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3 毫秒
1.
扶绥黑叶猴食物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技术研究了扶绥自然保护区内一群黑叶猴的食物多样性。研究表明,黑叶猴的食物种类在10~19种间变化;食物部位包括叶、果、花和芽。月食物种类与食物多样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Spearman’rho r=0.756,P=0.007〈0.05),表明黑叶猴把大部分取食时间集中在少量食物种类时,其食物多样性指数最低;反之最大。黑叶猴的食物多样性与食物种类月份之间没有显著变化(P〉0.05),表明黑叶猴在不同的月份之间以相同的食物种数和相同比例的食物部位作为食物来源。黑叶猴取食高质量食物(果实与花)的时间对食物多样性有显著影响(Spearman rho r=0.636,P=0.035〈0.05),这说明黑叶猴取食高质量食物会导致较高的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2005年10月-2006年7月,对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群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进行观察,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收集有关觅食行为的数据,通过与采食植物水分含量的比较,探讨影响黑叶猴食物选择的因素.结果表明:黑叶猴采食植物不同部位的平均水分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嫩叶的水分含量最高,为71.52...  相似文献   

3.
粗纤维对笼养黑叶猴食物选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年3月~12月在广西南宁市动物园,采集小叶榕(Ficus parvifolia)、茉莉花(Jasminum sambac)、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等14个树种的树叶,投喂3只笼养的黑叶猴(Trachypithacus francoisi),统计黑叶猴对投喂食物的摄入量,测定食物的粗纤维含量,并对纤维含量与食物摄入量之间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探讨纤维含量对黑叶猴食物选择的影响.结果得出,春季,食物中粗纤维含量与黑叶猴食物摄入量无显著性相关(P〉0.05),夏季、秋季和冬季,食物中粗纤维含量与黑叶猴摄入量呈显著负相关(P〈0.01),说明黑叶猴倾向于取食粗纤维含量较低的食物,粗纤维含量只是影响黑叶猴食物选择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2002年1~12月在南宁动物园灵长类繁殖中心研究笼养状态下黑叶猴的觅食行为序、雌雄个体对食物的选择和一年四季的日食量.笼养黑叶猴对可采食的植物种类仍存在选择性;觅食行为序由探究行为、抢食行为、爬墙行为和进食行为等4步组成.平均每只黑叶猴个体的日进食量为(1 114.96±55.75)g,折合干物质(249.50±16.78)g,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表现出冬季觅食量最多,夏季最少,春季比秋季少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食物营养成分在灵长类食物选择中扮演重要角色.为探究白头叶猴食物营养成分及对其食物选择的影响,2010年10月至2011年3月对广西扶绥岜盆自然保护区内白头叶猴取食的14种主要食物和5种非主要食物进行采集,并通过常压恒温干燥法、凯氏定氮法等对各独立样本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和Ca、Fe、Zn、Mn等矿物元素的含量...  相似文献   

6.
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食物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红腹角雉 (Tragopantemminckii)冬、春、秋季的 17个喜食食物样品与 13个不取食植物样品的粗蛋白和矿物质元素含量做了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 ,两者之间在营养成分含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喜食食物中冬、春季叶片样品间营养成分含量也无显著差异 ,但均高于秋季的果实样品 .红腹角雉喜食食物八角枫果实的营养含量显著低于其不取食的叶片 .红腹角雉对食物的选取不表现出倾向于选择营养价值含量高的食物 .  相似文献   

7.
对红腹角雉冬,春,秋季的17个喜食食物样品与13个不取食植物样品的粗蛋白和矿物质元素含量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在营养成分含量上不存在的显著差异。喜食食物中冬,春季叶片样品间营养成分含量也显著差异,但均高于秋季的果实样品。红腹角雉喜食食物八角枫果实的营养含量显著低于其不取食的叶片。红腹角雉对食物的选取不表现出倾向于选择营养价值含量高的食物。  相似文献   

