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中国2001-2016年创新能力为研究对象,揭示中国创新能力的空间非均衡、地区差距及收敛性特征.采用Dagum基尼系数对中国创新能力的区域差异进行测度和分解,并通过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方法对中国创新能力的收敛趋势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中国创新能力在区域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非均衡特征,且总体差异呈现出不断扩...  相似文献   

2.
基于阿里研究院提供的华东地区464个县(区)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数据,采用空间分析法、位序-规模法则对华东地区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空间差异进行分析,并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法探究其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华东地区电子商务整体发展水平较高,地理分布差异显著,空间格局自东部沿海区域向西部内陆区域呈现明显的阶梯状分层特征.等级规模特征显示,华东地区电子商务等级结构体系位于中间位序城市较多,首位城市的垄断性不强.县(区)电子商务发展状态主要处于"低-低"和"高-高"两种状态,"两极化"空间分布较显著,发展成熟的县(区)分布在东部沿海区域.在县(区)尺度上表现出显著的空间聚集特征,热点聚集区位于长三角地区,冷点聚集区分布于安徽省、江西省部分县(区).  相似文献   

3.
基于区域经济韧性的内涵,构建了黄河流域地区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以黄河流域73个地级市的自然、经济、社会相关数据为基础,采用熵值法、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空间马尔科夫链等计量方法分析了2005-2020年黄河流域地区经济韧性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地区经济韧性持续提高,处于经济周期中的繁荣发展阶段,正在向一体化、模块化发展方向演进;2)黄河流域各地级市空间差异较大,空间异质性显著;3)黄河流域地区经济韧性存在明显空间依存关系,空间俱乐部收敛特征明显;4)区域背景对黄河流域地区经济韧性空间俱乐部趋同起到重要作用,城市经济韧性空间溢出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4.
以四川省21个市州为研究单元,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以及经济增长收敛模型等方法,对四川省2002年—2017年旅游经济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旅游经济总体差异呈现缩小趋势.四大区域中川南地区的旅游经济差距最小,川中地区的旅游经济差距较大,川南-川东地区以及川南-川中地区旅游经济区域间差距较小,而川东-川西地区区域间差距较大,旅游经济区域差距的主要来源为区域间差距;四川省旅游经济总体呈现σ收敛,川南地区、川中地区和川西地区σ收敛,川东地区则存在σ发散;四川省旅游经济总体上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显著的条件β收敛,但川西地区不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  相似文献   

5.
朱文革  杨磊 《河南科学》2023,(11):1660-1668
基于2011—2021年我国东部地区86个城市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综合运用核密度非参数估计法、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莫兰指数、空间β收敛模型等方法,分别从发展水平、发展差异、空间集聚、空间收敛等多方面,对东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量化研究.结果表明:(1)东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2)东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绝对差异有所增大,相对差异呈现缩小趋势.子区域间差异是形成东部地区相对差异的主要原因.在3个子区域中,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的内部差异最小,北部和东部之间的差异最大,北部和南部之间的差异缩小最快.(3)东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呈现“高-高、低-低”的集聚特征.(4)东部地区和其3个子区域的数字普惠金融均存在空间β收敛特征.  相似文献   

6.
城市空间的稀缺性和高流动性特征使得城市交通系统运输效率成为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本研究以中国285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采用超效率Undesirable-SBM模型对1990—2019年中国城市交通运输效率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城市交通运输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9年,中国城市交通运输综合效率均值为0.737,处于较高水平,呈现出“博台线”西南侧效率值高于东北侧的空间格局;(2)1990年以来,城市交通运输综合效率均值由0.603波动上升到0.737,194个城市交通运输综合效率得到提升,综合效率区域差异增大且空间集聚增强;(3)规模效率始终低于技术效率,多数城市处于规模效率递增阶段,规模效率成为制约综合效率提升的首要因素;(4)城市交通运输综合效率与城市开发建设强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性,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市规模存在显著负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改善不同区域城市交通运输效率和实现城市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7.
水环境质量差和水生态受损严重问题备受各界关注,分析各地区水污染排放强度是构建中国特色水安全保障体系、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前提.根据Hoekstra和Chapagain提出的污染物吸纳理论,测算了2001—2014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灰水足迹,借助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ESDA)方法探讨了各地区灰水足迹强度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强度,建立空间计量收敛模型,在空间效应视角下验证灰水足迹强度存在绝对和条件β收敛.结果显示:(1)2001—2014年中国灰水足迹强度存在较强的空间正自相关性和空间分布不均衡性;(2)灰水足迹强度存在绝对β收敛,基于空间效应设定,存在一定的空间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3)在空间滞后和误差模型下,人均用水量每下降1%,灰水足迹强度增长速度将分别下降0.002 5%和0.002 7%,水资源总量和对外开放程度均不显著负向影响灰水足迹强度的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一种半参数横截面空间滞后模型的工具变量估计方法,证明了模型估计的大样本性质,参数分量估计渐近正态分布且收敛速度为n,非参数分量估计在内点处渐近正态分布,其收敛速度是最优收敛速度.利用该模型进行环境规制和R&D投资溢出对中国区域技术进步影响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当前各地区R&D投资和技术创新存在很强的空间溢出效应,R&D投资及其空间溢出对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具有较明显的提升作用; 2)不同的环境规制对各区域技术创新所产生的影响程度有差异,较低的环境规制程度对技术创新有明显抑制作用,较高的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却有显著促进作用,特别在中部环境污染较严重地区作用尤为明显.而对于大部分存在温和环境规制的地区(福建、广东等),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较低,需进一步提高环境规制力度.  相似文献   

