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有学者曾说:"战争可以停止,犯罪却不止。"我国的犯罪学研究正式起步较晚,但是欧美社会学派犯罪学的早期理论形式,即多元论罪因理论从一开始便在我国罪因研究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犯罪原因的研究,从犯罪学的出现涉及的学科领域就相当的广,如: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人类学等。对于犯罪原因的研究对于正确认识犯罪、解释犯罪和减少犯罪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标签理论为验证犯罪学的主要假设提供了光明的前景。它将个人看做是被动的,个人是被他人的反应,或则被社会定义强行推入犯罪的角色中去的。该理论多用于研究青少年犯罪。基于标签理论发源于欧美国家,本文旨在结合欧美国家的一些情况与实例,探讨该理论对政策的影响与其在犯罪学中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对当代中国青少年犯罪趋势做出分析将有助于我国的立法、司法、刑事政策、犯罪预防以及犯罪学理论的构建。本文在探讨分析当代中国青少年犯罪趋势的视角和方法基础上,分析了当代中国青少年犯罪率趋势、当代中国青少年犯罪的主体趋势、当代中国青少年犯罪类型趋势。  相似文献   

4.
在研究青少年犯罪原因的各种犯罪学理论中,社会控制理论对于解释青少年犯罪现象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赫希社会控制理论引起了犯罪学家们的热烈讨论,并且引发了许多实证主义研究。赫希将社会控制理论分为四个要素:即依附、承诺、参与和信念,本文通过对赫希社会控制理论内容的介绍以及简要的分析和评价,得出学校在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的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5.
回顾了城市土地利用动态模拟的基本原理、过程、方法和主要模型。研究表明:城市土地动态模拟模型主要有基于经验统计方法的CLUE-S(the conversation of land use and its effects at small region extent)模型、基于多智能主体分析方法的ABM(agent based model)模型、基于栅格邻域关系分析方法的(cellular automata,CA)模型和基于土地系统结构变化及空间格局演替综合分析的DLS(dynamic land system simulation)模型;基于不同的理论和方法的模型,具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适用于不同的情景模拟;已有文献关于城市动态模拟的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城市演进机理和模拟工具研究、模型的改进与完善研究以及模拟结果与过程的可视化表达研究等方面。总结了城市土地动态模拟的基本原理和通用模型框架,归纳了现有模型的优缺点和未来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6.
《白领犯罪》是美国“犯罪学泰斗”埃德温·萨瑟兰的一部重要犯罪学著作,堪称犯罪学尤其是白领犯罪(经济犯罪)研究的经典。该书是在对美国70家大型公司以及15家公共事业法人违法犯罪情况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写成的,通过指出传统犯罪观的弊端,从而得出“白领犯罪”也是犯罪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城市增长过程研究一直是地理学界长期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城市增长模拟研究在理论和技术层面都有较快的发展。为进一步梳理城市增长模拟研究的发展历程,探寻相关研究的发展方向,在简单回顾城市空间结构和静态城市模型的基础上,重点对动态城市模型中以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CA)和基于智能体建模(Agent-Based modeling,ABM)为代表的离散动力学模型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从城市增长模型的理论、概念、属性、结构以及模拟平台5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城市增长模拟的动态模型能体现城市发展和演化的复杂性特点,而智能体建模方法因其具有对城市发展诸多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综合考虑而具有更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所谓犯罪成因 ,一般是指犯罪原因及犯罪原因和其他因素、条件在犯罪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引起的结果。有关犯罪成因方面的研究 ,专家和学者们多有论述 ,但个体犯罪的成因与群体犯罪的成因有何联系和区别 ,所见论述较少。故本文从犯罪群体的形成、犯罪的心理、动机和行为特征试析个体犯罪和群体犯罪在犯罪成因上的联系和区别。  一、个体犯罪与群体犯罪的含义  作为犯罪学上的概念 ,犯罪是指违反统治阶级利益 ,为统治阶级法律所规定应被惩罚的 ,从剥削意识或不良意识出发对社会和个人的侵害行为。其中 ,个体犯罪是指单个人所进行的犯罪…  相似文献   

