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河源区气候特征及其变化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黄河源区近40年的温度、降水资料,分析了黄河源区气温与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黄河源区东北部的兴海、同德和东南部的久治县热量条件相对较好,由东向西随着纬度、尤其是随海拔的升高年平均气温逐渐下降;黄河源区年平均气温的差异很大,最暖的兴海县比最寒冷的称多县年平均气温高出6.2℃;降水年内分配集中在5~9月份,降水量占年总量的85.4%;近40年来年降水量无明显的变化趋势,但冬、春季的降水量呈明显的增多,而夏、秋季降水量呈明显的减少;气温呈明显的升高趋势,20世纪90年代比60年代年平均气温偏高0.5℃,≥0℃积温比60年代增加60~70℃,80年代以来增温主要出现在冬季和秋季。  相似文献   

2.
过去2000年中国温度变化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根据最近重建的中国东部地区过去2000年冬半年温度距平序列,结合最近其他一些相关研究结果,对过去2000年中国温度变化序列的重建方法、小冰期及魏晋南北朝冷期的起迄时间与寒冷状况、中世纪暖期与隋唐暖期的温暖程度、过去2000年中国冷暖变化的幅度与速率、温度变化的千年波动周期、20世纪气候增暖是否超出过去2000年气候波动的最大范围及20世纪暖期历史相似型等几个问题进行了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3.
以自适应多分辨分析方法和Mar连续小波分析方法对云南近百年春季气温变化规律和低温冷害天气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云南近百年春季气温变化主要经历了5个较大时间尺度的演变,它们分别是1915年以前的偏冷期、1916~1958年的偏暖期、1959~1980年的相对偏冷期、1981~1987年的偏冷期和1988年以后的偏暖期,对应于这5个较大时间尺度的层次演变,冷暖交替的突变点分别发生在1916年、1959年、1981和1988年;在较大时间尺度上,春季低温冷害天气最容易出现在偏冷期和冷暖交替突变点附近.  相似文献   

4.
蔡霞  蔡琳  梁桂花 《山西科技》2011,26(1):26-27,29
根据朔城区气象局1957—2009年近53年的气温序列资料,分析了朔城区年平均气温、各季节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及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3年来朔城区气候分为冷、暖两个阶段,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界,前为冷期,后为暖期。年和季的平均气温都呈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这种趋势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洱海近代气候变化的沉积物粒度与同位素记录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通过对洱海现代沉积物的精细采样和分析,成功地建立了近700a来洱海沉积物平均粒径和碳酸盐C,O同位素的时间变化序列,恢复了近700a来洱海区域气候与环境演化历史,揭示了洱海区域暖干冷湿相交替的气候演替类型.洱海区域气候冷暖变化存在200和400a准周期,干湿变化存在100,200和400a准周期.14世纪和公元1500~1800年是洱海近700a来的两个主要冷期,其中公元1550~1800年间的冷期可能是现代小冰期在西南地区的反映.  相似文献   

6.
根据分宜县气象站1959年1月至2009年2月气温及降水资料,分析了分宜县近50年气侯变化特征,得出近50年来分宜县年降水量呈上升趋势(7.82mm/10a),春季下降明显(-14.05mm/10a),夏季上升明显(19.46mm/10a);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0.165℃/10a),四季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冬季变暖最明显(0.275℃/10a);年极端最低气温上升趋势(0.606℃/10a)远大于年极端最高下降趋势(-0.013℃/10a).以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界分为冷、暧两个阶段,前为冷期,后为暖期.  相似文献   

7.
基于青藏高原过去2000 a高分辨率的温度代用序列,通过区域对比以及集成分析方法,深入分析青藏高原过去2000 a温度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过去2000 a青藏高原温度变化可以划分为4个世纪尺度的冷暖时期,即0—600 AD和1400—1900 AD的冷期、600—1400 AD和20世纪的暖期,其中1400—1900 AD和600—1400 AD可能分别对应于欧洲的小冰期和中世纪暖期;青藏高原过去2000 a温度变化存在很强的季节性特征,年平均气温变化存在争议,但夏季温度变化较为一致;夏季温度记录表明20世纪升温并不是很显著,中世纪暖期是过去2000 a中升温最显著且最温暖的时段。目前,青藏高原过去2000 a古温度记录仍存在空白区域,转换函数的选取、气候指标的季节性差异以及定年误差等因素都可能增加温度序列的不确定性。未来,在青藏高原还需要重建更多高质量(高分辨率、有准确的年龄控制、明确的季节性以及精确的气候指示意义)的古温度记录,以更深入地揭示青藏高原温度变化的时空格局及机制。  相似文献   

