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为了响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改善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亟须评估流域水生态安全状况,因地制宜保护与修复生态系统.选取黄河流域62个地级行政区,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 PSR)模型选取15个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单指标量化-多指标综合-多准则集成”(SMI-P)评价方法,计算2009-2019年流域各地级行政区水生态安全指数(Water Ecological Security Index, WESI),并采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各地级行政区的水生态安全水平的集聚性特征和空间分布.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水生态安全水平逐年上升,WESI由2009年的0.42上升至2019年的0.45,增幅达7.14%,流域整体呈现四周高中间低的空间布局,近十年来流域62地级行政区的WESI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且空间聚集程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黄河流域是中国关键经济区域和生态屏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重大区域战略。面向生态环境优美、黄河岁岁安澜、经济绿色繁荣、文化兴旺昌盛的目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解决流域“水”生态及资源开发以及流域发展转型等一系列需求。但从流域科技创新发展基础及实力水平看,与国家其他区域发展战略相比,黄河流域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科技创新投入和实力也较弱;面向新兴产业的研究布局不足,多数研究力量是围绕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布局谋划有待提高;面向新兴产业的研究布局不足,多数研究力量是围绕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布局谋划有待提高。下一步须强化科技创新与科研投入要同向同进;聚焦新兴产业,提高科技创新规划前瞻性;鼓励制度创新,强化院省合作效益。  相似文献   

3.
青海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简要介绍青海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该区域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原因与危害、生态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及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4.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变迁的主导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万年以来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早期由亚热带森林草原景观演变为温带森林草原景观,后期森林草原景观逐渐被破坏,演变为现今天然植被几乎荡然无存,水土流失十分严重.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变迁的主导因素是气候和人类活动.气候自然波动是生态环境演变的基础,在冷干或暖干条件下,植被退化甚至死亡.人类活动主要是不合理的开垦加速植被破坏.人类活动叠加气候波动共同促使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变迁.  相似文献   

5.
谢永琴  刘莉 《科技促进发展》2021,17(7):1311-1322
基于2004~2018年黄河流域9省区截面数据,综合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以及引力模型,探讨了黄河流域地区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程度以及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省区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生态环境3大系统的评价值均呈增长态势,但生态环境的发展速度滞后于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2)9省区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两极分化,发展不均衡,黄河下游地区协同水平明显优于黄河中游和上游地区;(3)黄河流域整体耦合协调的空间联系强度弱,需要强化高耦合协调地区对流域其他省区的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6.
黄河流域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经济地带和生态屏障,也是维护我国生态安全的关键区域。准确把握黄河流域环境承载力现状、促进黄河流域环境承载力稳步提升对于推动沿黄各省区的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文中系统梳理了环境承载力的相关概念和主要特征,基于影响黄河流域环境承载力的关键要素识别,结合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从经济社会承载、资源承载、环境容纳3个维度出发,选取了24项基础指标,构建了黄河流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的综合运用,测算出2015—2019年黄河流域环境承载力指数及各分项维度指数,并对沿黄各省区和流域整体的环境承载力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从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体系构建、新旧动能转换、生态修复治理三方面给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多目标规划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保障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健康可持续利用,在系统地研究了黄河流域水资源变化规律、预测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构建了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多目标规划模型,并探讨了多目标规划的水资源配置规则及优化配置的方法.通过研究提高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水平的调控手段,提出了21世纪黄河流域水资源再生性科学对策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指出水资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解决人水矛盾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黄河流域退耕还林还草的遥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遥感技术进行黄河流域退耕还林还草研究.对LANDSAT TM图像进行解译判读,建立了反映黄河流域20世纪90年代末期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情况的110万比例尺的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数据库.对旱地的信息进行分层提取,通过空间叠加分析对旱地分布的生态环境背景进行了分析,认为在黄河流域进行退耕还林还草是非常必要的.根据黄河流域旱耕地分布的坡度大小与水土流失情况,提出了退耕压力分级方案,依照退耕压力大小来确定退耕的区域以及先后顺序,为定性定量研究黄河流域退耕还林还草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针对黄河流域面临的水资源短缺、水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将临界控制论应用于水资源系统,建立了黄河水资源临界调控的控制论模型;并在大系统递阶控制结构的基础上,构建了模型体系的多级控制结构。应用信息熵建立黄河水资源总控模型,通过该模型的调控,使黄河水资源系统向有序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采用2002年黄河流域流经的主要省区的投入产出表计算研究区以及三产业的用水系数、水足迹和净外部水足迹,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第一产业的直接用水系数和完全用水系数均最高,其次二、三产业;地区间用水系数相差很大;2002年黄河流域的总水足迹是1 461.0亿m3,46.9%缘于地区内最终消费、53.1%缘于资本积累;人均水足迹是359.7 m3.a-1地区差异明显;2002研究区净外部水足迹132.5亿m3,占总水足迹的9.1%.  相似文献   

