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1 毫秒
1.
2013年1月17日至2月8日,在龙马山对黑白仰鼻猴夜宿地的选择利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共调查20个夜宿地样方和20个非夜宿地对照样方,并对夜宿地13个生态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用非参数估计中的秩和检验对夜宿地与非夜宿地的13个生态因子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龙马山黑白仰鼻猴的夜宿地选择主要受乔木高度和松萝分布的影响,同时还受到乔木冠幅、乔木胸径、海拔和人为干扰等其他生态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2005年9月到11月初,作者在云南省维西县塔城乡格华箐对一群滇金丝猴的初秋生境选择情况进行初步调查.根据记录到的滇金丝猴活动位置设置50个20m×20m的样方,测定了12个生态因子(郁闭度、地形特征、海拔、坡向、坡度、植被类型、水源距离、人为干扰、乔木数量、死树情况、乔木胸径、地衣等级).对该群滇金丝猴初秋生境喜好程度分析表明,初秋时节,滇金丝猴喜欢在20°-40°之间的坡度、郁闭度在40%-80%之间的山坡坡面活动,活动区间一般在海拔2 700-3 300 m之间,对阔叶落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比较喜欢,喜欢乔木的平均胸径>20 cm和远离人群(>500 m)的生境.尽管地衣是其主要食物,但对地衣和乔木数量的要求不高,对离水源的远近和活动地点有无死树无要求.对各种生态因子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前6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了78.37%,可以较好的反映初秋滇金丝猴的生境特征.  相似文献   

3.
2012年2~4月,对广西宜州市的褐翅鸦鹃(Centropussinensis)生境选择进行了初步研究.共测量了70个20 m×20 m样方11个生态因子,对照样方88个,运用频次分析表明:褐翅鸦鹃选择利用郁闭度良好,避风性良好,水源距离10~100 m,乔木密度4~40株,灌木密度10~100株,乔木距离<1 m,灌木距离>1 m,树径<0.4 m,人为干扰距离10~100 m,食物丰富的生境.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主成分的选择特征值均大于1,其累计贡献率达70.342%,影响春季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为隐蔽性因子,次要因子是安全性和地理性因子、食物和水源因子和干扰性因子.减少人类活动对鸟类生境的破坏是促进褐翅鸦鹃种群数量和分布增加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2008年12月至2009年3月,对元宝山自然保护区黑熊春季觅食地生境选择进行分析.野外设置了111个20 m×20 m样方和16个生态因子,其中利用样方82个,对比样方29个,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黑熊觅食地生境特征的主要因子为水源距离、海拔和灌木密度;次要因子为食物丰富度因子(树径、乔木密度、乔木距离、灌木距离)、地理性因子(坡向、坡位、坡度)、干扰性因子(树桩密度、树桩距离、倒木距离、人为干扰距离)和微生境因子(避风性、郁闭度).聚类结果分析和分布频次分析表明:水源距离、海拔、乔木密度、灌木密度、人为干扰距离、郁闭度、乔木距离和灌木距离共8个生态因子对黑熊觅食生境选择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对广西元宝山自然保护区中华竹鼠洞穴生境特征进行分析,野外共测量了54个10 m×10 m样方的13个生态因子,并运用频次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华竹鼠春季洞穴生境特征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洞穴生境的主要特征为郁闭度良好,避风性良好,坡度20°~40°的斜坡,坡向以东坡和南坡,坡位中坡位或上坡位,海拔大于1 800 m,乔木密度为小于30株/样方,乔木距离为2~5 m,灌木密度为1 000~5 000株/样方,灌木距离为小于0.1 m.水源距离大于500 m,人为干扰距离大于1 000 m,食物因子良好;主成分分析结果指出前5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62.779%,影响春季洞穴生境特征的主要因子为隐蔽性因子,次要因子是人为干扰因子、地理性因子、水源因子和食物因子.  相似文献   

6.
2009年1~4月,在广西元宝山自然保护区对中华竹鼠洞穴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野外共测量了85个10m×10 m样方13个生态因子,其中利用样方54个,未利用样方31个.运用频次分析和Mann-WhimeyU检验表明:郁闭度、人为干扰距离、避风性、灌木密度、灌木距离、食物因子和海拔对中华竹鼠洞穴生境选择存在显著影响(P<...  相似文献   

