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雾灵山自然保护区油松、白桦及山杨天然林竞争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Hegyi的单木竞争指数计算了雾灵山自然保护区天然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及山杨(Populus davidiana)群落的竞争强度.发现山杨群落的竞争强度最大,白桦林次之,油松林最小,三者的种内竞争均高于种间竞争.计算距对象木2.5, 5.0, 7.5及10.0 m范围内的竞争强度值,发现油松和山杨的竞争强度最大值出现在2.5~5.0 m处;白桦的竞争强度最大值出现在5.0~7.5 m处,这可能受到树种冠幅大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通过比较山毛榉木材在4种室外用涂料涂饰前和涂饰后的气体渗透能力,研究木材弦向和径向的气体渗透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漆膜可较好地保护木材免受空气和水的侵害,经4种涂料涂饰后,山毛榉木材的气体渗透值均有所下降;溶剂型涂料的气体渗透性能比水溶性涂料差,色漆比清漆更难渗透;山毛榉基材弦向的气体渗透能力在涂饰前和涂饰后均比径向略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桦剥管菌在不同木质底物诱导下细胞内蛋白的差异表达情况,探讨桦剥管菌降解木材机理。【方法】以白桦、云杉木屑为诱导底物,利用蛋白质组双向电泳技术(2-DE)结合质谱技术(MALDI-TOF/TOF MS),检测桦剥管菌在不同树种木屑诱导下与对照组(未加木屑)相比菌体胞内蛋白质变化情况,对差异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在白桦和云杉木屑诱导下,桦剥管菌细胞内蛋白表达发生了明显变化,处理组(添加木屑)共检测到32个细胞内差异表达蛋白点,经质谱检测及数据库检索,成功鉴定17个差异蛋白点,这些蛋白具有转移酶、水解酶、蛋白结合、细胞信号转导等分子功能,涉及分解代谢、有机物质代谢、氮化合物代谢、初级代谢、细胞生物合成和刺激响应过程。【结论】桦剥管菌降解木材是多种蛋白质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调节多种代谢过程中的相关蛋白表达来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黄土高原子午岭地区9种典型森林群落中的建群种为研究对象,应用点格局分析方法中的O-ring函数,在0~60m空间范围内,对目标物种的空间格局特征和种间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林和人工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中的建群种在小尺度聚集分布,中等尺度均匀分布,大尺度倾向于随机分布。天然油松林、人工刺槐(Robinia pseucdoacacia)林、山杨(Populus davidiana)林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中的建群种在小尺度和大尺度下分别表现为聚集分布和随机分布模式。辽东栎+油松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混交林中,各自的两个主要建群种之间无关联;白桦+油松混交林中,白桦与油松的关联性以大约20m距离为周期,在正关联和无关联之间呈现规律性转变。以上结果表明,本地区典型森林群落较为稳定,仅白桦+油松混交林处于演替的活跃期,未来可能朝着单优种群落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次生阔叶林中某些鸟类对树种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次生阔叶林中,对7种鸟类冬、夏季对树种的利用做了深入探讨.7种鸟在冬、夏季对树种的利用都有显著差异或极显著差异(P<0.05或P<0.01).在冬季或夏季中,不同种鸟类对树种利用也不同,除长尾山雀山外,其他种鸟类对黑桦的利用冬季较多(P<0.01);除小斑啄木鸟以外,其他种鸟类对蒙古栎的利用冬季较多(P<0.01).在捕食位置上,也有差异.在利用树的胸径上,仅黑桦(P<0.01)和杨树(P<0.01)有冬、夏季变化;在捕食树种多样性上,夏季比冬季捕食树种多样性高.黑桦和蒙古栎是7种鸟冬季主要觅食树种,对其越冬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测量气体渗透值研究室外涂饰木材在老化过程中的性能表现.结果表明:涂层渗透性与涂料的抗老化能力无直接关系;木材涂饰以后气体渗透值比未涂饰时均有所下降,在老化过程中涂饰木材的气体渗透值随着老化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木材径切面上的漆膜比弦切面上的抗老化,径切面上的渗透变化率kt和老化时间的关系为:渗透变化率在老化初期增长趋势很快,随着老化时间的增加逐渐变缓,到老化后期甚至出现渗透变化率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通过二类资源调查数据总结了青海湟水流域祁连山南坡的青海云杉林的分布及生境、组成与结构、林型、生长规律及更新与演替。调查结果表明:云杉林分布地区属于山地森林气候,分布区降水量在400 mm左右,海拔2 560~3 060 m;多为同龄的单层纯林,是乔木层主要的建群种;林型有草类青海云杉林、灌丛青海云杉林、青海云杉-红桦混交林、青海云杉-白桦混交林、青海云杉-糙皮桦混交林、青海云杉林-山杨混交林、青海云杉-青杨混交林共7种;在郁闭度大的林分中天然更新一般较差,只有低海拔地段的青海云杉-白桦、红桦混交林下更新较好;在自然条件下,青海云杉林内其他树种难以生长,也抑制本身幼苗的生长,可通过封山育林、造林等人为干扰,更新成为相对稳定的针阔混交林或复层林更为有利于各类生态效益的发挥。  相似文献   