8.
牛膝多糖的提取与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提醇沉法从牛膝中提取得到牛膝多糖,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其多糖含量,以正交实验优化显色条件.确定5%苯酚用量1.0mL,浓硫酸用量7.5 mL,反应时间30 min.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A=0.057 2C-0.006 9,r=0.9991(n=7),在2.5~30.0mg/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7.5%,RSD=1.69%(n=5).测得多糖平均含量为29.4%,RSD=1.84%(n=6).该法简单、准确、稳定,可为其继续研究开发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观察不同温度下3种食物引诱剂引诱钉螺的效果,并将其分别与灭螺植物绞股蓝水提物配伍制成颗粒灭螺剂进行灭螺实验,为研制既具有诱集作用,又具有毒杀作用的新型灭螺剂积累资料.结果表明:温度对食物引诱剂诱集钉螺有一定影响,在15-25℃诱集钉螺效果较好,35℃效果较差.在25℃实验条件下,H、M和C食物引诱剂24 h、48 h诱螺率分别为34.66%、79.34%;31.34%、56.34%;16.00%、38.66%.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温度(F2,96=60.983,P<0.001)、食物引诱剂(F3,96=130.733,P<0.001)和时间(F3,96=103.040,P<0.001)对诱螺率都有很显著影响.3种食物引诱剂的诱螺效果依次为:H>M>C>CK(对照).用H、M、C 3种食物引诱剂分别制成颗粒灭螺剂诱杀钉螺,7 d钉螺死亡率分别为82.34%、66.34%、53.66%.  相似文献   

