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在建筑学、文学批判、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领域已形成了系统的论述。知识观也已经从现代转型至了后现代,这对我国的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产生了很大影响。与传统知识观相比,后现代知识观发生了重大转变。本文分析了后现代知识观的基本特征,并提出后现代知识观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一个转化,因而后现代课程是对现代课程的一个转化,多尔在其后现代课程观中提出4R的后现代课程模式.后现代课程观为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些参考,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有助于我们建立课程新视野,促进课程改革和发展,中学生物课程目标改革是生物课程改革的关键,因而后现代课程观为中学生物课程目标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知识观与教材有着内在的联系,知识观的转变必然会对教材的革新有所启示。后现代主义强调知识的不确定性、文化性、境遇性、个体性,主张建构多元、有机的知识观。后现代知识观为我国高中物理教材的革新提供有益的启示:关注教材内容的选择性——教材内容的多样化取向;注重物理教材内容的境遇性——从生活走进物理教学。由此审视我国高中物理教材的革新,应更关注教材内容的多样化和境遇性。  相似文献   

4.
知识观既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又是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20世纪后期,在西方社会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后现代主义知识观是对现代主义知识观的批判、反思和超越,这种知识观的转型为我国高校课程目标的设定、课程内容和体系的选择与编排、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的改革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在首先论述了野外拓展、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的概念后,对野外拓展训练中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指出:野外拓展训练符合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观;野外拓展训练符合后现代主义的教育观;野外拓展训练中师生关系符合后现代教育理念中的新型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对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及其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社会工作课程的3个启示:对于基本教学思想的启示——专业性与多学科相结合;对于师生关系的启示——从"单一教学"走向"双方互动";对于课程具体实施的启示——在对话与实践中建构意义。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主义思潮把科学从神圣的地位上拉下来,使人们规避人类社会发展和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形而上学,促使现代科学观、世界观自觉反思。后现代科学提倡新的研究范式,从科学的多个侧面建构整体思维、多元思维以及混沌思维。摒弃后现代主义的"非合理性",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科学不会阻碍人类文明的发展,只可能推动人类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螺旋式前进。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后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文化思潮,它的主要倾向是否定现代工业社会的理性。西方世界在现代化过程中产生了深刻的社会矛盾,后现代主义就是这些矛盾的文化表现,它是对科学主义精神的一种回应,也是人们理想破灭的产物。哲学领域中后现代科学观的形成,文学创作中“作者之死”、“主体之死”及其向“后现代个体”的复归,是后现代主义产生的两上重要途径。后现代主义反对人类中心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和进步史观,提倡生态伦理和女权运动,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和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9.
汪滟 《科技咨询导报》2009,(11):155-156
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西方社会的后现代哲学思潮,尤其是后现代知识观,深深影响了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对于后现代知识观而言。我们应看到它具有一定合理性的同时,更要清楚的认识到它其有的局限性。本文试图从后现代知识观对教学目的.课堂教学、教学内容,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影响切入,分析这一新兴知识观对我国当代教学的稗益和误导,结合我国国情,在吸取有益启示的同时,走出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从知识观的演进看,我国基础教育先后出现了三种主流知识观:理性主义知识观、经验主义知识观和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建立在理性主义知识观和经验主义知识观之上的近现代知识观漠视学生的生活世界,知识的完整统一性被破坏。现在我们正处在现代知识观向后现代知识观的转变时期,我们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也发生了相应的变革。  相似文献   

11.
后马克思主义是后学语境下的一种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潮.在政治观上,后马克思主义利用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的"解构"利器对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经济决定论、工人阶级主体地位以及"社会地形学"进行解构,扫清了后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建构过程中的"本质主义"障碍,同时借鉴和吸收卡尔·施米特在政治问题的深刻洞见,并对其进行修正,最终生发出具有"后马"特色的政治观.正如拉墨所宣称的那样,他们的后马克思主义既是后现代的又是现代的,他们的政治观也既是后现代的又是现代的.与其说他们的后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还不如说是对马克思主义传统的消解和解构(因而是后现代的),对施米特的继承和超越(因而是现代的).  相似文献   

12.
基于后现代课程观的高校人文社会学科自传式课程解读与教学,是受后现代课程观与自传式课程理论启示所提出的课程内容拓展与教学方法改革,主要倡导以下理念:人文社会学科的某些“知识”是相对的历史的,可在适当范围内对其进行演绎与引申;课程内容解读是多元的个性的,应将其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师生自传式反思是课程内容拓展与意义生成的有机组成部分,可将其从内部隐性建构转变为外部显性分享.  相似文献   

13.
张莉 《科技信息》2009,(24):I0008-I0008
后现代主义形成了一种全球化语境,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后现代作家遗过运用语言游戏、拼贴、叙事零散来颠覆传统论者的语言观,彻底解构了传统文学的深度叙述模式。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即是在其冲击下产生的。它倡导对话与理解、重视差异与多元化、注重培养人的探索创新精神,这对促进我国地理教育理念的转变、地理新课程的建构与实施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景观设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立图  任洪丽 《科技信息》2009,(30):I0168-I0169
本文通过对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形成的背景的分析与介绍。结合美国当代景观设计中的后现代主义表现,同时对比后现代建筑设计风格,进而归纳总结了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景观设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混沌理论、耗散结构理论、皮亚杰的生物学世界观以及杜威的经验认识论,奠定了WilliamE.Doll,Jr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基石,形成和建构了Doll的后现代主义的教学观及其课程理论框架。Doll的课程理论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是后现代主义哲学中的一个派别,以大卫.格里芬、科布等人为代表,他们在批判人类中心主义的过程中提出了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的生态观,这一生态观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的警醒作用,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现代化建设必须走生态科技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通过讨论几位有一定影响的学者对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看法 ,阐释西方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进入中国语境后 ,在当代中国出现了怎样的思想变异、文化接纳和学术变形。其问题视域主要在于 :解构主义与后现代思维的内在关系 ;中国文化先锋与后现代性的问题 ;日常生活与后现代性关系问题 ;中国后现代批评与东方后现代的提法问题。这些问题的阐释和敞开 ,有利于学界弄清一些中西文化交汇互动中的文化误读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一、后现代主义意识形态 在当代语境中,一方面因为后现代主义本身内容和基本精神的复杂性、后现代主义同现代性和传统文化的复杂关系,以及后现代自由创造精神的不稳定性,对后现代主义进行分析和说明具有很大的难度;另一方面,正是优于这种复杂性,后现代主义形成了一个富有创造性、批判性和多元性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20.
高校是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阵地,校园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运用柔性管理理论推进和谐教育管理,是建立适应中国经济新的发展需要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一个思路。柔性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用柔性管理的理论,可以指导高校教育管理的和谐化,从而达到教育管理的最高境界——和谐管理。本文主要论述了柔性管理、和谐教育管理以及用柔性管理理论推进高校和谐教育管理的基本思路以及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