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血管的三维重建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给出了根据血管连续切片图像在电脑中重建该血管三维图像的数学模型的方法,对重建图像失真(误差)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法,构造了评估重建图像效果的两个判别函数,最后应用给出的方法对给出的100张平行血管切片扫描图像在电脑中重建了该血管三维图像。  相似文献   

2.
我院自1985年至1998年共收治四肢血管损伤病人20例均采用苏州组织式样厂研制的机织涤纶毛绒型人造血管桥接.重建血循环,随访2~14a,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对于周围动脉和冠状动脉的血管内病灶,应用超声进行成形术,在临床试验、动物试验和极少数临床病例中,已经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高强度、低频率的超声波,置入导管内的超声探针系统等,使超声在血管内应用成为现实。超声血管成形术方法相对简单,操作人员不需要特殊培训。如果在血栓切除,血管狭窄再还原以后,辅助气囊血管成形术,可以使治愈率更高。这项技术经实验观察,并发症非常低,但目前尚处于理论阶段,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其有望取代在肢体血管成像方面长期采用的 X线血管造影技术。文章介绍了几种磁共振肢血管成像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其应用状况  相似文献   

5.
李琼  徐国兴 《海峡科学》2007,(3):63-64,72
脉络膜新生血管与眼部许多疾病有关,是引起视力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血管生成素(Ang)是一类特异性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因子,其中Ang-1和Ang-2与血管生成素受体Tie-2结合后构成的Ang/Tie-2信号传导系统在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血管生成素家族成员及其受体与脉络膜新生血管生成机制的关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肿瘤的发生、发展、转归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血管生成。这个假设最初由Folkman等[1]提出,主要依据是:(1)体外培养的肿瘤体积只能在1~2mm3,而植入鼠体内体积可迅速扩展到数立方厘米;(2)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分裂有限;(3)体外培养的器官无血管。之后,Hanahan等[2]又提出了“血管形成的开关平衡假说”,即血管形成过程依赖血管生成因子与抑制因子的调节。目前,研究肿瘤治疗的一个新方向是抑制或破坏新生血管的形成,切断肿瘤生长和转移所依赖的“命脉”。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在以下4个方向进行;(1…  相似文献   

7.
目的:综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肿瘤新生血管的关系及近年来的研究现状。方法:通过对近年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肿瘤血管生成方面的相关献的回顾、总结VEGF及VEGF与肿瘤新生血管的关系。结果:血管生成在肿瘤生长中占有重要地位,而VEGF在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因素中起到最关键的作用。结论:VEGF是目前发现的最重要的刺激微血管因子,针对VEGF的抗血管生成治疗可能给恶性肿瘤的治疗带来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8.
我院自1985年至1998年共收治四肢血管损伤病人20例均采用苏州组织样厂研制的机织涤纶毛绒型人造血管桥接,重建血循环,随访2-14a,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小直径纺织基人造血管的工程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先介绍了纺织基小直径人造血管的工程设计中材料的选择。然后在介绍对小直径人造血管的性能要求基础上总结了纺织结构设计的发展方向。最后介绍了血管组织工程的发展,简单介绍了所用纺织基支架的材料选择和加工方法。  相似文献   

10.
血管传输线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血管传输线模型的基础上,假设并证实了多普勒信号的最大频率曲线的形状和血管内血流量曲线相似的观点,给出了一种确定这两者间的比例常数的方法,并且根据这一观点,利用血管传输线模型对子宫动脉的正常生理状况和病变时的情况作了解释,最后提出在临床上应用这种模型的设想。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了解血管内皮细胞 (VEC)在代谢特征上的异质性 ,加深对VEC生物学特性的认识 ,文中应用平行平板流动腔装置 ,将人胚肾小球血管内皮细胞 (HGVEC)和牛肺动脉内皮细胞 (BPAEC)两种不同的EC在同样的剪切流环境中剪切作用 2 4h ,利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循环液中血管紧张素II(AngII)分泌量。结果表明 ,HGVEC的AngII平均分泌率 ( 7.5 4± 0 .2 7)pg (cm2 ·h)显著高于BPAEC( 6 .0 8± 0 .11)pg (cm2 ·h) ,且HGVEC的AngII平均分泌率随剪切时间的增加而减少 ,在各时点间的变异相对较大 ;而BPAEC的AngII平均分泌率在各时点的分泌率较为稳定 ,变幅较小。表明这两种内皮细胞在AngII分泌特性上存在异质性。  相似文献   

