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逻辑起点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作为一种以观念形式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思想理论体系,其揭示的世界图景是人类立足于实践基础上的对人类活动及其成果的反思.反思的维度在哲学体系中就表现为哲学体系的出发点概念即逻辑起点;逻辑起点的科学、合理确立必须遵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以物质范畴作为哲学的逻辑起点,不能全面地体现哲学反思的维度,以静态的方式去反映世界并割裂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是其固有的局限性;以实践作为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能科学地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思的维度,并使其体系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2.
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问题时,对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作二律背反式的理解,是由于以传统哲学的一维逻辑结构为标准,即以一个最高概念推演整个哲学体系的思维模式为标准来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结果。扬弃这种逻辑结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变革之一,所以,囿于此,是无法使问题得到合理解决的。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是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它变革的最高成就是以这种统一实现了对主体论哲学和本体论哲学两种发展趋势的唯物主义综合;这种综合使它走出了传统的一维逻辑结构,并且是它继续前进的总起点。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哲学而存在,它体现了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认识行为。文化是人类世界组成部分中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文化哲学在研究的过程中将对于人的行为方面的抽象思考和研究作为一个重点内容,这表现了人对自身行为的一种反思。本文首先分析和探讨了文化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在文化哲学范式的视角中对东方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区别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实践论思维方式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中贯穿着严密的逻辑脉络。它科学地阐释了作为哲学思维方式的实践,同时又把实践作为哲学的基本立场和视野确立起来。它立足于人类活动和社套发展的现实实践。从实践速一人的思维的最本质、最切近的基础出发,以实践的观点、从实践的高度来关注、理解和把握人、人的世界以及揭示人与所属世界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人的“革命的实践”,“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从而“使现存的世界革命化”,塑造和展开人的本质并最终完成“历史任务”的终极指向。  相似文献   

5.
目前,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仍是局限的,甚至是割裂的,世界被分成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等不同的层面和领域.实际上,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宇宙空间和人类社会,并随着时间流逝而变化.如果我们认为大爆炸是宇宙的起点,那么在此之前,物质从何而来?大爆炸的原因是什么?将宇宙之内的思想理论统一起来的逻辑是什么?本文以不对称原理提供了宇宙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哲学解释.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它包含三个维度:在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维度上,它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民族与世界相统一的维度上,它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维度上,它内在地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是当今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以实践思维方式来看,哲学与科学都是人类实践的方式和成果,是人类理性对世界的创造。哲学和科学创造都要以其他的实践方式为基础。哲学和科学在内容、形式和功能等方面有许多异同,异同的原因在于它们的实践基础。哲学和科学的关系还表现在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哲学研究的是生活世界中现实的个体,并且是人在不断自我全面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世界,它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存在基点和最高目标。把马克思哲学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让马克思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都得到了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哲学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对逻辑悖论的特殊关注。探讨逻辑悖论的文化向度,体现了当代哲学发展对逻辑悖论关注的特殊所在。从思想内容、科学方法和人文精神阐释逻辑悖论的文化根据、文化力量和文化意义,明示从语用学维度研究逻辑悖论的重要性,能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在这一过程中,逻辑悖论为人们确立了新的思维方式,把人们带入了更加广阔的精神世界,从而不断赋予人的世界以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意识形态”作为人类社会独有的精神现象,在其进入学术研究视阈之前就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变迁和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认知和确定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内涵是科学建构和规范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主题的研究领域的逻辑起点。基于此,我们需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内涵的逻辑变迁过程,对其进行全面考察和诠解,以求科学地把握意识形态内涵的本质性规定。  相似文献   

11.
桂劲松 《科技信息》2008,(9):183-183
设计作为创新性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驱动力,是主体改造世界和自身的设想、计划及其表达。普遍性、主体性、创新性及合规律性是设计的哲学品格特征。哲学给设计提供了一种价值的维度及反思批判空间,是设计的灵魂。  相似文献   

