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比较外来入侵种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 L.)与土著种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根际土壤线虫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差异,笔者分别于2009年4月(出苗期)、9月(开花期)和12月(枯萎期)对杭州下沙加拿大一枝黄花群落及相邻芦苇群落的根际土壤线虫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两种植物根际土壤线虫群落存在差异,并且这种差异与采样时间(植物生长阶段)有关.加拿大一枝黄花根际土壤的线虫数量、属丰富度和多样性在出苗期和开花期与芦苇根际没有显著差异,而在枯萎期则显著高于芦苇.加拿大一枝黄花根际土壤线虫营养多样性在三个生长阶段均显著高于芦苇.在出苗期和开花期加拿大一枝黄花根际植食性线虫比例明显低于芦苇根际,食真菌线虫比例则明显高于后者;在枯萎期,加拿大一枝黄花根际土壤线虫的食真菌线虫比例明显高于芦苇根际土壤,而食细菌线虫比例趋于降低.非参数多变量排序(MDS)表明,加拿大一枝黄花根际土壤线虫群落结构与芦苇在其三个生长阶段均差异明显,其中枯萎期差异最大.上述结果表明外来植物入侵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土壤线虫多样性、功能多样性和营养结构,这种改变可能导致土壤生态系统中营养源流向和路径发生变化,并促进外来植物进一步入侵.  相似文献   

2.
共生微生物在植物的种间竞争与植物入侵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而人类活动的干扰会破坏植物与土壤微生物间的共生关系,进而影响植物的种间竞争.为了探究干扰导致的共生关系破坏对植物种间竞争的影响及其可能的生态学后果,本研究选取土著植物野大豆(Glycine soja)与外来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为研究对象,使用苯菌灵抑制植物与土壤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结果显示,苯菌灵的添加主要抑制了植物与土壤微生物(菌根真菌、根瘤菌)的互利共生.对于苯菌灵导致的共生作用破坏,两种植物产生了不同的生长响应(野大豆叶根比不变,加拿大一枝黄花叶根比上升).这导致种间竞争条件下,野大豆的地下及地上竞争能力降低,植物的种间竞争平衡发生变化.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干扰导致的共生关系破坏对土著植物野大豆的影响大于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影响,进而间接促进了外来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入侵.  相似文献   

3.
黄振  郭琼霞 《武夷科学》2006,22(1):190-193
本实验研究了温度、土层深度及土壤湿度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种子发芽率与黑土、砂壤土、红壤土对其植株扦插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加拿大一枝黄花种子在25℃、位于土壤表面、土壤的相对含水量为35%的条件下,发芽率均达到最高,其值分别为45—48%、39-42%、36—40%。(2)加拿大一枝黄花扦插枝条的成活率:砂壤土)黑土)红壤土,其值依次为70%、50%、40%。 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 L.),隶属菊科(Compositae)一枝黄花属(Solidago)。为多年生根茎植物。原产北美,20世纪30年代就以庭院花卉引人我国上海、南京一带,而后逸生野外造成严重危害。近年来,外来人侵物种对生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受到人们愈来愈多的关注。为了严防外来人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进一步在中国扩散、传播、危害,开展了对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为了阐明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入侵对土壤养分循环产生的影响及机理,以杭州湾滨海湿地围垦区内分布的加拿大一枝黄花群落与3种土著植物群落:束尾草(Phacelurus latifolius)群落、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群落和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群落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外来植物入侵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与土壤养分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加拿大一枝黄花群落0~10cm土层土壤脲酶活性显著高于束尾草、白茅和芦苇(P0.001),分别提高了91.49%、116.97%和334.88%;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也显著提高了土壤蔗糖酶活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碱解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和脲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全磷含量与碱性磷酸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全磷、碱解氮、铵态氮和全氮含量与蔗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土壤全磷、碱解氮和全氮含量都与β-淀粉酶活性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土壤全磷、碱解氮、硝态氮、铵态氮、全氮和有机质含量都与β-葡萄糖苷酶活性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显著提高了部分土壤酶的活性.这些土壤酶活性的变化可能加速了土壤养分转化,有利于其进一步入侵.  相似文献   