8.
长沙气温的长期变化趋势及R/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三阶幂函数和R/S分析法,对1951年以来长沙1月、7月和年平均的气温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长沙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增暖幅度与全国平均增暖幅度持平.20世纪90年代以前偏冷,20世纪90年代开始变暖,近10年变暖加剧.②长沙1月气温呈上升趋势,而7月气温呈下降趋势,1月气温变化对年平均气温变化的贡献大于7月.③R/S分析的结果得出,1月H值略小于0.5,说明冬季气温呈波动性变化;而7月和年平均H值达0.81,存在明显的Hurst现象,气温变化趋势具有持续性,7月气温将延续下降趋势,年平均气温将延续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9.
利用昌宁国家一般气象站1961~2010年的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趋势拟合等方法,分析了昌宁近50 a气温、降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 a昌宁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四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气温增温非常明显,气候变暖主要来自秋、冬气温增高的贡献;降水量呈缓慢下降趋势,夏、冬下降趋势最为明显.过去50 a昌宁县气候存在凉湿—凉干—暖湿—暖干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近500年ENSO时间序列的建立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1861~2000年的年平均(3月至次年2月)Nino 3.4区SST及ENSO综合指数ΔI把ENSO分为7级.暖事件(E)分3级即3,2和1,大约相当SST距平1.5℃,1.0℃及0.5℃.冷事件(A)也分3级,-3,-2和-1,对应的SST距平大体如E,绝对值稍小.正常年为0级.然后利用与ENSO有密切关系的代用资料重建1501~2000年逐年的ENSO级.对1874~1973年100年根据观测的综合指数所划分的级与代用资料得到的结果比较.代用资料能反演出80%以上的E年及A年.这样建立的500年ENSO序列,显示出2年多、3年多及5年多左右以及10年的ENSO变率,说明包括小冰期及现代暖期内的近500年中ENSO变率仍相对稳定.在小冰期冷期A年频率稍高,气候变暖的20世纪则E年频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以自适应多分辨分析方法和Marr连续小波分析方法对云南近百年春季气温变化规律和低温冷害天气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云南近百年春季气温变化主要经历了5个较大时间尺度的演变,它们分别是1915年以前的偏冷期、1916 ̄1958年的偏暖期、1959 ̄1980年的相对偏冷期、1981 ̄1987年的偏冷期和1988年以后的偏暖期,对应于这5个较大时间尺度的层次演变,冷暖交替的突变点分别发生在1916年、1  相似文献   

12.
千年尺度上冷暖变化的自相似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从历史文献和自然证据两方面的信息证明,中国历史时期的冷暖变化在千年尺度上具有自相似特征,其落后自相关在1350a左右的长度上最为显著,此1350a重现周期包括了4个长度在百年以上的冷暖期:持续200~250a的暖期、150~200a的冷期、300~350a的暖期、550~600a的冷期,每个冷暖期中包含若干个相对冷暖事件.相对于550~600a的冷期,另3个阶段可合并为总体上以温暖为主的阶段,这两大冷暖阶段之间以大幅度的快速升温或降温的方式实现状态的转换.根据冷暖变化的1350a的重现周期推断,20世纪暖期属持续时间长度为200多年的暖期,在位相上与570's~770's的隋唐暖期相同,其变化过程与570's~770's暖期十分相近,但升温速率更快一些,特别是1980's~1990's年的温度明显高于1500's~1990's的温度距平与150's~650's的温度距平的回归曲线,这可能反映了人类活动对20世纪增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根据1981年~2006年岚县气温和降水资料,运用SPSS 10.0对近26年岚县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以揭示该地的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表明:近26年岚县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增温率为0.52℃/10年,其中以冬季气温增幅最大.根据近26年冷暖波动情况,可将岚县划分成1个冷期和1个暖期.年降水量变化特征不明显,1986年以后呈下降趋势,降水变化可分为2个多雨期和2个少雨期.岚县气候变化有向暖干化发展的趋势.该气候变化特征不利于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选用湖北省77个代表站1960-2003年逐日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湖北省气温的年、季节变化规律及其地域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湖北省近44年气温呈上升趋势,至2003年气温上升了0.5℃,增温速率约为0.12℃/10a,和近50年来的全球平均增温速率相当.20世纪90年代升温最剧烈.春季、秋季和冬季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冬季增温最明显,而夏季气温却呈下降趋势.夏季平均日最高气温也呈下降趋势,冬季平均日最低气温上升趋势显著.气温变化不同的地区差异较大,西部地区变化趋势不明显,有微弱的下降趋势,而中东部地区则有较明显的升温趋势.  相似文献   

