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科技孵化器作为区域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互相作用的载体,是区域创新机制中重要的环节。在剖析科技孵化器在催生区域创新机制中的作用和机理的基础上,分析了江苏省科技孵化器发展的特点及其在催生区域创新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由于科技企业孵化器主要是通过组织网络来为在孵企业提供支持的,因此,基于组织网络角度对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网络主体功能、外部创新驱动机制等的研究,近年来备受重视.认为依托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孵化功能,初创的科技企业能够更加容易地构建创业网络,其主体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相关企业、金融机构、大学、科研机构以及中介机构.基于这些网络主体构成的创业网络则可以发挥协同作用,形成一个从技术支持、资金支持到机会支持的三大机制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科技企业外部创新驱动机制,从新创科技企业外部寻求驱动其创新的因素.并最终结合企业自身的内部创新驱动机制进行技术创新,培养出具有竞争优势的战略资源,使其具备必要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3.
Q&A: 华东科技=H 王荣=W "从建设单个孵化器到打造城市创新创业体系" 从1988年上海诞生第一个孵化器开始,到如今的创建城市创新创业体系,25年来,上海始终走在全国前列.这个过程中,王荣亲历了13年,而回顾这13年,亦是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从区域布点到联成网络,从综合型企业孵化器到走向专业化分工、国际化运作的科技创业之路,形成了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在上海孵化器建设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的"上海模式",这个过程中,市创业中心承担起"一个支点"的重要角色,撬动整个上海孵化器建设资源,并因此而成为彼此相连、互助互动的城市孵化器网络.  相似文献   

4.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事业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的阶段,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重要的创新载体,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国家创新体系的五个建设重点中的三个,即技术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和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级政府应继续大力扶持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以更加有效地发挥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载体作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外部性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根据中国2008~2012年科技企业孵化器及所在省会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σ收敛和β收敛方法探讨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对区域经济和创新收敛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无论是全国范围还是东中西分区域考虑,中国区域经济都呈现收敛性,且西部地区的收敛程度要明显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但科技企业孵化器对区域经济收敛的作用并不显著.同样,无论是全国范围还是东中西分区域,中国区域创新水平都呈现收敛性,且中部地区的收敛程度要明显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同时,科技企业孵化器进一步加速了区域创新的收敛性,这一作用在西部地区尤其显著.最后,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培育和扶植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服务机构,通过为新创办的科技型小企业提供物理空间、基础设施以及一系列服务支持,降低创业者的创业风险和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培育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内容。科技企业孵化器要想在数量、质量、孵化服务以及孵化效果等方面实现全面的突破和提高,必须要在体制机制上不断创新。本文以宁波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实践为例,对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创新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最近一年来,随着为"千人计划"高端人才创业提供服务的南方创业服务中心首创"前孵化器"模式,并在全国率先成立前孵化器战略联盟,以及首个高校前孵化器——华南理工大学创新医药前孵化器的创办,作为科技孵化全链条上重要一环的"前孵化器",成为显示度较高的一个科技热词。据了解,通过前孵化器的建设与运行,广东可以形成较完善的科技创新全链条孵化体系,优化现有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加快创新创业企业成长和跨越式  相似文献   

8.
郭霞 《华东科技》2012,(1):34-37
在市区两级政府扶持下,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走出了一条以“转化”、“培育”为使命、从区域布点到逐步网络化,从综合走向专业的创新之路,成为亚洲孵化器协会主席单位,国际企业孵化器领衔城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上海模式”,成为政府撬动市场资源、广泛聚集孵化资源,服务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培育和孵化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科技创业服务机构。规模与类型是孵化器建设决策中的一个重要属性内容,而不同属性的孵化器,由于知识势能结构和组织间知识转移机制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知识绩效演化特征。为明确孵化器属性与知识绩效之间的关系,发掘出有利于科技创新企业成长的因素,在分析网络规模与异质性对知识转移模式影响的基础上,构建知识转移网络演化模型,并通过仿真方法模拟孵化器属性对知识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专业型孵化器知识转移效率前期相对较高,孵化后期低于综合型孵化器;规模较大的综合型孵化器内部知识创新总量较高,但孵化前期知识转移效率低于专业型孵化器;大而全的综合型孵化器相较于小而专的专业型孵化器在演化后期获得的知识量更多。  相似文献   

10.
赵艳 《科技咨询导报》2008,(27):246-246
企业孵化器是伴随着新技术产业革命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以及振兴区域经济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从总体上讲,中国企业孵化器还没有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及管理规范。进入二十一世纪。网络技术的应用遍及现代社会各行各业,信息网络的建设是建立科技创新孵育体系的基础条件,是连接孵化器与中介服务机构.创业投资机构.科技企业.科研开发机构提供产学研,产业及市场信息的重要手段及桥梁。本文通过网络技术在企业孵化器产业中的应用,揭示网络技术在企业孵化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成功经验,为其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在创新型科技人才内涵和分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和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法),提出创新型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方法,并以2019年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的生物医药领域申报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的评价准确率达到80.95%,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的监测与评价发现,创新型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创新能力呈现“南强北弱”的总体态势,科技创新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各具特色的城市创新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等。建议各创新型城市将创新治理力和创新驱动力作为建设的统一、共性要求,在原始创新力、技术创新力、成果转化力方面分别根据自身资源禀赋突出重点,体现不同创新能级城市的主体创新功能,进一步探索差异化的创新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根据知识经济的特点实现科技期刊的创新是每位期刊编辑所必须解决的问题,文章结合时代特点论述了科技期刊编辑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通过分析影响编辑创新的障碍,提出了培养科技期刊编辑创新意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结合燕山大学材料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实践,阐述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途径:开放实验室;开设创新型实验;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增加实验中心的建设投入;健全实验中心的管理制度等。  相似文献   

15.
TRIZ理论是基于技术创新的系统理论,将TRIZ理论融入到创新教育中,形成指导创新教育的TRIZ创新教育理论,是创新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尝试。通过比较耦合式TRIZ工程创新教育模型与融入式TRIZ工程创新教育模型,融入式TRIZ工程创新教育模型更能体现TRIZ理论与创新教育的融合。给出了融入式TRIZ工程创新教育在机械工程创新教育中课程体系优化中的应用,工程创新教育TRIZ理论能够协助我们解决工程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介绍区域科技创新升级的背景下,进一步明确地方科研院所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定位,客观分析其成果转化能力对创新升级的制约因素和积极作用,并通过对重庆、贵阳、广西3个地方科研院所的典型调研案例梳理,阐述了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加强人才引进、项目过程管理、产业基地建设、专利质量和成果库收储管理对区域创新升级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文献聚合的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层次创新人才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对于人才以及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界定存在差异致使人才的评价难以形成一套兼具科学性和操作性的指标体系。利用文献聚合的方法,从区域创新能力、地区竞争力、人才竞争力等12个方面的文献研究发现,对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的考察,应该从人才资源、人才效能以及人才环境3个一级、18个二级指标进行考察。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指标选择、指标体系的建立到指标权重的分配都需要一套科学合理的方法,最终形成一套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8.
 从新兴经济体崛起、开放与保护的较量、美中以科技为基础的经济竞争、多边与单边的对垒4方面梳理了全球经济和科技治理格局的变化;从加强中国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统筹协调,国内治理和全球治理,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政府、市场和社会机制4方面提出开放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从推动核心技术原创性突破、深化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打造国际科技合作平台、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软实力4方面提出建设开放创新体系的重点任务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高校图书馆对高校创新教育、科研和教学的重要作用,指出高校图书馆实现创新教育必须进行服务观念创新、人才观念创新、教育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