5.
应用EPSON V7000图像扫描仪,选择不同的图像分辨率,获得了北美车前(Plantago virginica)、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小飞蓬(Conyza canadensis)和春飞蓬(Erigeron philadelphicus)4种草本植物的根系图片,应用WinRhizo根系分析软件测定了不同分辨率下的每种植物的根总长、总面积、总体积这3个参数.结果表明:不同分辨率测定对根系形态参数均存在明显影响,分辨(X)和形态参数(Y)均符合:Y=A·e(B/X),拟合的相关系数均在0.92以上.分析表明:对于不同的植物,既能保证数据精度又能有较高工作效率的图像分辨率并不相同.例如北美车前和加拿大一枝黄花根系扫描时建议图像分辨率为200 dpi,而小飞蓬和春飞蓬的图像建议的分辨率为400 dpi.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外来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和南美蟛蜞菊精油的杀虫活性及化学成分,结果表明,2种植物精油对3种储粮害虫有熏蒸和触杀活性。加拿大一枝黄花精油对赤拟谷盗、玉米象和绿豆象的熏蒸LC_(50)分别为7.72、237.05和43.28μL/L,对赤拟谷盗的熏蒸毒力最高;触杀LD_(50)分别为2.71×10~(-4)、1.40×10~(-5)和2.35×10~(-5)μL/头,对玉米象的触杀毒力最高。南美蟛蜞菊精油对赤拟谷盗、玉米象和绿豆象的熏蒸LC_(50)分别为187.06、156.73和0.93μL/L,对绿豆象的熏蒸毒力最高;触杀LD_(50)分别为7.52×10~(-5)、2.84×10~(-5)和1.18×10μL/头,对绿豆象的触杀毒力最高。2种植物精油对绿豆象均有种群抑制作用,精油浓度为1~3μL/g时,加拿大一枝黄花精油的种群抑制率为57.30%~82.12%,南美蟛蜞菊精油的种群抑制率为37.63%~67.86%。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2种植物精油成分进行分析,加拿大一枝黄花精油共鉴定出58个化合物,其中大根香叶烯D是最主要成分;南美蟛蜞菊精油共鉴定出52个化合物,其中1R-a-蒎烯、D-柠檬烯和α-水芹烯是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7.
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 L.)是一种外来引进后逃逸造成危害的新入侵杂草,以上海市崇明东滩不同时期围垦地为研究地点,采用微生物培养技术,对生长于上海崇明东滩不同时期围垦地的加拿大一枝黄花根际微生物进行分离筛选和菌种鉴定,结果表明:加拿大一枝黄花根际可培养微生物种类随入侵时间的延长而增多,根际微生物多样性随入侵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根际可培养微生物种类随季节的变化有所不同,夏季的根际微生物种类总体比冬季多,另外具有解磷和分解尿素的微生物较多,推测这些细菌的存在与加拿大一枝黄花可以在入侵地成功繁殖并且速度惊人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8.
报道了天津植物新记录共计3种,分别是长芒苋(Amaranthus palmeri)、瘤梗甘薯(Ipomoea lacunosa)和钻叶紫菀(Astersubulatus).3种植物均原产北美,在中国的一定区域范围内形成了入侵态势.本文对其形态特征、在天津的地理分布和种群动态进行介绍,为其动态监测和科学防治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毛毡杜鹃(Rhododendron confertissimum)分布于长白山的亚高山地带,属长白山区珍稀特有种,观赏价值高.对毛毡杜鹃生长环境、土壤特点、伴生植物进行调查,分析其种群退化原因,指出物种入侵及游客破坏是导致种群衰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通过野外调查,对大连市的3个陆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和分布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辽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连城山头海滨地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外来入侵植物分别有19、11和40种,3个保护区总计有外来入侵植物49种.在49种外来入侵植物中,菊科(Compositae)种类最多(13种).57%的入侵种类起源于美洲,入侵途径以无意传播为主.部分外来入侵植物已在保护区内建立稳定的繁殖种群,其中,月见草(Oenothera biennis)、群心菜(Cardaria draba)、绿独行菜(Lepidium campestre)、小花山桃草(Gaura parviflora)、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对保护区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危害和影响最大.根据3个保护区内外来入侵植物的分布现状和生态影响,提出了对保护区内外来入侵植物管理与防治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Genetic variation increases during biological invasion by a Cuban lizard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 genetic paradox exists in invasion biology: how do introduced populations, whose genetic variation has probably been depleted by population bottlenecks, persist and adapt to new conditions? Lessons from conservation genetics show that reduced genetic variation due to genetic drift and founder effects limits the ability of a population to adapt, and small population size increases the risk of extinction. Nonetheless, many introduced species experiencing these same conditions during initial introductions persist, expand their ranges, evolve rapidly and become invasive. To address this issue, we studied the brown anole, a worldwide invasive lizard. Genetic analyses indicate that at least eight introductions have occurred in Florida from across this lizard's native range, blending genetic variation from different geographic source populations and producing populations that contain substantially more, not less, genetic variation than native populations. Moreover, recently introduced brown anole populations around the world originate from Florida, and some have maintained these elevated levels of genetic variation. Here we show that one key to invasion success may be the occurrence of multiple introductions that transform among-population variation in native ranges to within-population variation in introduced areas. Furthermore, these genetically variable populations may be particularly potent sources for introductions elsewhere. The growing problem of invasive species introductions brings considerable economic and biological costs. If these costs are to be mitigated, a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auses, progression and consequences of biological invasions is needed.  相似文献   