15.
云南不同气候带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云南1961—2008年逐月平均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云南不同气候带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近50年来,云南6个气候带的年平均气温总趋势上升,其中高原气候带增暖最明显.除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增暖突变发生在90年代外,其余气候带增暖突变都发生在80年代.②云南不同气候带年平均气温存在明显不同的年代际变化.③云南各气候带的气温变化对全球气候变暖有较好的正响应.各个气候带年平均气温在全球气候偏冷期(偏暖期)较多年平均偏低(高).④云南各气候带气温变化与亚洲极涡的强度、面积,西太平洋副高的面积、强度、位置及印缅槽、西藏高原高度和均有非常显著的相关关系.在1961—2008年间亚洲极涡面积减小,强度减弱,冷空气偏弱;西太平洋副高面积增大,强度增强,西伸脊点偏西;印缅槽减弱;西藏高原高度和增加,不利于水汽向云南输送,这些因子的这种变化可能是引起云南各个气候带气温明显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我国气候振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我国有现代仪器观测以来的气温与降水量记录,研究近几十年我国的气候振动。目的在于了解气候振动的规律,并与大气环流多年变化联系,借以认识造成气候振动的环流条件。主要结果如下: (1)1951—1960年10年平均,1月,7月及全年平均气温与降水量图表明:其地理分布与气候图类似,但数值有一定差异,为了应用时间均一的资料,故以近10年平均图做为研究的基础。 (2)1901—1910年…1941—1950年每10年平均对1951—1960年平均值的偏差甚大,气温可差0.5—1.5℃,降水量偏差亦常在10%以上,有时达20%。经显著性检查(t-检验),证明为系统性差异。偏差的有规律地理分布、随时间演变及其合理的环流解释则证明主要是气候振动的结果,而非其它,如观测条件变化等原因所造成。 (3)结合单站10年滑动平均曲线分析表明,40年代前后是近60年我国最暖的10年。在此以前,大约自本世纪20年代开始,气温逐渐上升,近10年则显著下降。 (4)年降水量有明显的周期性,主要为30—35年周期与20年左右周期,将后者与太阳活动海尔周期比较,位相差有自西北向东南减少的趋势。 (5)比较1911—1920年与1951—1960年1月及7月东亚(东经60°—180°,北纬20°—70°)海平面气压分布,结合大气活动中心的多年变化,可以很好的解释这两个10年的气候差异。  相似文献   

17.
湖泊沉积是历史时期气候波动与流域环境变化的记录器.采集黄河源区希门错沉积物,对岩芯的有机质和地球化学元素进行了分析,得到该地近1 720年以来的环境变化记录.结果显示希门错沉积物47cm柱状岩芯的环境演化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32cm以下(900AD之前),该阶段为气温变冷阶段,降水多;32-20cm之间(900-1300AD),该阶段为气温变暖阶段,和中世纪暖期相对应,降水减少;20-3.5cm之间(1300-1900AD),该阶段为气温变冷阶段,和小冰期较为吻合,降水较多且逐步减少;3.5-0cm(1900AD至今),这个时期为20世纪暖期,降水较少.磷元素含量在近20多年来增加较大,说明人类活动对流域的影响不断增强.在此之前的磷元素沉积含量低且稳定,指示该区域磷的背景值.  相似文献   

18.
近60年西安市极端气温事件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西安市近60年极端温度事件的变化特征以及极端温度指数与气温的关系。选取1951—2010年西安市逐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以及日最低气温资料,采用世界气象组织(WMO)公布的极端温度指数,利用Mann-Kendall(M-K)方法进行极端气温事件分析。认为近60年来,西安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呈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增温尤为明显;3种气温的变化趋势除夏季平均最高气温呈下降趋势外,各季节均为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与极端气温指数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暖夜日数和暖昼日数呈上升趋势,而霜冻日数、冷夜指数和冷昼日数呈下降趋势,冷夜指数减小、暖夜指数增大的幅度远大于冷昼日数减少的幅度,夜间气温的上升对增暖的贡献更大;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并伴有突变发生,西安市气温升高主要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  相似文献   

19.
利用山东地区17个气象站1961 ~2011年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等资料,采用线性倾向率法、Mann-Kendall法、累积距平法等方法,分析了山东地区近50年的气温变化特征和突变特征.结果表明:1961 ~2011年山东地区各气象站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呈现增温趋势,平均增温速率分别为0.22℃/10a、0.17℃/10a和0.33℃/10a,年平均最低温度的上升幅度大于年平均最高温度的上升幅度,山东地区气候变暖主要体现在年最低温度的升高上.近50年来山东地区气温变化过程具有显著的阶段性,而不是单调递增.山东地区增温主要发生在最近的20余年内,各气象站点的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发生增温性突变.山东地区气候变暖的区域差异比较明显,龙口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增温最明显;年平均最高气温增温最为明显的是日照地区;龙口地区年平均最低气温增温趋势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关于气候变暖的争议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综合评述了关于气候变暖的争议,重点介绍了有关对Mann等建立的千年温度变化曲线的评估,并介绍了争议各方的论点.比较了王绍武等于1996年建立的千年全球平均温度曲线与其他作者的结果.指出:(1)Mann等千年温度曲线反演年到10年尺度气温变化的能力较差.IPCC报告认为1990s是近千年最暖的10年,1998年是最暖的1年的结论证据不足.(2)不同作者的气温低频变化曲线上,中世纪暖期(MWP)及小冰期(LIA)均有反映.不应该反对使用这两个名词.(3)20世纪,特别是1975-2000年的变暖是比较强的.但是,是否这是近千年来最强的,仍需要更多的资料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