10.
超声法从向日葵盘中提取果胶和果胶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超声技术酸浸提法提取了向日葵盘中的果胶,并以半乳糖醛酸为对照品,用咔唑为显色剂对提取的果胶进行含量测定.求得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y=0.008x-0.0519(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9.0%,相对标准偏为2.72%(n=5).果胶含量为79.7%,果胶提取率为8.0%.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s,NSC)在落叶树种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不同器官间的分配格局与调配机制,为进一步掌握树木生长规律并评估栓皮栎群落的固碳潜力提供参考。【方法】2016年5月—2017年6月,以秦岭东段栓皮栎为研究对象,通过旬尺度和月尺度相结合的周期性采样方法取得栓皮栎1、2年生枝条以及当年生健康叶片样品,采用蒽酮浓硫酸法测定栓皮栎叶片和枝条NSC的组分含量及变化。此外,对栓皮栎叶片物候进行周期性观测,测量叶片长度,运用Gompertz函数拟合叶片生长曲线,得到叶片物候主要日期阶段的变化。【结果】①栓皮栎叶片和枝条的NSC组分含量均随时间呈明显的动态变化(P < 0.05),叶片的NSC含量(质量分数)均值(8.94%)高于枝条的(7.90%)。②栓皮栎叶片和枝条的NSC组成均以可溶性糖为主,分别占62.5%和63.5%,这可能是本研究区栓皮栎对暖干生境的生理生态适应的结果。③两器官间NSC及其组分含量的显著性差异,主要出现在生长季前期(4—6月)和后期(10月),主要原因是两器官在碳存储和碳消耗的阶段存在功能性差异。生长季前期,枝条为萌芽展叶消耗能量,而叶片通过光合作用积累NSC;生长季后期,枝条为下一年树冠重建储存能量,而叶片光合作用减弱。④除可溶性糖与淀粉比值外,NSC及其组分含量在两器官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均不显著。在生长季前期(3—6月),叶片和枝条NSC含量高度极显著正相关(R = 0.986, P < 0.001),但存在15~20 d的滞后。【结论】栓皮栎生长过程中叶片和枝条器官的碳水化合物储量表现出动态调配变化,但并非线性关系,可能是受滞后因素影响的非线性关系。因此,在使用模型估算栓皮栎群落固碳潜力时,需综合考虑碳分配在不同器官间的时滞效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大熊猫作为“国宝”级的珍稀濒危物种,迁地保护过程中受到食竹资源的限制。对大熊猫分布区以外的潜在食竹的营养组成进行研究,与主食竹中的营养成分进行比较,筛选出大熊猫潜在的可食竹,为大熊猫的迁地保护和保护区竹种的引种培育提供依据。【方法】以西南林业大学竹园中箭竹属的云南箭竹(Fargesia yunnanensis)、元江箭竹(F. yuanjiangensis)、扫把竹(F. fractiflexa)和棉花竹(F. fungosa),簕竹属的佛肚竹(Bambusa ventricosa)、青皮竹(B. textilis)、孝顺竹(B. multiplex)和绵竹(B. intermedia),慈竹属的慈竹(Neosinocalamus affinis),牡竹属的大叶慈竹(Dendrocalamus farinosus)等10种竹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竹叶中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无氮浸出物、总能、总磷、钙、能量蛋白比等9个指标,探讨竹叶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季节性变化。【结果】竹叶营养含量中粗蛋白最高的为大叶慈竹(19.54±2.76)%,最低的为元江箭竹(11.64±0.70)%,10种竹叶粗蛋白季节性变化明显; 粗脂肪以孝顺竹的最高(3.59±0.32)%,青皮竹的最低(1.91±0.76)%,粗脂肪季节性变化明显; 粗纤维以棉花竹的最高(43.29±4.10)%,慈竹的最低(37.58±2.45)%,粗纤维的季节性变化不明显; 竹叶总能的季节性变化不明显; 能量蛋白比以元江箭竹的最高((162.44±10.17)kJ/g),元江箭竹、棉花竹、孝顺竹、云南箭竹的能量蛋白比显著高于慈竹、大叶慈竹、佛肚竹和青皮竹的(P <0.05); 10种竹叶中钙质量分数为(0.85±0.05)%~(0.93±0.07)%,钙季节变化不明显; 总磷质量分数为(0.15±0.01)%~(0.27±0.03)%,粗灰分质量分数为(12.06±4.32)%~(16.16±3.80)%,总磷和粗灰分的季节性变化明显。【结论】通过与大熊猫主食竹营养成分比较,发现云南箭竹、元江箭竹、扫把竹、慈竹和孝顺竹等5种竹子从营养组成上符合大熊猫主食竹的需求,将在实际饲养中进一步验证大熊猫对其喜食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索棉花叶片、加工番茄叶片、加工番茄青果和加工番茄红果对棉铃虫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测定棉花叶片和加工番茄的果实等组织器官的主要物质含量,分析影响棉铃虫幼虫生长发育的因素。结果表明:以加工番茄叶片饲喂的棉铃虫上幼虫发育历期最短16.04 d、幼虫存活率最高54.44%,蛹羽化率最高83.58%,以加工番茄红果发育历期最长26.17 d,幼虫成活率最低3.67%,蛹羽化率最低0.00%。因此,4种食料中棉铃虫的适合度为:加工番茄叶片棉花叶片加工番茄青果加工番茄红果。棉花叶片、加工番茄叶片和果实中的营养成分差异较大,其中加工番茄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为15.14%、C/N为0.91;加工番茄红果可溶性蛋白含量最低为3.04%、C/N为9.65。因此,植物组织内的可溶性糖含量低、C/N小、含水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高有利于棉铃虫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4.
Otto SB  Rall BC  Brose U 《Nature》2007,450(7173):1226-1229
In natural ecosystems, species are linked by feeding interactions that determine energy fluxes and create complex food webs. The stability of these food webs enables many species to coexist and to form diverse ecosystems. Recent theory finds predator-prey body-mass ratios to be critically important for food-web stability. However, the mechanisms responsible for this stability are unclear. Here we use a bioenergetic consumer-resource model to explore how and why only particular predator-prey body-mass ratios promote stability in tri-trophic (three-species) food chains. We find that this 'persistence domain' of ratios is constrained by bottom-up energy availability when predators are much smaller than their prey and by enrichment-driven dynamics when predators are much larger. We also find that 97% of the tri-trophic food chains across five natural food webs exhibit body-mass ratios within the predicted persistence domain. Further analyses of randomly rewired food webs show that body mass and allometric degree distributions in natural food webs mediate this consistency. The allometric degree distributions hold that the diversity of species' predators and prey decreases and increases, respectively, with increasing species' body masses. Our results demonstrate how simpl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pecies' body masses and feeding interactions may promote the stability of complex food webs.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白眉长臂猿取食与食物资源可利用性之间随季节变化的适应性,探讨食物资源可利用性与活动范围的关系,作者于2009年3~4月和10~12月在高黎贡山赧亢进行了野外调查.采用样带法调查食物资源可利用性,焦点动物取样法记录白眉长臂猿取食行为,瞬时扫描法记录其活动范围,利用ArcGIS9.3软件计算并显示每个栅格内的取食量和食物资源可利用性.结果表明,3~4月和10~12月白眉长臂猿每种食物资源及果实食物资源的可利用量与其取食量呈相关性.3~4月总食物资源、果实食物资源可利用性较10~12月的高,且分布也较集中,海拔1800m以下少有或无可利用食物资源.在3~4月和10~12月2个时间段,白眉长臂猿的活动范围多与总食物资源、果实食物资源可利用性分布高的区域重叠.在3~4月,活动区内、外的总食物资源及果实食物资源可利用性差异性不显著;而在10~12月,它们的差异性显著.在两时间段,白眉长臂猿均倾向选择食物资源可利用性高的区域取食,但季节间取食范围存在变化,10~12月的取食区域大于3~4月的.取食量高的区域在两个季节虽有重叠,但重叠区域较少.3~4月的食物资源可利用量与对应栅格内取食量呈显著相关,10~12月的呈微弱相关.事实表明,赧亢白眉长臂猿食物资源呈不均衡分布;食物资源可利用性影响其活动范围选择;随着季节变化,白眉长臂猿取食与食物资源可利用性相适应.  相似文献   

