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洛霍夫的作品中遍布着众多的死亡事件,这些死亡意向代表了他对生与死的独特理解。在西方社会和宗教文化的背景下,从生命哲学的角度去探究,他的从否定死亡、拒绝死亡到直面死亡的死亡意识是深刻的,他通过死亡寻找生存的理由,唤醒生命动力。  相似文献   

2.
生命本体拘囿于时间的范围,死是不可避免的命运。本文以新时期女作家毕淑敏对死亡的描写为例,从直面死亡和超越死亡两方面加以分析,意在促使人们对于生命的思考,呼吁只有珍惜生命的质量,才能获得精神的超越。接受死亡,直面死亡,既而超越死亡,这才是我们对死亡应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海明威传奇而富有冒险精神的一生,直接影响了他的写作,尤其影响了他对待死亡的态度.在海明威的许多作品里,有着对死亡的不断的理性思考.从最初的恐惧到后来的超然,海明威最终把死亡看作是一种美丽,一种平静.在他的杰作<老人与海>里,他把自己对死亡的意识赋予了一条大马林鱼.大马林鱼与老渔夫Santiago进行了几日的殊死搏斗后,仍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在和老渔夫的搏斗以及被鲨鱼的蚕食之后,大马林鱼只剩下了一副骨架,但海明威对它悲壮的死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因为他认为体现了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后的死,才是最美丽的死.  相似文献   

4.
生物是有生命的生物体,换言之,生命与生物体不是一个东西。而现代科学对生命的定义更多是对生物体的定义,即把生命定义为生物,由此造成了对生命的本质研究不清楚。本研究发现,生命的本质不是生物体,而是以生物体为载体的生物电循环系统,生物电循环是生命的本质,也是生命与死亡界定的基础。根据生物电循环的层次,死亡分为三个层次即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整体死亡,即当整体生物电循环终止,生命就终结,这个时期可以起死回生;第二阶段是器官细胞死亡,即器官细胞的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消失;第三阶段是分子死亡,即蛋白质的电荷被中和或消失,蛋白质就失去活性而死亡。随着生命生物电的发现,与结构相关的医学是生物医学,与生物电相关的医学才是生命医学,即生物电医学。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校目前普遍存在死亡观教育缺乏的现象。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同时,应该加强大学生死亡观的教育。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死亡观,大学生才能正确地理解和看待他们的生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社会服务中去。  相似文献   

6.
海明威在其作品中大量描写了死亡现象,并深切地表达了他对于死亡的态度,作品浓缩了他的死亡意识。他认为,人类本就生活在死亡之中,生与死是并行不悖的,对待死亡不要太认真。然而,正是死亡崭露了生命之存在的意义,是死亡让活着显得完满。这就是其对于死亡的深层解读。  相似文献   

7.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到现在,郑敏一直在探索死亡的神秘与本质。她不仅谴责死亡的暴力,歌颂死亡的崇高,还赋予死亡以人文主义的内涵,更将解构主义的理论融入诗歌,对死亡和生命进行辩证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目前对《边城》主旨的探讨,论者很少从《题记》的角度进入,谈及沈从文的创作观,特别是生命观时,论者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缺陷。文章从两个方面展开:其一是从题记和文本内容探讨作品的主旨:爱和死亡;其二是阐述沈从文的创作观,主要围绕创作观的核心问题:为何要创作的问题。沈从文的创作是为了生命。生命以三种形态展开:健康的生命,自由的生命,审美的生命。  相似文献   

9.
德勒兹认为,福柯是极少数以自己所构思的死亡概念死去的人。福柯以巴洛克的方式开始自己的写作,通过当代法国哲学重要的差异性思考方式,不断地将死亡设定为生命的内在性结构,通过思考死亡与生命之间的特殊关系,以褶子的方式不断地展开与折叠体现了死亡与生命的特殊结构,从而写就了自己独有的死亡诗学。死亡作为生命的一种否定在场方式,作为生命的对立结构,即人类不可避免地一种形式,然而在福柯那里,死亡将不是作为生命最后的完结形式,而是转换为体现为人类抒情的核心,不再是人类古老的悲剧天堂,而是作为不可见的真理形式而存在。  相似文献   

10.
蒙田,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在其《随笔集》中,以研究自己为起点继而扩展到全人类,从研究死亡出发找寻生命的意义,最终消融了对于死亡的禁忌。  相似文献   

