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从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时代、岩石地球化学、大地构造背景、火山喷发模式及岩浆来源、水的赋存形式及来源、水化蚀变、矿床成因等方面对世界珍珠岩地质背景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珍珠岩的形成过程和成矿物化条件方面尚有许多具体问题未进行合理的解释,限制了珍珠岩成岩-成矿理论和找矿实践的深入研究.最后,对今后珍珠岩研究中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给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信阳市2017—2020年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浓度数据及同期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利用Kolmogorov-Zurbenko(KZ)滤波法将原始浓度序列分解为短期分量、季节分量和长期分量,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污染物基线分量和短期分量与相应尺度气象要素的线性回归模型,通过对残差进行滤波和序列重建,得到去除气象影响的污染物长期变化趋势,该浓度仅与污染物的排放量有关。结果表明,PM2.5和O3浓度的波动主要由污染源排放及气象条件的短期变化和季节变化引起,气象条件对PM2.5季节分量和O3长期分量影响较大。信阳市PM2.5污染排放减弱,O3污染排放先升高,在2018年10月后降低。由于污染排放导致的2017—2020年PM2.5和O3长期分量分别降低3.5、1.5μg/(m3·a)。  相似文献   
3.
利用中国南北过渡带中部河南省信阳城区1961-2017年逐月平均气温和逐月0~20 cm浅层地温资料,采用统计学、Mann-Kendall和功率谱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过去57 a信阳城区浅层地温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 1961年以来信阳各层年平均地温均呈显著升高趋势;(2) 1961-2017年信阳各层年、季平均地温周期多以2~4 a为主,且秋季和冬季周期现象明显;(3) Mann-Kendall分析显示,5~20 cm地层年均地温于20世纪90年代初发生突变,而0 cm地温却于20世纪末发生由冷转暖的转折;(4)信阳浅层地温对气温变化极为敏感,0 cm地表温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4.
水资源问题的解决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针对陕西省榆林市目前的水资源问题,文章通过对近年来榆林市工业活动与地下水用量的资料分析,论述了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的经济活动与地下水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榆林市工业总产值与工业用地下水量的相关系数达到0.977,北六县区尤为突出;工业用地下水量占到工业总用水量的55%。就空间而言,各地区工业生产对地下水的影响差异很大,工业活动对地下水影响最大的是府谷县,其次是靖边县,影响程度最小的是榆阳区。水资源的短缺严重制约了陕北经济的发展,甚至成为了制约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的"瓶颈"。对此笔者提出了相关对策,为陕北经济与水资源的协调及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利用1961-2011年长江中下游地区27个气象站逐日积雪深度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全球变暖背景下长江中下游地区积雪日数时空变化特征,并定量估算了积雪日数的气候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近50 a长江中下游地区年平均积雪日数为5.6 d,1968年最高,2006年最低;空间上,各站年平均积雪日数在0.9~1...  相似文献   
6.
利用1906-2015年武汉市逐月平均气温数据,采用Shannon熵、Renyi熵和Tsallis熵等方法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下武汉市气温的变化特征;利用边际熵分析了月时间尺度气温变化特征,季节年代分配熵和年份年代分配熵分析气温年代(10a)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武汉市近110a2月的月均温最稳定,变异性最小;5月的月均温最不稳定,变异性最大.(2)武汉市近110a夏季均温在8个年代稳定性最差,变异性最大;春季均温在3个年代稳定性最差,变异性最大,5个年代稳定性最好,变异性最小.(3)武汉市近110a的年均温变异性呈周期性变化,变化周期为30年,未来10a武汉市年均温将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7.
基于CMIP5 的5个模式逐日最高温度模拟数据,在RCP2.6、RCP4.5、RCP6.0和RCP8.5情景下,以年高温日、强危害性高温日、热浪日数及高温极值等4个极端高温要素为研究对象,通过多模式集合加权平均预估了未来2011年~2099年间近期(2011年~2040年)、中期(2041年~2070年)和远期(2071年~2099年)不同时段极端高温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 随着排放浓度的增高,4个高温要素值均呈增加趋势,RCP8.5情景下增加最为剧烈;与基期(1981年~2010年)比较,RCP8.5远期(2071年~2099年)高温日数、强危害性高温日数、热浪日数大多增加4~8倍,西北、黄淮海、东南、长江中下游等区域普遍出现了45℃以上高温极值;与基期比较,远期极端高温增加1.2~7.5℃;2) 对于各高温要素值,RCP2.6、RCP4.5中期增幅较大,而RCP6.0、RCP8.5远期增幅较大;3) 4种浓度情景下,各区域高温要素值增量变化差异较大,其中,高温日数、热浪日数在东南区增量最大,其余由大至小为依次为长江中下游区、黄淮海区、西北区、西南区、东北区;而强危害性高温日数、年高温极值则以长江中下游区增量最大,其余由高至低为西北区、黄淮海区、东南区、西南区和东北区.  相似文献   
8.
基于青藏高原过去2000 a高分辨率的温度代用序列,通过区域对比以及集成分析方法,深入分析青藏高原过去2000 a温度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过去2000 a青藏高原温度变化可以划分为4个世纪尺度的冷暖时期,即0—600 AD和1400—1900 AD的冷期、600—1400 AD和20世纪的暖期,其中1400—1900 AD和600—1400 AD可能分别对应于欧洲的小冰期和中世纪暖期;青藏高原过去2000 a温度变化存在很强的季节性特征,年平均气温变化存在争议,但夏季温度变化较为一致;夏季温度记录表明20世纪升温并不是很显著,中世纪暖期是过去2000 a中升温最显著且最温暖的时段。目前,青藏高原过去2000 a古温度记录仍存在空白区域,转换函数的选取、气候指标的季节性差异以及定年误差等因素都可能增加温度序列的不确定性。未来,在青藏高原还需要重建更多高质量(高分辨率、有准确的年龄控制、明确的季节性以及精确的气候指示意义)的古温度记录,以更深入地揭示青藏高原温度变化的时空格局及机制。  相似文献   
9.
针对Bevis模型在香港地区精度较低的问题,基于香港地区探空站连续20 a(2000—2019年)的实测数据,建立顾及多因子的香港地区加权平均温度(Tm)Bevis精化模型。首先,分析Tm与地面温度Ts、水汽压es、气压P之间的线性相关性;其次,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探测到Tm具有明显的年周期变化;最后在Bevis模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Ts、es、P以及年周期变化,基于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建立香港地区加权平均温度Bevis精化模型BTm。以2020年香港地区探空数据数值积分法计算的Tm作为参考值,对BTm模型进行精度检验,并与Bevis模型和GPT2w模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BTm模型具有相对较好的精度,其年均偏差和均方根误差(RMS)分别为-0.11 K和1.64 K,相比Bevis全球模型、GPT2w-1模型和GPT2w-5模型,其精度分别提高46.4%、35.7%和37.2%。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61—2017年淮河源地区10个气象站的逐月平均气温和逐月平均0~20 cm地温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功率谱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57年淮河源地区0~20 cm地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全球增暖停滞的响应。结果表明:(1)1961—2017年淮河源地区0~20 cm各层年平均地温均呈波动上升趋势;(2)淮河源0~20 cm年均地温均呈东部和西南部高、北部和西北部低的空间格局,西南部各层地温变化速率最大,中部地区变化速率最小;(3)淮河源各层年均地温变化均检测出2.29 a的周期信号,信阳、息县、新县、淮滨和商城周期信号较强,其余站点各层年均地温无明显的周期信号;(4)1998—2012年淮河源各层地温对全球增暖停滞的响应极为敏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