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4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揭示自然保护区对改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价值,并为土地使用决策和监管措施提供准确信息,本文基于GLC_FCS30-2020土地利用数据,借助广西大新县恩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区外县域”的梯度分层,运用移动窗口法分析耕地扩张对喀斯特森林景观破碎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区内森林景观破碎化程度较低,而耕地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整体植被覆盖度高,斑块连通性较强;区外森林景观的覆盖程度适中,但破碎化程度较高。质心处、南部及东南部的耕地斑块集聚性较强,并向东部、东北部、西部和西南部扩张,导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剧烈。研究结果表明自然保护区可缓解喀斯特县域耕地扩张对森林景观的威胁。  相似文献   
2.
广西扶绥黑叶猴食物水分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1~12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技术研究了黑叶猴的觅食行为,并测定了黑叶猴食物的水分含量.结果表明,食物中的月平均水分含量在61.1%~76.4%之间,各个月份间食物的平均水分含量有显著性差异(χ2=22.00,df=11,p=0.0240.05).在不同的食物部位中,花、嫩叶、果实、成熟叶的月平均水分含量分别为74.32%、70.69%、62.46%、60.73%.不同生活型的食物平均水分含量不同,其中乔木的水分含量最高(71.43%),其次为藤本植物(68.55%),灌木(67.37%),最低为草本植物(63.03%).黑叶猴取食植物含水分较多的嫩叶部分作为主要的食物,但检验发现黑叶猴全年对食物种类的取食时间与该种类的平均水分含量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因此,食物的水分含量不是影响黑叶猴选择食物种类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3.
喀斯特生境中白鹇的活动节律、时间分配及集群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8月至2013年10月,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 hm~2森林大样地及其周边地区布设35台红外相机,在12 427个相机工作日中共获得白鹇有效照片495张(组),独立有效照片381张(组)。采用日活动强度指数、日行为频次比例和月行为频次比例来分析白鹇的活动规律和时间分配,同时统计白鹇的集群情况,结果表明:(1)白鹇每日有4个活动高峰期,且雌性白鹇的活动高峰期比雄性早1~2 h;(2)白鹇的主要行为是移动和觅食,分别占总行为频次的51.33%和37.20%,其余4种行为分别为警戒6.29%、对抗2.10%、休息1.68%、梳理1.40%,雌雄白鹇间在移动(t=2.266,df=28,P=0.038)和警戒(Z=-2.270,N=30,P=0.023)这2种行为上存在显著性差异;(3)仅雄性白鹇在旱季的觅食行为比例显著高于雨季(t=0.252,df=13,P=0.026),而其他行为频次比例无显著的季节性差异;(4)白鹇集群群体的个体数量为2~6只,其中2~3只比例最大,占95.06%;(5)白鹇有雌性集群、雄性集群及混合集群3种方式,在雨季以单性集群(尤其是雌性集群)为主,而在旱季则以混合集群为主,存在显著差异(SymbolcA@~2=6.984,df=1,P=0.008)。白鹇表现出来的活动节律、时间分配以及集群行为是对喀斯特石山栖息地的一种行为适应和生存策略。  相似文献   
4.
2007年8月至2008年7月,在广西崇左白头叶猴自然保护区选择一群白头叶猴全雄群作为观察对象,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收集相关的行为数据,从中探讨群大小和组成对白头叶猴日活动节律和活动时间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白头叶猴全雄群的日活动节律表现为上午和下午的觅食高峰,中午进入长时间的休息期.全雄群一天中活动时间有48.7%用于休息,23.3%用于移动,18.5%用于觅食,用于玩耍、理毛和其他行为的时间较少,分别占日活动时间的7.2%、1.9%和0.4%.除用于玩耍时间外,它们用于其他活动的时间分配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与雨季相比,旱季里全雄群花费更多的时间用于玩耍.分析表明,白头叶猴全雄群和两性群群大小和组成的差异明显影响着它们的活动时间分配.  相似文献   
5.