12.
安徽淮北地区外来入侵植物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野外调查和参考有关的文献资料,安徽淮北地区现已知的外来入侵植物有31种,隶属于17科24属。其中的2个种,即豚草和毒麦,为我国检疫性杂草。许多入侵植物已对淮北地区的生态和经济造成危害。结合分析外来入侵植物传入淮北地区的途径,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濒危鱼类中华青鳉(Oryzias sinensis)种群因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的广泛入侵而严重下降,它的任何新种群被发现均具有重要意义。云南国际重要湿地纳帕海中华青鳉种群2016年6月13~17日被首次发现,由于该地为中华青鳉已知海拔最高(约3 260 m)的栖息区域,该地种群具有特殊的保护生物学研究价值。为确定其是否为中华青鳉物种及其性状是否发生区域性特化,对该种群进行了分类形态的检视及描述;并将之与模式标本产地种群的可数及可量性状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两种群在可数性状基本相似,而在部分可量形态性状上出现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差异。进一步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显示两种群形态性状重叠明显,揭示它们在分类性状上的差异可能是种内不同地理种群适应不同栖息生境所产生分化差异所致,可以确认纳帕海种群为中华青鳉地理种群之一;而形态形状的差异是否暗示纳帕海种群已经发生了适应高原高寒环境的变异则尚待分子遗传学方面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山东昆嵛山外来入侵植物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宏  董翠玲 《江西科学》2007,25(4):390-396
经过3年多的实地调查,确定昆嵛山外来入侵植物共35属,43种,隶属于19科。约占山东省入侵植物的67%。根据入侵程度不同,分为入侵种和潜在入侵种。分析了外来入侵植物的入侵机制,在昆嵛山的入侵现状、入侵特点、入侵途径和蔓延因素、入侵动态及某些本地物种的疯长现象,提出了防治建议,为昆嵛山的生态保护提供本底资料。  相似文献   

15.
野艾蒿化感作用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培养皿滤纸法测定野艾蒿的水浸提溶液对六种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野艾蒿的水浸提溶液对受试植物萌发主要表现抑制作用,而且抑制作用随浸提溶液浓度升高而加强,对幼苗苗高和根长则有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现象.其中0.2 g/mL的水浸提取物溶液对青菜、草木樨、一枝黄花、莩草的种子萌发、幼苗生长、根长生长抑制作用最为明显;0.02 g/mL水浸提溶液对青菜、草木樨、一枝黄花、莩草生长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罗卜岩保护区闽楠等优势植物种群竞争研究初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罗卜岩自然保护区中调查以闽楠、光皮桦和台湾冬青为优势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10个样地,运用生态位重叠计量公式计算LotkaVoltera竞争系数,比较竞争系数与K值比,其中K值由Logistic种群增长模型估算。结果表明,在调查群落中,耐阴的顶极树种闽楠和台湾冬青种群在竞争平衡时将取代喜光的先锋树种光皮桦种群。现存林分中闽楠种群密度虽然较台湾冬青为大,但随着种间竞争的进行,台湾冬青将不断扩大种群密度,达到与闽楠种群共存的竞争结果,而此竞争结果与各树种的生态学特性如对光照适应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江苏茅山道教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教生态旅游是高品质旅游,是茅山旅游业的发展趋势,茅山发展道教生态有利于扩展茅山旅游市场,保护生态环境和道教文化设施,符合21世纪现代旅游者“回归自然”的要求和可持续旅游的发展趋势,文章分析了茅山旅游的现状和设计道教生态旅游产品的原则,据此提出了茅山道教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主要类型和生态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8.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和五爪金龙(Ipomoea cairica (L.) Sweet)是近年来在华南地区造成严重入侵危害的2种恶性杂草.该文综述了它们与入侵性相关的生理生态特征以及化感作用.同时,根据2种植物在入侵机理方面的研究现状,分析和展望了后续研究中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入侵物种作为生态系统工程师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生物地貌影响. 基于文献调研,以入侵物种与生物地貌的内涵与发展为切入点,总结了入侵物种的生物地貌作用机制与类型,综述了入侵植物、动物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地貌影响、生态后果及其对生态修复与管理的启示,并结合当前研究现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趋势. 一方面,该研究有助于系统认识入侵物种生物地貌效应的重要性及其研究进展;另一方面,聚焦于入侵物种生物地貌影响的生态后果,可为滨海湿地的生态修复与管理提供借鉴与指导   相似文献   

20.
以黄河三角洲为研究区,重点考虑互花米草无性扩散过程,基于元胞自动机构建互花米草种群扩散模型.模型模拟了2014—2018年互花米草在黄河三角洲的动态入侵扩散过程,并与遥感解译结果进行对比,对模型进行了率定和验证.进一步对2020年互花米草分布范围进行预测,结果显示互花米草将进一步扩张定植于黄河现行入海口南北两岸的低潮滩区域,分布面积将达到4 118.15 hm2.模型设置了本地植物与互花米草的不同共存情景,模拟结果表明本地植物对互花米草种群扩散影响较小.本模型能较好地重现互花米草在黄河三角洲的入侵扩散过程,可以用来初步预测互花米草在黄河三角洲的扩张趋势,为黄河三角洲外来物种互花米草的生态防控提供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