9.
基于经济学视角,运用加权指数模型测度河南省18地市2005-2013年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并探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呈现空间集聚特征,其中空间聚集的态势在减弱,地市间差异逐渐缩小;(2)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空间二元结构未发生根本变化,其中豫西地区与豫东地区局部空间正相关显著,豫西地区是"高-高"聚集区,豫东地区是"低-低"聚集区;(3)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省域尺度上呈现非典型的中心-外围分布特征,但在区域尺度高中低发展水平呈现动态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以广西西江经济带所辖的南宁市、柳州市等7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均方差决策法和协调发展度模型评价了各地级市的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并对其空间差异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以期为快速发展中的广西西江经济带各市差别化的城镇化发展战略与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广西西江经济带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平衡;(2)协调发展水平总体较低,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3)协调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协调发展度最高的柳州市与最低的崇左市的协调发展度相差达0.404;总体呈现中部高于东部,东部高于西部的空间差异特征。  相似文献   

11.
明晰河南省乡村地域专业村产业专业化发展规律,可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基础.通过对专业村主导产业分类,采用区位熵模型测度乡村产业专业化水平,分析其时空演化及发展阶段特征.结果显示:(1)2008和2017年河南省总体产业类型基本保持不变、数量变化特征显著,水果种植呈明显上升趋势,养殖业下降最为明显.(2)各地区产业发展演化特征存在明显的异质性.专业村产业类型呈中南部减少、豫东和豫西增加和豫北基本保持不变的特征;其优势产业类型数量特征变化差异较小,各地区产业结构逐渐完善;区域产业专业化水平差距逐渐减小,专业化水平提升速率呈“中间高四周低”的分布格局;豫东和豫南地区属于扩张阶段,豫西和豫北区域属于优化调整阶段,豫中地区处于成熟阶段.在未来,河南省乡村产业布局应结合地区资源条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和突出特色为原则,优化乡村地区产业布局,促进专业村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探寻大渡河各地区城镇化发展滞后的原因,并为发展新型城镇化提供指导,通过构建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GIS地学空间分析技术、演化树模型等方法,测度城镇化水平和细分城镇化驱动因子模式,总结不同发展模式下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演化格局.研究表明:大渡河流域各地区城镇化水平在空间上有较大差异,差距随时间推移不断扩大;演化过程分析显示,城镇化驱动因子不同成为上下游地区城镇化水平差距的重要原因.总结了各类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特征,拟为大渡河流域城镇化水平提升提供分类指导.  相似文献   

13.
选取2000—2015年数据,运用人类发展指数、泰尔指数等方法,计算全国及各省区的人类发展水平,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与空间驱动因素。研究表明:2000—2015年中国整体人类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教育和医疗卫生水平均不断上升,但三者在增速上呈现出明显的非同步性;中国人类发展水平及其增速呈现显著的地域分异特征,东部沿海地区人类发展水平整体高于中西部地区,但后者提升速度明显快于前者;中国人类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性不断缩小,区域内部差距逐步成为中国人类发展水平产生差异性的主导因素,对区域内差异贡献度排名依次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依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提出了创新教育体系、协调区域资源配置和发展绿色经济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广东省21个地市作为基本研究对象,以人均旅游收入作为衡量旅游业发展水平高低的指标,运用灰色预测方法、空间自相关分析及空间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广东省2000-2012年及2017年旅游业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广东省各地市的旅游业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依赖性),且这种依赖性程度在不断加强,说明广东省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的总体空间差异较小,并有进一步缩小的趋势;(2)广东省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空间格局相对稳定,空间差异变化不大,珠三角地区形成了较稳定的高值(HH)集聚区域,而粤东、粤西地区则形成了稳定的低值(LL)集聚区域;(3)广东省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局域空间自相关性较弱,在时空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HH型聚集中心、LH型聚集中心和LL型聚集中心;(4)影响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为经济发展水平和区位条件.  相似文献   

