105.5kJ/mol,理论计算得出的产物带电状态与实验一致.[CH3NO2]^-中H原子向O原子转移及O-N键断裂反应一步完成,生成一氢键复合物(H-Complex),该反应位垒为176.2kJ/mol,H—Complex进一步解离成CH2NO自由基和OH^-,或是OH自由基和[CH2NO]^-.  相似文献   

8.
~(102)Zr原子核能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SM方法对102Zr原子核的能带进行了理论计算,很好地再现了实验结果.另外,通过对晕带,准粒子转动带,边带的能量,带头对应组态的分析,得出了形成这些轴对称形变带的微观机制:低激发形变带主要是位于N=4和N=5壳层上的高j侵入态1g7/2和1h11/2引起的;特别是v5/2-[532],v3/2+[411]和v3/2+[413]轨道上的准粒子对该原子核形变的发生起了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图G=(V,E),一个函数f:V(G)→{-1,0,1}称为G的减控制函数当且仅当对任意v∈V有∑u∈N[V]f (u)≥1.令f(V)=∑v∈Vf(v)为f的权.图G的减控制数γ^-(G)=min{f(V)│f是一个减控制函数}.建立了几类特殊图的减控制数的值,并对一般图讨论了γ^-(G)的界.  相似文献   

10.
用能量为140MeV的27Al束流轰击145Nd氧化靶,通过145Nd(27Al,4nγ)168Ta熔合蒸发反应对双奇核168Ta的高自旋态进行了实验研究.扩展了基于πh11/2νi13/2和π5/2 [402]ν5/2 [642]准粒子组态下的转动带能级纲图.根据实验测量结果,对两转动带的准粒子顺排特征作了分析.通过B(M1)/B(E2)的理论与实验值比较以及168Ta相邻双奇核能级间隔系统性,进一步确定了两转动带的准粒子组态和能级的自旋宇称.  相似文献   

11.
二环己基18-冠-6(DC18C6,异构体A和B的混合物)与Na2[Pd(i-mnt)2][-i-mnt=异丁二腈烯二硫醇阴离子,C2S2(CN)2^2-]反应,得到了配合物[Na(DC18C6-A)]2[Pd(i-mnt)2](1).通过元素分析、核磁共振氢谱和红外光谱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配合物为三斜晶系,空间群P-↑1.1的晶体学数据:a=1.0175(6)nm,b=1.1958(7)nm,c=1.2595(7)nm,α=102.790(10)°,β=109.117(9)°,γ=99.024(10)°,V=1.3676(13)nm^3,Z=1,Dc=1.430g/cm^3,F(000)=616,R1=0.0574,wR2=0.1204.在1中,Na^+离子选择了DC18C6-A并与其六个O原子成键形成配阳离子[Na(DC18C6-A)]^+,每个配阳离子皆与相邻的两个配阴离子[Pd(i-mnt)2]^2-以N-Na-N作用将1构筑成一维链状结构.  相似文献   

12.
采用PSM方法对102Zr原子核的能带进行了理论计算, 很好地再现了实验结果. 另外, 通过对晕带, 准粒子转动带, 边带的能量, 带头对应组态的分析, 得出了形成这些轴对称形变带的微观机制: 低激发形变带主要是位于N=4和N=5壳层上的高j侵入态1g7/2和1h11/2引起的; 特别是v5/2-[532], v3/2+[411]和v3/2+[413]轨道上的准粒子对该原子核形变的发生起了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模拟生理条件下(0.15mol/LNaCl溶液),应用多核(^1H和^51V)多维(DOSY)NMR以及变温技术等谱学方法研究双过氧钒配合物[OV(O2)2(D2O)r/[OV(O2)2(HOD)]-(简写为bpV)与4,4′-联吡啶(简写为bipy)的相互作用,竞争配位的结果,导致溶液中既有6配位的过氧钒物种[OV(O2)2(bipy)]-的生成,还有[(OV(O2)2(bipy)]^2-(6配位)的存在,采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在3-21+G^*水平下计算表明,bipy和bpV生成[OV(O2)2(bipy)]-和[OV(O2)2)2(bipy)]^2-的△G分别为-53.35和-55.85kJ/mol,较好地支持了实验结果。图5,参11。  相似文献   