8.
为了深入认识森林凋落物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间的关系,通过小盆模拟凋落叶覆盖实验,运用PCR-DGGE技术,研究了黄土高原子午岭主要树种凋落叶覆盖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单一种类凋落叶处理后的细菌群落其Shannon-Wiener指数的变化趋势为辽东栎(3.54)油松(3.49)白桦(3.30);不同凋落叶混合处理后,细菌群落多样性增高或降低,以油松-辽东栎-白桦凋落叶混合处理的Shannon-Wiener指数最高;聚类分析结果显示,8种处理土样可分为4个类群,分别代表了凋落叶混合处理土壤(S2、S5、S3和S4),单一种类凋落叶处理土壤(S7和S8),单一种类凋落叶处理土壤(S6)和无凋落叶处理的土壤对照(S1).研究表明:凋落叶覆盖处理可使细菌群落结构发生明显改变,凋落叶单独处理和混合处理所造成的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不同,这些变化与凋落叶种类及其交互作用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9.
以盆栽的方法研究了在冬季干旱胁迫条件下,女贞、侧柏、油松、小蜡4个常绿树种的渗透调节物质积累状况及动态变化。土壤含水量采用整体称重法来控制,设2个水分处理,即适宜水分(含水量19%~23%)和干旱胁迫(含水量9%~11%)。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条件下,除可溶性糖外,脯氨酸和K 含量均不及适宜水分条件下积累的多,但变化趋势相似;适宜水分条件下,各树种的渗透调节能力较强;侧柏、女贞的主要调节物质为可溶性糖和K ,油松的为脯氨酸和可溶性糖,而小蜡则是三种物质都具有明显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西南桦不同种源扦插生根能力比较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使用不同浓度生根促进剂处理不同种源西南桦插穗 ,研究了不同木质化程度穗条的扦插效果、不同基质对西南桦扦插繁殖生根效果的影响 ,以及不同种源西南桦的扦插生根能力。结果表明 ,嫩枝以ABT 1号生根粉 6 0 0mg/kg IBA 6 0 0mg/kg处理的效果最佳 ,半木质化枝条以ABT 1号生根粉 80 0mg/kg IBA 80 0mg/kg处理的效果最好 ,完全木质化的枝条以ABT 1号生根粉 10 0 0mg/kg IBA 10 0 0mg/kg处理的效果最好 ;3种基质的对比试验中以 10 0 %红心土表现最好 ;7个西南桦不同种源扦插生根试验结果中 ,以M16号种源的 3项生根指标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XPS分析了意杨、红橡、色木、柚木和红檀五种树种木材的表面化学成分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树种木材表面的化学成分存在差异:(2)意杨、红橡、色木、柚木和红檀5个树种木材表面都存在四种结合方式的C;(3)不同树种木材表面的O/C比值和C1/C2比值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XPS分析了意杨、红橡、色木、柚木和红檀五种树种木材的表面化学成分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树种木材表面的化学成分存在差异;(2)意杨、红橡、色木、柚木和红檀5个树种木材表面都存在四种结合方式的c;(3)不同树种木材表面的O/C比值和C1/C2比值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长白山杨桦次生林群落结构和种群的调查,分析了各树种重要值及种间联结性,确定了培育的目标林种.结果表明:杨桦次生林的物种组成丰富,优势树种明显,白桦和蒙古栎在杨桦林中占有绝对优势;红松与白桦、蒙古栎、色木槭、山槐、山梨和紫椴表现为正联结关系,红松与暴马丁香、黄榆、假色槭、毛山楂、山杨和水曲柳表现为负联结关系;主要培育目标林种是紫椴和山槐,应适当间伐暴马丁香、假色槭.  相似文献   

14.
白桦木材抗腐和易腐植株主要化学成分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5种木材腐朽菌分别对300株天然林白桦木样进行木材腐朽处理,选择质量损失率最大和最小的10株白桦组成易腐和抗腐群体,检测其木材中的木质素、纤维素等主要化学成分.结果表明:水分、纤维素、木质素含量低的白桦木材抗白囊耙齿菌腐朽;木质素含量低、苯醇抽出物含量高的白桦木材抗黄伞腐朽;木质素、总酚、总黄酮含量高的白桦木材抗木蹄层孔菌;木质素和总酚含量高的白桦木材抗桦剥管菌腐朽.未发现彩绒革盖菌降解木材成分的偏好性.白桦木材中的1%NaOH抽出物和水分与纤维素含量成显著负相关,易腐群体白桦木材中的水分和纤维素含量、苯醇抽出物和总酚含量,木质素、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均成显著正相关.该研究为进一步探讨木材腐朽菌腐朽木材的过程和机理,易腐、抗腐白桦木材的理化特性等提供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热处理和改性PU漆对木材光变色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热处理基材改性和紫外吸收剂涂层改性两种方法改善木材的光稳定性;并利用氙灯照射人工老化的方法,研究了龙脑香、樟子松、杉木3种木材热处理前后的光稳定性,分析了改性PU漆对热处理木材光变色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在光老化过程中,热处理木材与素材间色值参数变化规律不同,而且热处理材的光稳定性明显高于素材。氙灯照射100 h后,龙脑香、樟子松和杉木热处理材色差较素材分别下降了38%、29%和59%,改性PU漆可以使木材色差降低14%~61%。3个树种中,龙脑香光稳定性最好,其次是杉木,樟子松最差。因此,户外漆的开发需要针对不同树种考虑不同热处理条件。  相似文献   

