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鲁迅在《野草》中以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手段,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又作出自己对于生命的选择和回答。在这些回答中,以悖论的话语方式,奇特的意象,将生命的体验外化为特殊的结构方式,体现现代人精神的繁复深邃。  相似文献   

2.
死亡无论作为一种具体存在的个性生命消亡的现象,还是作为人类心灵与精神上难以释怀的彼岸情结,都具有文化传达的丰富内涵,它是人类审美观照的永恒主题之一。安妮宝贝的短篇小说《告别薇安》一开始就以独特的虚无残缺的审美观和阴郁的苍凉感出现在文坛。通过阅读文本品味小说中自觉不自觉流露出的死亡意识,感受作者的末世情怀,思考爱情、死亡和生命的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3.
英国当代作家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的《杯酒留痕》通过一段将逝者骨灰撒入大海的旅程中所发生的故事,展现出对于人类生存状态与死亡的思考。本文以法国当代哲学家德勒兹的生命哲学理论为切入点,分别从死亡的超脱、死亡的主题、死亡的尊严等方面论述分析《杯酒留痕》中人物在各个不同的层面所体现的死亡感悟。挖掘出作品内涵:生命不应有权力的场域隔阂,无论是活着还是死去,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平等的尊严。  相似文献   

4.
布洛克认为,艺术再现现实不是“复制”,而是从一种特定的人类观点出发对现实的翻译与再造。每一种再现都有自己同现实发生联系的特殊方式,这种特殊方式决定了再现的写实程度。摹仿说与再现说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前重现实标准,后重艺术标准。  相似文献   

5.
阎连科的小说<乡村死亡报告>通过乡民对生命的抗争展示生活的无奈,将抗争苦难的生命意义提高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并告诫这种生命抗争的无意义.小说以犀利、残酷的生命寓言形式书写了死亡之下生存的悲悯和绝望,把悲苦的生命意义、伦理下的苦难、金钱下的引诱、婚姻冲击下的无奈进行深入的挖掘,在同时代作品中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同时,将死亡背后的深层意蕴提升到对人类命运哲学思考的高度,对乡土作家描写生命的死亡形式具有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简单生活的生态智慧是美国著名生态作家梭罗的核心思想之一,他以回归自然的方式来追寻一种天人和谐,洞察自然本质和人类生存的潜在威胁,预示工业文明将会给自然和人类自身带来的灾难。在生态危机愈演愈烈的当代,在人们不断探寻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今天,重温梭罗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的视角——简单生活。并非要求所有人都隐居山林木屋,亦非倡导当代人返回原始生活;而是呼吁人们尽可能地简化自己的物质生活,腾出时间和思维的空间与自然交流和保护自然,提升精神追求和美学感悟。这是简单生活观的当代意蕴所在。  相似文献   

7.
哲学作为一种以观念形式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思想理论体系,其揭示的世界图景是人类立足于实践基础上的对人类活动及其成果的反思。反思的维度在哲学体系中就表现为哲学体系的出发点概念即逻辑起点;逻辑起点的科学、合理确立必须遵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以物质范畴作为哲学的逻辑起点,不能全面地体现哲学反思的维度,以静态的方式去反映世界并割裂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是其固有的局限性;以实践作为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能科学地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思的维度,并使其体系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8.
历史的本性与解读--谈黑格尔的历史理性与逻辑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格尔通过对历史理性与逻辑理性的解读,揭示出世界历史的本性就在于逻辑与历史矛盾的对立统一,它不只是我们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可靠、有效的依据和线索,同时也是历史借以表达自己、实观自己的途径和内在动力;由此对历史的合理性解释,便演绎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观念与热情之间矛盾对立的纵横经纬,而人类对自身自由的追求也正是在逻辑与历史的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中得以展示和实现的。值得注意的是,黑格尔不是将(历史)哲学家对历史的解读仅仅看作是一种自觉理性形式的历史,而是更进一步强调,世界历史(理性)本身,也正是通过这种自觉理性的形式不断地显明自己、实现自身的自由,从而达到了自觉理性与存在(于世界历史中)理性之和解。这就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本性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理性视界。  相似文献   