12.
近年研究显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能够促进局部组织的血管化,而血管生成是生理及病理性组织生长和损伤愈合的基础,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损伤修复中有重要的作用。目前认为这一作用主要是促进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和使细胞通透性增强,通过和血管内皮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产生强大的促进内皮增殖及血管生成作用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血管新生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血管新生的生理过程、病理变化以及治疗性血管新生的诱导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可管窥本领域研究的基本现状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的技术特点和其在临床疾病诊断应用中的价值。方法:45例行三维动态增强MRA检查的患者,其中血管病变28例,肿瘤12例,正常5例,分为颈部、胸部、腹盆部、上肢及下肢5部分。经静脉注入Gd-DTPA,三维FSPGR序列冠状位扫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法重建血管,其中下肢血管11例采用三段移床法扫描,能一次全程显示腹盆及下肢血管树情况。结果:靶血管显示优者28例,良者15例,差者2例。优良率为95.6%。结论:三维增强MRA对颈、胸、腹盆部、上肢及下肢大血管病变显示良好,不但能清楚显示血管本身病变、病变与血管关系、血管与周围组织关系,而且在血管侧枝循环方面甚至优于DSA。特别是三段移床动态扫描腹盆部及下肢血管,能一次全程显示从腹主动脉分叉到足部的动脉血管树,更直观、整体。对腹盆部肿瘤患者,能较好的显示血管与肿瘤的关系,为手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血管生成抑制剂已被证明是一类有效的肿瘤治疗药物.概述了从单靶点、多靶点,到广谱血管生成抑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介绍了单克隆抗体、小分子和内源性的血管生成抑制剂及其相应靶点,讨论了新的靶点及有前景的新型血管生成抑制剂,希望为未来临床治疗提供切实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急性白血病及其骨髓的新生血管之间的关系,为白血病的治疗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方法:查阅总结近15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VEGF的性质作用特点以及与急性白血病的关系进行综述。结果:白血病细胞表达较高的VEGF,VEGF促使血管生成和内皮细胞增生,白血病细胞与骨髓新生血管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结论:抗VEGF和抗新生血管治疗有可能成为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肿瘤血管形成过程极为复杂;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发挥着重要作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又称血管渗透因子(Vascular Permeabilty factor, VPF),是一个高度特异的血管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原,它能诱导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编码其相应的受体书异性地与其受体结合,通过旁分泌机制促进肿瘤血管的形成与发展。本文综述近年VEGF及其受体在胶质瘤血管形成及抗胶质瘤血管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1VEGF的结构和功能 VEGF相对分…  相似文献   

19.
采用流固耦合技术,对比弹性血管和刚性血管对血管机器人外流场参数,为血管机器人外结构参数设计提供参考.对比分析发现,刚性壁模型中的血液压力比弹性壁模型的变化幅度大,在刚性壁模型中,下游形成一个速度较高的回流区域;而弹性壁模型中,下游分离成两速度较高区域.刚性壁模型对血液的扰动强度高一些,且幅度略大,而弹性壁模型的壁面剪切应力变化范围比刚性壁模型的略大.  相似文献   

20.
四肢血管病变的影像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磁共振血管造影(3DCE MR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对四肢血管病变的诊断.方法选择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四肢血管疾病参与研究,行3DCE MRA 与DSA检查.这些动脉根据狭窄程度和显示满意程度分级和分类.以DSA图像为金标准来比较3DCE MRA图像.结果本组中3DCE MRA测得动脉狭窄程度和长度较DSA略高,但二者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3DCE MRA与DSA有很好的一致性,是四肢血管病变较为理想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