2008年11月1日至28日,在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东南端的响古箐,首次研究一群数量约480只的滇金丝猴对落叶阔叶林夜宿地的选择问题,共记录到该猴群4个位于落叶阔叶林中的夜宿地(一共利用了9次).在这些夜宿地中,我们设置了16个20 m×20 m的植物样方.对这些样方13个生态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前6个主成分的贡献率达到86.7%.分析结果表明,在深秋,滇金丝猴选择于落叶阔叶林中夜宿主要受食物资源状况的影响,同时其他一些生态因子也影响了其夜宿地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2008年8月15至10月25日,应用焦点取样法和连续记录法对广西南宁动物园一群笼养熊猴Macaca assamensis的玩耍行为进行分析,从中探讨玩耍行为在熊猴幼体发育过程的功能和意义。研究期间共收集2 290次玩耍行为回合的数据。结果表明,雄性幼体用于社会性玩耍,尤其用于打斗玩耍的时间和频次都明显高于雌性幼体。在社会性玩耍中,雄性幼体更为主动,更偏好选择同年龄的雄性个体作为玩耍伙伴。这些结果支持了运动训练假说。熊猴幼体的玩耍行为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改变,主要表现为明显减少非社会性玩耍(尤其是运动性玩耍)的时间和频次,而相应增加社会性玩耍的时间和频次,且在玩耍过程中表现得更为主动。  相似文献   
7.
2012年7—9月采用瞬时扫描法对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山森林中的1群熊猴Macaca assamensis进行观察,收集猴群的行为数据以探讨影响其活动时间分配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熊猴(n=14)的活动行为类型以休息为主,占活动时间分配的40.9%±21.6%;其次为觅食行为,占29.9%±19.4%;再次为移动行为,占19.8%±5.0%;最后是理毛、玩耍以及其他行为,分别为7.1%±5.8%、1.4%±2.5%和1.1%±1.3%。猴群的休息时间与其采食嫩叶和芸香竹Bonia saxatilis的时间比例呈正相关,与觅食果实的比例和食物种类多样性呈负相关;觅食时间与觅食嫩叶和芸香竹的比例呈负相关,与觅食果实比例和食物种类多样性呈正相关关系。逐步回归结果显示嫩叶在食物中的比例是影响熊猴休息时间分配的主要因素,果实的觅食比例是影响猴群觅食时间分配的主要因素。广西石山森林中熊猴的活动时间分配主要受食物因素的影响,与猴群的主要食物种类芸香竹的数量和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太行山猕猴Macaca mulatta tcheliensis日活动节律的季节性特征,2015年1月至12月在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济源段)布设红外相机开展监测。结果表明:在黄楝树、愚公和蟒河等3个林区37个相机位点中监测到太行山猕猴。猕猴在全年的日活动节律中出现2个活动高峰期,分别位于6:40—9:30和15:20—18:20。与其他季节相比,猕猴在夏季的早活动高峰提前0.5~3.2 h出现,活动高峰期延长0.3~2.4 h,夏季晚活动高峰提前0.2~0.7 h结束,活动高峰期缩短0.5~2.7 h。此外,在黄楝树、愚公、蟒河和邵原等4个林区66个位点中监测到人类干扰活动,人类干扰的日活动高峰出现在10:00—18:00,与其他季节相比,人类干扰在夏季的活动高峰提前0.5~2.8 h出现,活动高峰期延长0.5~1.7 h。由此可见,太行山猕猴日活动节律的季节性可能主要受到温度、日照强度、日出时间等因素的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受到人类干扰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10.
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在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格华箐对一群数量约为50只的野生猕猴冬季栖息地的选择进行初步调查。根据记录的猕猴活动位点,设置60个20m×20m的样方,测定了14个生态因子(郁闭度、地形特征、海拔、坡向、坡度、坡位、植被类型、水源距离、人为干扰、乔木数、死树情况、砍伐情况、乔木胸径、地面果实数)。主成分分析表明,格华箐猕猴冬季偏好在坡度20°~40°、郁闭度在60%~100%的山坡坡面活动;活动区间一般在海拔2 500~3 200m;比较喜欢常绿阔叶林,喜欢的乔木平均胸径>20cm;喜欢远离人群(>500m)的生境;较为偏好离水源较近的栖息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