7.
2009年和2010年的2-5月份,通过样方调查法对开封地区4种模式(A.村庄B.道路C.林地D.农田)防护林中喜鹊(Pica pica)巢址分布及巢址选择的生态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两年共调查喜鹊巢302个,主要分布于农田网格防护林中.结果表明,喜鹊一般选择高大的乔木作为筑巢树,树高14.0~19.0m,巢树胸径选择范围为27.8~37.7cm.不同模式防护林下,喜鹊对巢树高度(NH)、盖度(NTC)和冠层高度因子的选择差异较大.其中,NHA>NHB、NHC>NHD(P<0.05),NTCA>NTCB、NTCC、NTCD(P<0.05).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三个主成分特征值大于1,累积贡献率67.78%,分析表明乔木因子为喜鹊巢址选择的第一因子,环境因子和同类干扰分别是第二和第三因子.因此,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中,小尺度上的植被结构是喜鹊巢址选择的主要生态因素.  相似文献   

8.
丽水生态示范区自然环境优越 ,植被保存良好 ,动植物资源丰富 .根据对丽水山地的植被调查 ,勘明该生态示范区内植被和群落类型主要有针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山地矮林、山地灌丛草丛、竹林等 8大类共 1 1 4种 .丽水山地群落的垂直分布分层特征较明显 ,总的可分为三个层次 :海拔 80 0 m以下以暖性针叶林、栲类林等为主 ;海拔 80 0~ 1 3 0 0 m山地以温性针叶林、甜槠木荷林等为主 ;海拔 1 3 0 0 m以上则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山地灌丛、草丛等  相似文献   

9.
2008年4月至7月,在贵州宽阔水自然保护区对红嘴相思鸟(Leiothrix lutea)的巢址选择进行了调查.野外共发现红嘴相思鸟的巢17个,其中88%(n=15)位于竹林中.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红嘴相思鸟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包括乔木因子、地形因子、人为活动因子、巢隐蔽因子和食物因子等.用5 mX5 m样方法对巢址和对...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冬季栖息地的特征,2006年11~12月和2007年1月,在陕西黄龙山采用样线法对褐马鸡冬季取食生境选择性做了研究.在选定的8条样线上一共测定了42个利用样方以及96个对照样方的19种生态因子.结果表明,褐马鸡冬季多偏向针叶林、阳坡和半阴半阳坡以及中下坡位.对利用样方和对照样方进行比较,发现褐马鸡冬季的利用样方以海拔低、接近水源和林边、人为干扰距离较近、乔木盖度和密度较小、乔木高度较低、灌木盖度和高度较大和隐蔽级较小为主要特征.主成分分析表明,前7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已经达到了78.847%,可以较好地反映褐马鸡的生境特征.第1和2主成分具有较大的信息荷载量,说明海拔、坡位、乔木密度、水源距离、人为干扰距离、乔木盖度、乔木高度、乔木胸径、灌丛盖度和灌丛高度等生态因子在生境选择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在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格华箐对一群数量约为50只的野生猕猴冬季栖息地的选择进行初步调查。根据记录的猕猴活动位点,设置60个20m×20m的样方,测定了14个生态因子(郁闭度、地形特征、海拔、坡向、坡度、坡位、植被类型、水源距离、人为干扰、乔木数、死树情况、砍伐情况、乔木胸径、地面果实数)。主成分分析表明,格华箐猕猴冬季偏好在坡度20°~40°、郁闭度在60%~100%的山坡坡面活动;活动区间一般在海拔2 500~3 200m;比较喜欢常绿阔叶林,喜欢的乔木平均胸径>20cm;喜欢远离人群(>500m)的生境;较为偏好离水源较近的栖息环境。  相似文献   

12.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和生命运动,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和整体性,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强烈影响,在发展中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为使民族文化健康稳步发展,立足文化生态保护,从关系的处理、水资源的保护、山林资源的保护、宗教文化的保护、生活方式的选择、文化心态的调适、生态旅游的开发等角度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寻找思路,探寻方法。强化民族文化的生态意识,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构建科学持续的文化生态,增强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延续力,发挥民族文化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云南雕林山亚热带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的六个具有代表性的样区中,于1992年11月至1993年4月旱季期间,运用系统分类、生态分析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小型真菌种群的分布、组成、优势菌及其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共分离获得小型真菌菌株统计单位706株,分属于28个属,其中,优势菌678株,分属于20个属。  相似文献   

