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实际施工中施工技术管理与合同管理脱节,造成无谓的成本增加是目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存在的普遍现象。通过对目前国内水利水电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模式分析,提出如何在水利水电项目施工过程中将施工技术与合同管理有机结合,以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现代人面对“生死”之关,皆难以达到“认”的态度;而如果一旦达到这种“认”,也就意味着人们对个我生命即将结束这个事实承认后的接受,于是,他或她可以进入到万般挣扎之后的某种心理上的平安状态。但是,处于“认”之阶段的人.他们对死亡的接受往往是无可奈何的、非心甘情愿的、被动与被迫的,只有由对个体生命生死之必然性的“认”,上升为对人类整体生命之生生死死之必然性的体认,并最终意识到宇宙万物皆有生死成毁之必然性,人们才能获得对死亡自觉自愿的接受,并在面对自我之死时做到完全的坦然和释然,这即是由“认”到“命”的过程,中国古代儒家学者称之为“乐天知命”。终极关怀与普遍性宗教信仰缺失的中国人,面对生死之关,大多数人也只能或只有依赖“命定”的思想观念,在这方面,中国传统的儒家生死智慧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死亡态度之研究-死亡的政治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是一种基于权力分配基础之上的社会制度和权力的运作系统,中国数千数的历史展现给人们最强烈的印象往往是皇朝的更迭,权力的争压,帝王将相的沉浮,国家的分合,权术的运用等等政治的现象。中国文化是一个政治性极强的文化,政治在人们生活中占据中心的位置,故而必不可免地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死亡态度,从而形成死亡政治化的特征,其最主要的表现之一在于,中国从古至今绵延不绝的有关死亡价值论的说教。中国传统的政治化的死亡态度在现代中国仍有相当的影响,它在社会上泛化的结果是:缺乏生命神圣的观念,政治化的死亡态度弥漫社会各领域,使有关死亡的诸复杂问题被简化和弱化。  相似文献   
4.
死亡态度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华民族拥有全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传统 ,其处理生死问题的方式更是有其独特性。中国人死亡态度伦理化表现之一是 :历代贤哲无不鼓励人们应该且必须为道德的价值而勇于赴死 ;表现之二是 :个人生命的非个我化 ,即个人生死的家庭家族化。中国人死亡态度伦理化的结果有三 :寻找到并践履着一条死亡非个我化之路 ;对临终的人进行安抚有着独特的方式 ;使人难以接受现代社会处理死亡事件的工业化、技术化操作。  相似文献   
5.
我国八十年代悄然兴起的文化讨论近年来达到一个引人注目的高潮。随着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政策的实施,外来文化再一次与中国文化发生猛烈碰撞,于是,立足于今天中华民族本世纪末的腾飞——建设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基点上,如何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如何看待西方文化,一句话,如何重估中国传统文化和选择西方文化,以建构一个既富有中国特色又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全新的民族文化就成为摆在理论界面前的严峻问题。追溯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类似的文化选择、反省的问题出现过多次,大的也有二次;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根据Herman(2001)等有关文献,介绍十八世纪中、后期(1758—1799)隐翅虫科的分类研究简史。  相似文献   
7.
本文记述中国四川冕宁冶勒自然保护区石灰窑颊脊隐翅虫属尤隐翅虫群一新亚种,冕宁膨片翅虫Quedius(Microsaurus)ephialtes mianningius,本种与来自四川大雪山的指名亚种Quedius(Microsaurus)ephialtes ephialtes很相似,但腹部第10背板端部有2根端刚毛,3根亚端刚毛和3根别的刚毛,第9腹板端部很膨大,雄性外生殖器中叶稍比侧叶长,与之有别.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现代人生中的“无奈”现象,并从中引申出解决的方法。认为:现代人生中的“无奈”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现代人生中的“烦”;第二、现代人生中的“没劲”;第三、现代人生中的“冷漠”。人生中的“无奈”虽然在任何时代的人的生活里都会发生,但却可以说唯现代人之人生过程中最为突出。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一番探讨和分析,并寻找出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义”,与“利”的关系如何,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义者宜也”,一般指人们的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利”指利益、功利。早在先秦,我国哲人们从深究宇宙之理转向探讨人生奥秘时,义与利就作为一对重要的哲学范畴受到人们广泛的重视。而孟子对义利关系的看法,则一直被视为尚义反利、主张义利的绝对对立。冯友兰先生写道。“儒家认为‘义’与‘利’是对立的,孟子特别强调这种对立。”任继愈先生认为:“他(指孟子)把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辞海·哲学分册》载有:“至孟子讲仁义,则根本反对谈利,宣扬义和利的对立。”笔者以为,如果说孟子尚义还比较合于事实的话,  相似文献   
10.
如何从中国古代传统道德中吸取营养,以为现实生活服务,这个问题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本文试从分析中国古代道德的基本特点入手,探讨怎样批判和继承中国古代传统道德,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