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是史上可谓史独树一帜,他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观点,而且还结合当时所处的社会现实和科学成果对意识形态作了更为深入的探讨,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相似文献   

2.
美国著名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詹姆逊,秉承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立场和辩证传统,对西方后现代社会状况予以考察,并结合当下形势构建起意识形态分析理论。从詹姆逊对意识形态分析模式的阐释入手,对其理论主旨加以深入挖掘和探讨,用以彰显其理论的历史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最新阶段,科学发展观倡导“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就是要挖掘这个学科的人文精神内涵,就是要使这个学科的意识形态功能与人文精神能够有机的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精神,是“以人为本”与个性自由的有机融合,对人“终极关怀”的哲学思考是其内在逻辑主线,因此,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的指导地位,贯彻“文化自觉”理念,推动新型意识形态的建构.  相似文献   

4.
哲学作为一种以观念形式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思想理论体系,其揭示的世界图景是人类立足于实践基础上的对人类活动及其成果的反思。反思的维度在哲学体系中就表现为哲学体系的出发点概念即逻辑起点;逻辑起点的科学、合理确立必须遵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以物质范畴作为哲学的逻辑起点,不能全面地体现哲学反思的维度,以静态的方式去反映世界并割裂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是其固有的局限性;以实践作为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能科学地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思的维度,并使其体系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5.
伊格尔顿从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这一基本观念出发,在文学的文化研究视野中建构了文学的意识形态政治批评的批评观念和理论模式。他的意识形态批评理论发展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他的批评实践不失为探索“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有效例证。但是他在心理分析-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对“意识形态”概念的批判性阐释存在着本质主义的理论缺陷,从而影响了他的文学批评理论的现实效力的发挥。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制度变迁起源于分工。在分工与一定的社会利益关系下,推动制度变迁的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人们的利益关系的矛盾,推动制度变迁的主体则是一定利益关系下的人民群众。制度变迁的方式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意识形态是制度变迁的共有信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制度变迁,是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理论的中国化,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制度变迁方式上采取了渐进式改革模式,对人们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并形成新的激励机制,而改革和利益关系调整得以发生,是因为市场化理论创新成果成为制度变迁主体的共有信念。  相似文献   

7.
本文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前沿,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及其和谐思维,进行了学理的研究.从辩证法理论的历史考察和总结出发,不断挖掘其内涵的历史关联和时代嬗变,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论内涵的深入探讨和逻辑分析,论证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和谐意蕴,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谐思维的理论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把理论研究与现实相结合,指出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谐思维指导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王佳璐 《科技信息》2012,(34):241-24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意识形态领域的科学的发展均有指导意义。本文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来对护理教学中培养护理学生(简称护生)哲学素养、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从而为护理教育领域找寻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以制度的视角,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对当前中国制度变迁所引发的意识形态演化过程着重进行经济学分析。基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阐述意识形态制度性作用的边界,提出意识形态创新的基本点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对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是以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为中心内容,以实践的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为逻辑起点的科学体系:它揭示了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自然与历史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博大精深,应当成为人们从根本上、战略上解决生态问题的重要思想依据,对于启发当代人类解决生态危机的思路,建立全新的生态伦理学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是对人类社会作系统分析的创始人。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社会大系统运行机制的科学理论,其中的上层建筑(实体部分、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生产力、生产关系)二元社会结构划分方法,又是构成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哲学理论和五大基本定律的基石、核心。本文拟运用马克思的系统科学思想,对于二元社会形态划分原理与五大规律作深入一步的分析,提出关于社会大系统的多级(三级)层次分类方法和十四组(规律)假说体系。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和逻辑,指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结合好,要从少数精英到人民大众、从抽象理论到客观实践。其路径是必须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及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与时俱进发展、深入科学宣传、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内化为群众的坚定信仰,外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高校的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受到了挑战,其地位出现了弱化,这些挑战的产生既有深刻的社会原因、信息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特有的身心素质的原因。主流意识形态的弱化对大学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培育与扶持,寻求在高校中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路径。  相似文献   

14.
美国著名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詹姆逊,秉承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立场和辩证传统,对西方后现代社会状况予以考察,并结合当下形势构建起意识形态分析理论。从詹姆逊对意识形态分析模式的阐释入手,对其理论主旨加以深入挖掘和探讨,用以彰显其理论的历史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研究经历了前后相继的三个阶段,即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十六大期间的物质利益问题凸显、十六大至十七大期间对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系统研究,以及十七大以来对各种利益问题的具体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焦点上:利益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利益范畴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利益范畴与当代中国社会。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有若干不足,即缺乏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与西方利益理论的比较研究,缺乏利益与意识形态关系的系统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利益伦理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理论关于“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一个史无先例的科学的创造,它展现了一种崭新的政治哲学为。第一,它从政治的角度发展了对立统一规律,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第二,它从客观实际出发认识新情况,研究新情况,寻找新办法,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原则;第三,它以全人类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突破传统的片面的“阶级”原则局限,遵循超意识形态的人类利益原则,从而恢复了马克思主义人类利益原则的本来意义。  相似文献   

17.
沃勒斯坦在20世纪70年代初创立世界体系理论时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多的反思,形成了一体化学科视界中的马克思主义。一体化学科视界是一个具体的总体性视界,一方面强调整体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要求从意识形态、政治纲领和社会科学角度考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沃勒斯坦的马克思主义观带有局限性,是应当注意的。  相似文献   

18.
马尔库塞在人本主义哲学基础上,批判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制度一体化的现实,强调人的历史主体性和意识形态的否定性;批判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否定了生产方式变革的理论。这是他“人道社会主义”学说的理论前提。马尔库塞构造了其新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分析了无产阶级结构的变化,区分了无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历史变迁;突出了社会革命的目标和革命主体,描绘了一幅新社会主义社会的蓝图。但是,马尔库塞用弗洛伊德主义来“修正”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走向马克思主义的反面。  相似文献   

19.
文学理论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进行精神文明建设题中之义;文学理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与精神文明建设有着许多共同的属性;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作为人类历史上最科学的文艺理论,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逻辑起点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作为一种以观念形式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思想理论体系,其揭示的世界图景是人类立足于实践基础上的对人类活动及其成果的反思.反思的维度在哲学体系中就表现为哲学体系的出发点概念即逻辑起点;逻辑起点的科学、合理确立必须遵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以物质范畴作为哲学的逻辑起点,不能全面地体现哲学反思的维度,以静态的方式去反映世界并割裂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是其固有的局限性;以实践作为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能科学地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思的维度,并使其体系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