14.
该文研究了以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为引发剂,玉米淀粉与丙烯酸的接枝共聚反应动力学.分别通过实验考察了淀粉浓度、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对接枝速率的影响,得到了实验条件下的反应速率表达式Rg=k0 exp(一Ea/RT)[AA]^1.00[StOH]^0.45[S2O8^2-]^0.47[HSO3^-]^0.47,并测定出反应过程的表观活化能Ea=17.76kJ/mol.根据前人提出的反应机理,导出了接枝反应速率方程式.理论计算与上述实验结果基本符合.  相似文献   

15.
利用函数的积分性,给出不等式((√a+√b)/2)^2〈1/e[(b^b/a^a)^1/(b-a)]的证明,并推广结论.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讨论了超重核^288 114的超形变带的相关性质,发现了^288 114核的四极形变、γ形变、运动学转动惯量、动力学转动惯量、均方根半径以及转动能量随核总自旋的变化关系,为实验上研究超重核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用线性扫描极谱法研究了在B—R缓冲溶液中茚三酮的极谱行为。实验表明,以pH=4,58的B—R缓冲溶液和0.1mol/L的KCl溶液作为底液,茚三酮产生还原波,其二阶导数峰电位为-0.874V(vs,SCE),峰电流与其浓度在1.12×10^-6mol/L~3.36×10^-4mol/L浓度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i″p(nA/s^2)=114.5+7.393×10^6c(mol/L),相关系数为0.9927,初步讨论了电极过程及电极反应机理,结果表明该波为不可逆波。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以CHCl3为溶剂HPMBP革取Pr(Ⅲ)的热动力学性质,求出萃合物的组成为Pr(PMBP)3;得出萃取平衡方程式为:Pr^3++3HPMBP(o)=Pr(PMBP)3(o)+3H^+;反应的速率方程式为υ=kf[HPMBP](o)^2,[H^+]^-1[Pr^3+]-kb[HPMBP-](o)^-1[H^+]^2[Pr^3+](o)用微量量热法测定了HPMBP萃取Pr(Ⅲ)的热效应,进而得出HPMBP萃取Pr(Ⅲ)的反应热.  相似文献   

19.
采用胶柬电动毛细管电泳(MEKC)法测定维生素B的含量,电泳缓冲液为2.0×10^-2mol/L硼砂-硼酸缓冲液(pH=8.4),含2.5%(V/V)甲醇及10mmol/L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在电泳电压20kV和检测波长254nm的条件下,维生素B4具有最佳的迁移时间和峰形;考察了缓冲溶液的pH、浓度、有机改性剂及胶束对维生素B4迁移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维生素B4在8.0×10^-7~5.0×10^-5mol/L内成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方法的检出限为1.2×10^-7mol/L,RSD为2.24%,该法已成功用于药剂、血清和尿液中维生素Ba的测定.  相似文献   

20.
合成了以二氰胺(N(CN)2)为配体的镧系金属配位聚合物{[Gd(dca)2(phen)2(H2O)3]^+[dca]^-[phen])m(dca=N(CN)2,phen=1,10-菲咯啉).用x射线衍射单晶分析法测定了配合物的结构,晶体为单斜晶系,属于P2。/c晶群,晶胞参数为a=14.2380(11),b=16.4961(12).c=17.1927(13),晶胞数为Z=4.氢键既形成了配位聚合物的3D网络结构,又为相邻Gd金属离子之间提供了磁超交换通道,变温磁化率显示配合物为弱的反铁磁交换作用并符合外斯定律,其中外斯常数θ=-2.37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