16.
 以斜叶榕F.tinctoria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木质部与其各种潜在水源的氢氧同位素组成,揭示西双版纳地区斜叶榕在不同季节的水分利用变化.结果表明在干热季时的30cm土壤处水势达到最低值-30.5kPa,在雾凉季时此深度土壤处出现最大水势,为-14.5kPa,在各个季节70cm处的土壤水势几乎没有变化.雨季时的土壤含水量比雾凉季与干热季都高(P<0.001),而雾凉季与干热季的土壤含水量则没有显著差异(P=0.64).通过对雨水、雾水、浅层土壤水、深层土壤水、树干腐殖质水及植物木质部水的稳定同位素分析得出,在雨季,雨水与浅层土壤水是斜叶榕的最主要水源;雾凉季时,斜叶榕主要利用土壤水(包括浅层土壤水与深层土壤水).干热季时,浅层土壤水是斜叶榕的最主要水源.因此,斜叶榕的水分利用存在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民间荠莱习俗的初步分析,试图从节令与人体营养的关系角度,对节令食品是否具有合理性、科学性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主食竹种——冷箭竹(Bashania fangiana)、拐棍竹(Fargesia robusta)、华西箭竹(Fargesia nit—ida)、峨眉玉山竹(Yushania chungii)的叶、笋——幼竹、一年杆、二年杆共208例中的Cu、Zn、Mn、Fe、Ca、Mg、K等七种元素含量。找到了微量元素含量与竹类、竹龄、竹株部位、竹的生长环境(海拔高度、季节)以及与大熊猫食性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一年两收金槐花不同时期叶片内营养物质的含量变化规律,以营养期、花芽期、花蕾期、盛花期和果期5个时期的一年两收金槐叶片为试材,对其干物质、粗纤维、粗脂肪、粗蛋白、钙和磷等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干物质含量在第一季果期阶段含量最高(37.2%),第二季花蕾期含量最高;第一季和第二季花芽期至花蕾期的干物质含量都呈现上升趋势,说明该阶段需要消耗大量营养物质。第二季采收时各时期粗蛋白含量均低于第一季采收各时期,均在花芽期含量最高,其中第一季采收花芽期为5.99%,第二季花芽期为5.35%。第二季粗脂肪含量除了花芽和盛花期略高于第一季外,其他时期都低于第一季,第二季粗脂肪含量最高为盛花期(1.19%)。第二季采收时金槐在花芽-花蕾-盛花阶段粗纤维、灰分和钙含量明显高于第一季,第二季磷含量在营养期-花芽-花蕾阶段要低于第一季,但在盛花期到果期要显著高于第一季,其中第二季时磷含量最高为盛花期(0.126%)。第二季芦丁含量显著低于第一季,其中第二季花蕾时期芦丁含量为27.5%,但第一季花蕾时期芦丁含量却达到36.7%。因此,可在第一季采收结束及时补充磷肥,以促进二季金槐的花芽分化。  相似文献   

20.
枣桃六点天蛾年发生2 代,以蛹在表土层越冬,越冬代蛹翌年5 月上旬开始羽化,5月下旬~6 月上旬为发生盛期。第1 代成虫7 月上旬羽化,7 月中下旬为发生盛期。幼虫经6龄。4 龄开始为暴食期。幼虫对枣叶利用率为47.55% ,排粪率为37.4% 。粪便含水量1~4 龄占49.54% ,5~6 龄占55.56% 。幼虫排粪共1 335 粒,共重4 639 m g。成虫趋光性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