11.
武翠翠  王世杰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29):12390-12397
黄河流域兰州段,由于严重的土壤侵蚀现象,带来的流域生态问题凸显。研究黄河流域兰州段土壤侵蚀敏感性问题,有助于解决该区域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选取降雨侵蚀力、土壤可蚀性、坡度、坡长、水土保持措施、植被覆盖6个因子,采用改进的加权土壤侵蚀(the 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 RULSE)模型,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和遥感技术评价该区域土壤侵蚀敏感性。结果显示:黄河流域兰州段土壤侵蚀极敏感区和重度敏感区占区域总面积的42.73%,中度敏感区占区域总面积的45.60%,轻度敏感区和不敏感区占区域总面积的11.67%。其中,最敏感区位于兰州市榆中县。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流域兰州段合理规划水土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和管控预警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2.
底栖动物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对于监测水体的营养状况和维护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连接三江源、祁连山、汾渭平原、华北平原等一系列"生态高地"的巨型生态廊道,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目前,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监测主要以水质监测为主.受黄河特殊的水文条件和生境异质性等...  相似文献   

13.
为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国家立足“十四五”规划,谋划和实施了重大科技项目,本文运用文献计量方法总结了黄河流域研究脉络和主题演变,旨在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各研究课题提供“源头智慧”。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环境科学、水资源等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方面广泛认可;中国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兰州大学等是黄河流域的中坚研究力量;我国有关黄河流域的研究做到了上游和中下游同步推进且布局合理;“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关键性问题,为此提出以水资源保护为主,优化生态、人居和经济等生产要素配比并行的方式,精准化推进流域、区域内外竞合空间协同,探索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相似文献   

14.
在综合概括黄河三角洲的资源条件和产业结构特征基础上,分析了黄河三角洲自身具备的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区位优势、低廉的产业发展成本、良好的投资环境、较强的科技人才队伍等优势条件,以及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等不利条件.提出了黄河三角洲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外部推动因素.  相似文献   

15.
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地带、粮食产地、能源基地,对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态安全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气候环境的变化,黄河流域用水结构发生改变,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量减少,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量增多,且上游取水量减少,中下游取水量增多。本文通过对2000—2021年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取、耗水量现状以及2004—2021年流域用水结构的分析,发现黄河流域水资源配置中存在水资源价格调整不到位、配置不合时宜、流域产业转型动力不足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等问题,并提出完善黄河流域水资源价格体系、推动流域的生态补偿、建立水资源监管机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新格局的建议。黄河流域水资源配置问题探究与优化有助于推动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大型流域水资源管理和调度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全球其他流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流域内人口众多,地表水资源质量状况直接影响到流域内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2000-2008年黄河流域(片)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结果,结合河流水质评价标准,推断黄河流域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然而污染程度正在加剧,地表水资源质量状况不容乐观.推测主要原因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  相似文献   

17.
黄河河口生态系统需水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黄河河口生态系统的特征,基于鸟类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净化、地下水补充、盐水入侵防制以及蓄洪等因素,对其生态需水量进行了研究,并对防止海水入侵的淡水补给量、维持生物生长环境的淡水补给量、保持河口湿地合理水面面积及水深的淡水补给量、水循环消耗需水量和补给地下水需水量进行了分析计算.通过对上述5个方面需水量及其需...  相似文献   

18.
珠江流域和海河流域是我国大河流域中水资源量相对丰富和相对短缺的典型代表,这两大流域自然地理存在着明显差异,经济发展情况不尽相同,各自的水资源量存在较大差别,但水环境污染问题却有诸多相似之处。总结了海河流域前期研究:1)水环境复合污染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研究基础,特别是各种持久性难降解有机污染物(POPs),重金属污染及新型污染物的分布规律及污染程度,提出流域尺度、强人为干扰条件下复合污染综合效应的量化评价方法。2)基于流域水环境特征,提出耦合水质、水量和水生态的流域水环境风险评价的概念,建立了适用于流域尺度的综合风险评价模型和子流域尺度的相对风险评价模型(RRM),在终点的选取中,同时考虑生态终点和人体健康终点,尝试通过RRM进行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的整合。3)基于流域水环境特征,提出了流域尺度的健康评价方法,建立水质-水量-水生态-社会服务综合指标体系。最后,分析了当前珠江流域水环境问题,提出应加强水环境风险研究,尤其是复合污染潜在生态风险。此外,还应加强区域合作,鼓励公众参与保护水环境。  相似文献   

19.
黄河断流的危害、成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断流形热日趋严峻,断流的频率增加,时间延长,里程增长,严重制约了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下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开发大西部战略的实施,在分析黄河断流造成的危害,黄河断流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黄河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采取强制措施厉行节约用水,加快骨干工程建设加调蓄能力,加大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力度,适时开源增加水资源的有效供给等工程性和工程性措施,以防治黄河的断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