16.
根据木材本身的材性缺陷和木材加工厂的废料存量情况,选择了岑树、山毛榉、花旗松、橡木、白杨和云杉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这些木材在实验室热解条件下炭产品的生产能力.在390~672 ℃范围内,共做28次分组热解试验,试验时间为2 h,每组10个试件;390~440 ℃范围内,共做8次分组热解试验,试验时间为1 h,每组10个试件.分别测试了试件在热解试验前后的质量损失和体积的变化,特别是试件在热解实验后的炭化率.结果表明:所有树种的试件在500℃时完全炭化,试件的相对质量损失约为25%,试件的三维收缩约为30%(T)、25%(R)、20%(L).不同树种试件的炭化率是相同的,木材的炭化率和树种无关,木材热解炭化后的理论孔隙率经验公式为ε=100-30ρ01,通过此公式可研究木材的初始干燥密度预测其生产炭产品的性能.  相似文献   

17.
为准确估算区域森林碳储量,应用湿烧法测定长白山林区14个主要树种不同器官的有机含碳率,利用分析树种的单木生物量方程计算林木全株的平均含碳率.结果表明:14个树种的全株平均含碳率分别为色木槭44.56%、山杨48.77%、紫椴49.44%、春榆38.59%、风桦49.76%、白桦45.08%、怀槐45.53%、水曲柳45.37%、胡桃楸45.38%、蒙古栎48.40%、臭冷杉52.20%、樟子松50.26%、落叶松50.79%、红松53.39%,表现为针叶树种含碳率高于阔叶树种;树种全株加权平均含碳率与其器官的平均含碳率相比存在一定差异,差值在1.39%以内;各树种不同器官含碳率变化范围介于33.98%~53.98%,整体表现为干枝根叶;种内不同器官的变异系数介于1.10%~7.98%,器官含碳率的种间变异系数介于7.60%~11.29%.进一步进行多重比较表明:同一树种不同器官的含碳率差异显著性水平不同,没有一定的规律;在器官含碳率水平上,部分树种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8.
利用924株冷杉、844株云杉、183株白桦、158株山杨和227株落叶松解析木的数据,建立了长白山优势树种的直径生长方程。在相同的立地条件下,利用长白山245块云冷杉林、32块杨桦次生林和260块落叶松人工林固定样地,结合优势树种的直径生长方程,分析了长白山3种主要林型林分的平均直径、树高、单位面积林木平均株数和蓄积的生长过程。另外,用未参与建模的28块云冷杉林、4块杨桦次生林和30块落叶松人工林固定复测样地对拟合的3种林型林分生长过程模型进行检验,结果显示预估的相对误差为3.26%~4.96%,估计精度为95.04%~96.74%。  相似文献   

19.
利用924株冷杉、844株云杉、183株白桦、158株山杨和227株落叶松解析木的数据,建立了长白山优势树种的直径生长方程。在相同的立地条件下,利用长白山245块云冷杉林、32块杨桦次生林和260块落叶松人工林固定样地,结合优势树种的直径生长方程,分析了长白山3种主要林型林分的平均直径、树高、单位面积林木平均株数和蓄积的生长过程。另外,用未参与建模的28块云冷杉林、4块杨桦次生林和30块落叶松人工林固定复测样地对拟合的3种林型林分生长过程模型进行检验,结果显示预估的相对误差为3.26%~4.96%,估计精度为95.04%~96.74%。  相似文献   

20.
梁涛 《科技信息》2011,(14):391-392
本文以东北地区典型天然次生白桦林和山杨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凋落物收集法研究了两种林分的凋落物特征。结果表明:白桦林和山杨林的年凋落量非常接近,分别为419.79和439.02g m-2。两林型的凋落物主体是凋落叶,分别占72.3%和68.5%。两种林分的总凋落物动态均呈双峰格局,但白桦叶凋落最高峰出现在8月,而山杨为10月。东北天然次生林的两个主要先锋树种的叶凋落节律的巨大差异暗示两树种的生态对策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