14.
基于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云南省生态风险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0s, 1990, 2000及2005年4期100 m×100 m土地利用栅格数据, 在GIS的支持下, 利用地统计分析方法, 基于6种反映土地利用/覆被空间结构的景观指数, 构建生态风险指数并进行空间制图, 分析云南省及其16个市(州)生态风险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 1) 云南省整体生态风险处于中等水平, 空间上呈西北及 东南低、东北及西南高的格局, 迪庆、怒江、丽江、大理、昆明、玉溪和文山生态风险一直较低, 临沧、昭通和曲靖一直处于高风险区; 2) 与1980s相比, 2005年各市(州)生态风险水平分布变化不明显, 大部分市(州)生态风险等级保持不变; 3) 在3个评价时段内, 1980s?1990年和1990?2000年各市(州)生态风险呈增加趋势, 2000?2005年绝大多数市(州)生态风险有所下降; 4) 1980s?2005年间, 81.25%的市(州)生态风险维持在同一等级。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的生态规划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5.
南滚河流域亚洲象生境质量现状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2002~2006年南滚河流域野生亚洲象的实际活动范围(3613.32 hm2)为研究区.采用3S技术、法瑞学派野外群落样地调查方法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法(PCA)和因子评分赋值法,选取了9个影响亚洲象的主要生境因子进行综合分析并对亚洲象生境质量现状进行评价,将生境质量划分为5个等级.结果表明:①优等生境,良好生境,中等生境,劣等生境,未利用生境所占面积比例分别为32.14%,8.97%,16.88%,40.77%,1.24%;②生境因子综合作用中,各权重赋值分别为水源地距离0.1620,坡向0.1493,海拔0.1431,植被类型0.1414,硝塘距离0.1224,坡度0.1050,稀泥塘距离0.0692,居民点距离0.0656,规一化植被指数(NDVI)0.0420;③亚洲象对各因素的最佳选择分别为:水源地距离200~400 m、坡向南,海拔700~900 m,植被类型半常绿季雨林,硝塘距离0~1000 m,坡度8°~15°,稀泥塘距离2000~3000 m,居民点距离4000~5000 m,NDVI>0.5.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作为典型高原山地区域,地质环境多样,生态环境脆弱,自然资源约束明显,山区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引发的空间结构问题突出。结合滇中高原山地地理环境和城市发展特点,从空间结构、空间联系和用地扩展三方面,构建高原山地城市空间综合评价模型,研究1994、2002、2010、2018年滇中城市群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994-2018年期间,城市群逐渐呈现出高首位度、高紧凑度的“单核结构”关系,城市用地扩展则呈现出“快速规则扩展—快速不规则扩展—慢速规则扩展”的用地变化过程,用地的形态特征也对应呈“单点外延—多点外延—单点填充”的三阶段。城市群由“单中心”向“一主多副”的等级结构转变。城市群空间格局的演变主要受地形、交通道路网络、经济产业结构和政府调控因素的影响,呈现出政府主导、经济驱动、环境约束的特征。应倡导创新发展理念,建设创新型经济综合体;重整、优化道路空间资源,加强资源要素流动;完善刚性生态保护规划以增强约束,强化“三线”的统筹管控。  相似文献   

17.
文章采用随机布设样地的方法对广西各地的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入侵区域的入侵格局进行研究。通过量化紫茎泽兰样地的海拔、坡度、坡向等16个生境因子,精确描述了该外来杂草对具不同特征的各种生境的入侵格局,对其进行主成分(PCA)分析。结果表明:描述紫茎泽兰生境的16个生态因子所含的生态信息由四个综合因子表征。紫茎泽兰的发生频率与坡向、水源距、耕地距、植物总数、海拔、土壤湿润度、乔木高度、坡度、植物种数等生态因子正相关,与灌木数、杂草高度、杂草盖度、气温、乔木大小、林型、空气湿度等生态因子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云南虎跳峡峡谷中山区小型真菌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虎跳峡是中国著名的大峡谷.在虎跳峡峡谷生态系统的六个具有代表性的环境类型中,作者于1988年至1989年旱季期间,运用小型真菌分类、生态和数学的方法,对小型真菌的分布、组成、优势菌以及环境因素对它的影响和作用进行了分析和论述.表明栖居在虎跳峡峡谷中的小型真菌对该系统的能量收支转换和物质循环及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