12.
为了帮助和指与人们在伟大的实践活动中掌握和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效地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为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必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哲学体系;邓小平哲学思想既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基础,也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哲学体系根本的指导思想;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哲学体系的基本框架,必须紧紧围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来进行,包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等基本内容中的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13.
《人性》一文认为人性是超阶级、超社会的天生的本性,而且其内容是“神性、兽性、魔性的统一”,充满神秘主义唯心主义臆想,与该文宣称要“科学地认知人性”背道而驰。这样的人性论,不但奇特,而且可怕。文中充斥逻辑矛盾,说明作者思维混乱。研究人性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或哲学的方法,但不应该用神学的方法;在哲学地认知人性方面,马克思主义开创了正确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逐渐深化的学说。实践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特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建构的根基,它的生成具有一定的逻辑性。这种生成逻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它反思与批判了不公平的国家法律制度给劳苦大众造成的灾难,即以现实生活作为变革的对象,从宗教、政治、哲学三个方面开展批判;二,它将批判的落脚点放在“现实的人”身上,从“现实的人”的实践性、社会性、历史性三个方面具体展开;三,它确立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价值目标,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自身的关系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5.
生存哲学是对生存的哲学反思。理解生存哲学,不仅在学理上具有价值,在现实的实践过程中也有重大的意义。从生存哲学所体现的人类的价值意义,可以从更深层次上来把握理解时代主题,理解“生存哲学”在中国的特殊语境,揭示当代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1]。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这一伟大时代的时代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这一时代精神的精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现代中国时代精神的精华。为了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弘扬时代精神,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成为指导实践、变革现实的有力武器。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其基本功能在于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谓正确认识世界,就是按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所谓正确改造世界,就是按事物发展的…  相似文献   

17.
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先天"和"经验"是一对重要的范畴,是理解康德先验哲学的关键,但过于思辩,难以理解。科学在发展,哲学也在发展,今天可以更好地理解"先天"和"经验"这对范畴。通过结合目前科学及哲学的成果,从逻辑必然性出发,可以进一步阐述并澄清"先天"概念。  相似文献   

18.
1845年马克思写成《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开始形成他的新唯物主义的新世界观。马克思新世界观之新,首先是哲学新视域,马克思在《提纲》中实现了他的哲学视域从解释视域向实践视域的根本转变;其次是哲学新体系。即初步形成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的新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再次是哲学新特点,即新唯物主义体现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现有对康德政治哲学的研究尤为缺少对其整体定位的关注,以至于对作为其政治哲学最终目的的永久和平理念的解读形成了偏差。康德哲学之逻辑框架由要素论与方法论构成,表现为法庭与讼争的隐喻。要素论是对人之诸能力的先天性根源、范围和限度的考察,确立法庭的构成材料;方法论涉及如何运用人之诸能力的理性规划,包括构建法庭的方法与主体参与讼争的方法,并在公共性上具有政治的内涵。康德政治哲学之内在逻辑更偏重于方法论而非要素论,反映在要素论上,仅表现为一种静态的、纯然法权的普遍合法性状态,没有给出更多的内容;反映在方法论上,则指向一种具有普遍合法性的争论与共识循环往复的讼争状态,尽管存在难以克服的理论困境,却在历史的维度显露出其特有的实践品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科研范式的内涵、学科会聚的发展和逻辑演进、第四范式的形成,梳理了国外创新汇聚战略和国内的科技创新实践。第四范式主要从工具、方法维度突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科研中的应用;要素汇聚从创新维度强调建设科技强国和创新高地的国家战略,属于数字时代与科技自立自强背景下科研范式变革和组织模式的创新。据此提出五点建议:以解决国家战略需求和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为导向,推动学科交叉会聚;以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为目标,加强全球创新要素汇聚;建设全球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培育战略科技人才,促进人才汇聚;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基础设施和大科学工程,带动创新要素汇聚;形成数字时代的数据思维模式,以组织模式创新统筹推进数字时代科研范式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