9.
“伤春悲秋”是文学界由来已久的一种文化现象与审美体验,也是中国历代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与之相关的诗歌创作在文学创作中具有重要地位。而有关描写夏季的诗歌并没有以主题的形式出现,且绝大多数诗歌是以一种激情与炎热并存的精神状态出现。蹇先艾作为一位以“乡土文学”创作闻名的小说家,在其诗歌创作领域开创了“悲夏”这一独特现象。“悲夏”作为蹇先艾诗歌中最具个人意识特征的体现,其所蕴含的生命思考和个人感受能较典型地反映他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逻辑起点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作为一种以观念形式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思想理论体系,其揭示的世界图景是人类立足于实践基础上的对人类活动及其成果的反思.反思的维度在哲学体系中就表现为哲学体系的出发点概念即逻辑起点;逻辑起点的科学、合理确立必须遵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以物质范畴作为哲学的逻辑起点,不能全面地体现哲学反思的维度,以静态的方式去反映世界并割裂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是其固有的局限性;以实践作为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能科学地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思的维度,并使其体系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1.
长于立体形象建构的诗人穆旦,往往善于把自己丰富深沉的思考转换为一种具有质感的形象。在《冬》这首诗中,诗人便使“冬”这个单纯意象作为自己的抒情触媒,来自由而谨慎地表现自己对于社会深沉的忧虑,对于生命存在虚妄与残忍的焦灼以及对于生命悲剧的超越意识。  相似文献   

12.
老庄思想不是作为一种学说引起周作人的接受或批评,而是作为一种信念渗入到周作人的生命意识的深处,进而影响他的观念、生活和创作。他不是很多宣传老庄思想,但他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乃至文学风格较之其他现代作家更隐秘却更深刻地体现了老庄思想特色。  相似文献   

13.
关于生命权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是蛋白质存在的一种形势,法律意义上的生命仅指自然人,而不指其他生命形式,它始于出生,终于死亡,人类保护有生命的野生动物,但野生动物并不享有生命权,生命权的内容包括生命安全维护权和有限制的生命利益支配权,文章还通过生命权的法律保护,生命权与健康权,生命权与人格尊严,生命权与其他利益的关系来论述了生命权的价值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作为具有主动性生命形式的人,学生与无生命的物和有生命的植物、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正是这种主动性,使人能够不断地“创新”,不断地超越自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渗透审美情感教育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作为教师也要注重充分挖掘教学实践中的美育素材,不断激发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相似文献   

15.
对词义偏离及修辞效果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一种规约,是言语得以进行的基础。言语活动以语言规约为轴心不断地拓展自己活动的空间,这种拓展集中地表现在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领域里,言语以这种对语言的试探性偏离赋予语言以生命,使之成为人类最得心应手的工具。本将重点讨论言语过程中词义领域出现的偏离和由此产生的积极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6.
纯动作是大自然赋与人类的一种本能行为,对使不可见的意象变做可见的意象,那就全靠通过人体动作才使这类意象能在第一阶段显示自己;那也全靠通过人体动作,才使设计好的舞蹈姿态得到它那有节奏地搏动着的活生生的生命力量,遵循大自然的规律,追求大自然之美,是人类舞蹈不断发展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7.
海明威传奇而富有冒险精神的一生,直接影响了他的写作,尤其影响了他对待死亡的态度.在海明威的许多作品里,有着对死亡的不断的理性思考.从最初的恐惧到后来的超然,海明威最终把死亡看作是一种美丽,一种平静.在他的杰作<老人与海>里,他把自己对死亡的意识赋予了一条大马林鱼.大马林鱼与老渔夫Santiago进行了几日的殊死搏斗后,仍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在和老渔夫的搏斗以及被鲨鱼的蚕食之后,大马林鱼只剩下了一副骨架,但海明威对它悲壮的死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因为他认为体现了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后的死,才是最美丽的死.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是一位密切瞩目民族生活方式和民族生命精神的文学大师。其散文力求以"文化还乡"的精神诉求,通过都市与湘西、现代与过去的鲜明对照,去摧毁"庸俗腐败、小气自私的市侩人生观",重建"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重铸一种建立于人性之美和生命神性基础之上的民族价值观念。这种"人生形式"和民族价值观念体现着朴实纯真的生活形式、剽悍雄强的生命伟力、重义轻利的道德品格和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其不是个体主义者抽象的自我精神追求,而是根植于宽广深厚的民族忧患意识当中,表现出对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强烈关注与深切隐忧,彰显着作者对民族生命形式的深刻探索和民族价值观念的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19.
电影,是人类用生命创造的一门艺术,是透视人性的一面镜子。中西方由于在文化传统上有着巨大的差异,决定了在人性上至出现鲜明的不同色彩。本文试图通过中西爱情婚姻伦理片中的文化底蕴、心理结构的比较,来透视中西人性,作为一种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一种特殊形式,军事实践是军事主体为了一定的政治、经济与军事目的,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手段作用于客体的物质性活动,是军事生活的本体所在及其历史生成的物质基础。将军事实践置于人类现实生活并对其逻辑把握,即将军事实践视为军事主体的存在方式、军事关系的调控活动、军事认识的物质基础、军事价值的生成机制以及政治发展的内生动力,以期较为全面地理解军事实践的内涵与作用,并对推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