11.
余华的小说《活着》展示了顽强的生命信念,主人公福贵以生拒死,用"活着"对抗死亡。同时他的一生也启示我们: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要好好地"活着",活得精彩些。  相似文献   

12.
运用精神分析研究屈原的自杀问题,认为深藏于屈原的无意识中有一个死亡情结,彭咸是屈原心中的原始意象。屈原是政治迫害狂。屈原的自杀是有其人格弱点的,自恋、犹豫与对君的钟情使他成了又一个哈姆雷特。而最终,屈原的死亡情结使他成了永生的诗人,屈原的辞赋是生命体验的绝唱。  相似文献   

13.
英国女作家伍尔夫的许多作品都蕴涵着生与死的深层哲理,反映了她本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从暂时的生到永恒的死。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对生命起点的回溯,是生命的超越与升华。意识流名篇《海浪》是作家对生死作出深邃思考的佳作。本文旨在剖析其中伍尔夫的死亡情结。  相似文献   

14.
关于疾病与死亡的研究──对我校教职工死亡情况的统计与分析周丽筠,郑田田(校医院)为了进一步探索我校死亡教职工的病因,找出威胁教职工生命的主要病种及其发病规律,以便采取预防措施,降低死亡率。为此,我们对在1975~1993年间因病死亡的教职工进行了回顾...  相似文献   

15.
英国当代作家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的《杯酒留痕》通过一段将逝者骨灰撒入大海的旅程中所发生的故事,展现出对于人类生存状态与死亡的思考。本文以法国当代哲学家德勒兹的生命哲学理论为切入点,分别从死亡的超脱、死亡的主题、死亡的尊严等方面论述分析《杯酒留痕》中人物在各个不同的层面所体现的死亡感悟。挖掘出作品内涵:生命不应有权力的场域隔阂,无论是活着还是死去,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平等的尊严。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贯坚持独立言说的诗人,穆旦一生都处于一种自由的言说方式与总体社会语境之间的强烈悖反和悲壮对峙之中,并因此而承受着巨大的精神痛苦,这种情形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中达到了极致,导致他1976年的诗作中表现出强的死亡意识。本文从其诗歌写作行为,意象,对时间和空间的独特体验等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7.
王蕾 《科技信息》2007,(33):145-145,133
本文从海明威的创作内容,主题思想以及他对文学创作的献身精神入手,发掘出他对文学创作的态度:写作是一个作家毕生从事的事业,当他的艺术生涯终结之时也是他生命结束之目。正是这种对文学创作的严谨态度,造就了一代文学大师。  相似文献   

18.
爱伦·坡在诗歌中着力刻画死亡和黑暗,力图在丑恶中发现美,唤醒人们在污浊的物质世界中对美的渴望,并通过文字来实现美的永恒以及表达对生命的热爱。透过描写美女的死亡,爱伦·坡实践了其“为诗歌而诗歌”的美学取向,塑造了美的极致“天国之美”,以正视死亡的方式肯定了生命的可贵。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死亡态度之研究-死亡的政治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是一种基于权力分配基础之上的社会制度和权力的运作系统,中国数千数的历史展现给人们最强烈的印象往往是皇朝的更迭,权力的争压,帝王将相的沉浮,国家的分合,权术的运用等等政治的现象。中国文化是一个政治性极强的文化,政治在人们生活中占据中心的位置,故而必不可免地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死亡态度,从而形成死亡政治化的特征,其最主要的表现之一在于,中国从古至今绵延不绝的有关死亡价值论的说教。中国传统的政治化的死亡态度在现代中国仍有相当的影响,它在社会上泛化的结果是:缺乏生命神圣的观念,政治化的死亡态度弥漫社会各领域,使有关死亡的诸复杂问题被简化和弱化。  相似文献   

20.
阎连科的小说<乡村死亡报告>通过乡民对生命的抗争展示生活的无奈,将抗争苦难的生命意义提高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并告诫这种生命抗争的无意义.小说以犀利、残酷的生命寓言形式书写了死亡之下生存的悲悯和绝望,把悲苦的生命意义、伦理下的苦难、金钱下的引诱、婚姻冲击下的无奈进行深入的挖掘,在同时代作品中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同时,将死亡背后的深层意蕴提升到对人类命运哲学思考的高度,对乡土作家描写生命的死亡形式具有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