9.
菲利在著作《犯罪社会学》中提出了犯罪原因三元论的理论,使得学界对于犯罪原因的探讨进入了社会学领域,这对于犯罪学的发展来说是一次飞跃。我们需要通过在社会学视野中对犯罪原因的探讨进而对应地来分析我国的犯罪现状,最终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犯罪在互联网时代已日趋多样化。因此,对于网络时代计算机犯罪的研究已刻不容缓。为了预防网络时代计算机犯罪的发生,本文以犯罪学为视角,对网络时代计算机犯罪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了详细阐述,以期为网络时代计算机犯罪的防范对策问题提供相应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城市犯罪的空间防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犯罪是深深植根于城市空间地域环境并与各种城市问题相伴而孳生的社会毒瘤.城市犯罪的载体——城市犯罪空间,对真正认知犯罪并开展空间防控有着特殊的意义.文章在阐明城市犯罪的空间性的基础上,论述了对城市犯罪空间防控的基本认识,提出了城市犯罪空间防控的主要途径,并论证了综合治理城市犯罪空间盲区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2.
犯罪制图的理论与实践进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犯罪制图是以犯罪空间论、犯罪地理学为理论依据,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处理与分析犯罪数据.并以可视化形式显示的一项警用技术.在公安工作中,犯罪制图已成为一种有效的情报分析工具.文章对中外犯罪制图理论与技术的发展进行了综述,并为犯罪制图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诸多法学家要求将见危不救行为犯罪化的现象,提出应从不同的维度——犯罪学的角度研究见危不救行为。在总结了关于见危不救行为应否犯罪化的观点之后,引入社会心理学的旁观者效应这一理论,解释一部分的见危不救行为之发生机制。最后,认为不应设置见危不救罪,并提出了一些预防见危不救行为频繁发生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首先分析了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GIS)用于城市犯罪研究的优点,并回顾了国内外基于GIS的城市犯罪研究现状.然后,以2006年上海市公安局提供的犯罪数据为基础,对抢劫、敲诈勒索、盗窃和诈骗4类案件进行了数据挖掘分析,并运用ArcGIS进行犯罪特征的空间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市外环以内,特别是城市核心区是犯罪最高发区域,同时人民广场也是上海市犯罪的"热点"地区.本研究结果有助于相关部门制订更加有效的预防和打击犯罪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环境犯罪又称为危害环境犯罪、公害犯罪。“环境犯罪”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说法,但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环境犯罪“概念的内涵、外廷都不尽相同。它的范围取决于环境刑事立法的具体规定、理论实务以及广狭之分等。在我国刑法规定环境犯罪作为一类犯罪的统称,是一个综合性的犯罪类别,包括污染环境方面的犯罪,也包括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目前,环境犯罪这种新型的犯罪类别,在各国的司法实践中,认识不断提高,理论逐步深化,环境犯罪法律日趋健全,环境犯罪被害人引起了犯罪学家的关注,也极大地丰富了犯罪被害人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将智能信息技术应用于反犯罪和反恐怖是目前各国安全部门的研究热点.其中,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是一种分析犯罪网络特性很有希望的方法.然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不能处理犯罪网络动态变化的特性.因此,提出一种多Agent模拟与社会网络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便应对犯罪网络动态变化的情形.利用真实犯罪网络数据,对提出的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找出对打击犯罪组织有指导意义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Agent-based modeling(ABM)是自底向上的研究复杂系统的模型化方法.本文介绍了agent建模与复杂系统的关系,总结和阐述了agent和ABM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性质,并且分析了ABM在社会和经济领域中的应用和近年来国际上的研究成果,旨在进一步推进ABM在各研究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为使安防系统具有犯罪预警的功能,以达到真正意义的智能化,提出网络言论犯罪度概念.该概念指某个体通过社交网络言论表现出的犯罪可能性.通过对犯罪心理与言论特征之间关系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朴素贝叶斯与SVM(Support Vector Machine)的网络言论犯罪度理论.该理论运用朴素贝叶斯和SVM等机器学习方法,结合犯罪心理学,建立了网络言论犯罪度理论框架与数学模型.实验表明,基于该理论的预警系统具有较好的犯罪预警能力.  相似文献   

19.
马燕 《当代地方科技》2011,(13):29-29,31
犯罪一般都是加害人与被害人之间冲突互动的结果,没有冲突与互动就没有加害或被害,就没有犯罪。过去的犯罪学理论往往只强调犯罪人的身体、心理及社会因素对于犯罪的促成作用,而忽视了被害人的过错。本文从被害人的角度出发,以互动理论为依据,研究被害人对于犯罪的诱发、刺激作用,探讨我国关于被害人过错的立法现状及缺陷。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大力改善,“高龄化社会”的现象波及到许多国家,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的人口数量不断增长。人口的增多必然会带来许多新问题,其中就包括老年人的犯罪问题。由于老年人自身生理和心理上的特点,其犯罪在年龄结构、犯罪手段、涉案罪名等方面都有不同于其他犯罪人的突出特征。在老年人当中,农村居住老年人和城市居住老年人也有不同,生活的环境,自身的工作,家庭的经济条件等因素都决定了农村老人与城市老人的犯罪又有区别和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