15.
长三角地区快速城镇化进程深刻影响着农村居民点用地转型。基于2009—2016年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市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异系数、相对变化率、人地增减变化弹性系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研究了长三角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量在总体上呈现持续增长态势,但增长速度逐渐减缓,建设用地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空间差异不断缩小,且空间差异时序变化呈现缓慢缩小与急速缩小阶段特征;(2)长三角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变化的空间差异显著,用地扩张与收缩的空间关联性与集聚性明显,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张的城市数量在增加,区域扩张的态势在不断增强;(3)长三角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与农村人口关系失调,农村居民点用地失衡的城市不断增多,空间关联性增强;(4)农业发展水平与人口因素是长三角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条件对长三角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张影响显著,人口因素对长三角农村居民点用地收缩影响力强。  相似文献   

16.
以湖南省14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σ收敛计算区域旅游经济的离差,引入集对分析方法对湖南省旅游经济与区域经济的集合关系进行判断,计算出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平衡效果的数值.研究发现:1)旅游经济对缩小湖南省区域经济差距的作用十分突出; 2)湖南省不同区域的旅游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平衡效果存在明显差异,两种计算方法得出的结果略有差异,但环洞庭湖经济区效果最差; 3)旅游经济对于湖南省区域经济差距的平衡作用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应加强经济落后地区的旅游发展.基于分析,分别对4个经济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提出针对性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7.
梁江艳  张毅 《创新科技》2021,21(6):41-50
2018年国务院批复了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需要进一步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建成充满活力、和谐有序和美丽宜居的生态经济带.基于2009—2019年淮河生态经济带25个地级市数据,以"五大发展理念"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揭示淮河生态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在时间维度上,淮河生态经济带25个地级市2009—2019年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上升的特征,但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在空间维度上,淮河生态经济带区域内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空间集聚水平呈波动上升态势,高高型地级市多处于江苏省,各地级市之间呈现分化格局,且各地级市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对差距有所缩小.此外,从所考察的"五大发展理念"各维度看,开放发展和创新发展两个子系统差异较大,在淮河生态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中起突出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安徽省为研究区域,从人口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城乡统筹发展及开放程度等6个维度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定量测算安徽省16个地级市2005年、2010年、2014年的城镇化质量的基础上,借助协调度模型对安徽省各地级市城镇化水平与质量的协调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2005—2014年安徽省城镇化质量呈小幅度上升趋势,增长幅度为16.79%,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对城镇化质量的拉动作用较大;各地级市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处于上升态势,由低度失调向多层次协调发展转变,但协调度的整体水平较低,截至2014年仍然有一半的城市处于弱度协调状态;各地级市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空间差异显著,具有聚集特征,呈现"两高两低"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结果表明今后应将提高人口质量、改善生态环境、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提高开放程度等作为促进安徽省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以胶东半岛A级旅游景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胶东半岛A级旅游景区时间和空间分布的集中性特征.研究发现:(1)胶东半岛整体区域及各地级市的A级旅游景区的时间演变呈现相似的特征,2000-2014年A级旅游景区持续波动增长,2015-2017年A级旅游景区增长趋于平缓,各地级市A级旅游景区的数量随时间的演变差距逐渐拉大;(2)从区域整体范围来看,胶东半岛A级旅游景区在空间上呈集聚状态,集聚状况大致呈"南北高,中间低"的分布态势;(3)从市域范围来看,青岛市和烟台市的A级旅游景区分布呈集聚态势,威海市旅游景区的分布呈均匀态势,3市均存在旅游景区密集区.最后,从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出发,对优化胶东半岛区域A级旅游景区的开发、整合以及旅游业地区联合发展提出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20.
使用地区服务业产值比重、区位商和服务业相对工业集中度3个指标分析云南服务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现云南服务业空间布局不均衡,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明显,省会中心城市单极化作用较突出.此外,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云南服务业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各地区的综合经济水平是影响该地区的服务业发展最主要因素;同时还发现各地区服务业规模与该地距昆明的距离也有着显著的高度负相关关系,即昆明作为云南省会中心城市对各地区的辐射作用明显.并给出了相应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