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是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本研究采用复合指标测度法,通过主成分分析确定指标权重;通过对城镇化指数进行适当修正后,对福建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2000-2014年的协调发展差异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4年期间,福建省整体上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且土地城镇化过度发展的趋势愈加明显.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00-2002年为严重失调阶段,2003-2007年属于轻度失调阶段,2008-2013年发展到濒临失调阶段,至2014年福建省整体协调发展度达到勉强协调,综合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2.
在全国推行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以四川省为研究区域,选取14个评价指标,建立四川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构建协调发展度模型,定量分析四川省2003—2013年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状态,并预测其演变趋势。结果表明:(1)四川省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可分为失调阶段—过滤阶段—协调发展3个阶段;(2)总体上,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指数为上升趋势,两者的发展水平从轻度失调发展到优质协调发展。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兼顾人与地,实现人口与土地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3.
重庆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结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选择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为切入点,构建了两者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通过计算,得出如下结论:直辖以来重庆市人口城镇化指数与土地城镇化指数均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且从2001年开始土地城镇化指数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并在2008年超过人口城镇化指数;与此同时,协调发展水平也从1997年的极度失调衰退阶段上升到2009年的优质协调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4.
甘灿业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3,(6):37-41
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对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经从政府间的协调合作、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产业定位发展等四个维度系统分析,广西西江经济带近域城市的发展没有形成有效合力,存在彼此间协调合作较弱、经济实力相差悬殊、城镇化水平差异大和产业定位趋同等问题。广西西江经济带近域城市未来发展应该建立在全面有效整合的基础上,强化政府间协调合作关系,实行错位发展,协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实现近域城市间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基于城市土地利用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借鉴相关土地利用与经济协调发展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城市土地利用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分类体系及判别标准。采用均方差决策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定量分析了10年间武汉市土地利用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程度,判断了土地利用与经济系统间的演进模式。 相似文献
6.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是目前区域经济研究的热点.在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法与多目标二级决策法相结合确定权重,运用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对鲁南经济带5地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鲁南经济带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鲁南经济带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8.
当前,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泛珠三角经济合作深入发展和自治区积极推进两区一带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背景下,西江经济带未来发展如何,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各主要城市产业定位是否合理。本文以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贵港市为例,在阐述贵港参与西江经济带产业分工的现实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贵港市在西江经济带中的优势产业,最后得出贵港在西江经济带中的产业定位,并根据分析提出西江经济带中贵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人口、经济、土地和社会城镇化的概念和内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协调发展度模型、秩相关系数、GIS可视化以及ESDA方法,研究了2000—2012年河南省人口-经济-土地-社会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研究发现:1)2000—2012年13a间河南省人口-经济-土地-社会城镇化协调发展度呈稳步上升趋势,从失调阶段逐渐发展到过渡阶段,最后到达协调发展阶段;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协调发展度变化呈现一定的时序特征.2)18个地级市协调发展水平偏低,地区间协调发展度差距大,且有扩大趋势,空间分异明显.3)河南省城镇化系统协调发展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关联性,但逐渐呈现空间弱化的态势,空间负相关增强.4)高值区主要位于豫西北部,低值区集中分布在豫东南塌陷区. 相似文献
10.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城市城镇化质量的两个重要子系统。采用2009—2018年呼和浩特市的相关数据,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利用极差法、熵值法计算城镇化指标权重,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呼和浩特市人口城镇化及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关系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人口城镇化指数与土地城镇化指数10年中快速增长,城镇化发展水平不断上升。从时序看,呼和浩特市人口城镇化滞后型与土地城镇化滞后型交错发展,综合发展指数总体呈增长趋势,城镇化发展质量稳步提高;从演化趋势看,呼和浩特市人口—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过程历经失调期、过渡期和协调期三个阶段,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土地城镇化仍滞后于人口城镇化。呼和浩特市应注重各区域间发展的协调性,促进产业调整,在提高人口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同时改变土地的利用方式,实现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曹明玉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3,(3)
西江经济带是广西“两区一带”发展规划中的重要部分,本文分析了西江经济带比较优势,对西江经济带如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做出了初步探讨。西江经济带面临人多地少,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的现实,发展现代农业是西江经济带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实现农村现代化、发挥比较优势的必然选择。但也面临环境、人才、市场、经营体系等制约因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对提速西江经济带的现代农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区域的发展提出应该从其发展历史、现有社会经济水平以及发展潜力等多方面综合考虑.详细分析比较了成都市与重庆市的国民经济现状并对其进行评价。指出:(1)成都市是我国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并且在空间上与重庆相距很近;(2)在长江经济带上游经济中心的确立中,只考虑重庆是不妥的;(3)应该结合成都和重庆这两个特大城市,加强协作,共同组建长江上游的核心经济中心区,有利于避免城市间的恶性竞争. 相似文献
13.
"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是临汾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领区.2012年,经济带的城镇化水平均超过了34%,进入了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然而,长期以来经济带城镇化呈现典型的粗放外延发展特征,存在城镇化水平总体滞后、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以霍州为代表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乏力、土地资源供给趋紧等一系列问题,因此,经济带应积极推进城镇化战略转型,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坚持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良性互动,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生态文明与城镇化建设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4.
2013年以来,“丝绸之路经济带”已引起我国最高决策层的重视,即将成为我国和中亚各国共同推进的跨洲区域合作。西藏从唐代起就通过唐蕃古道、茶马古道等古商道、驿道或贡道与古丝绸之路相连接。改革开放以后,西藏经济北向、东向发展步伐加快,通过青藏经济一体化,融入“大西南经济圈”,可以说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融入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文章通过阐述西藏和丝绸之路的关系,试图说明西藏加入或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意义及可能性,并对西藏借助该经济带促进自身外向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以市域为基本研究单元,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因子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了2007年以来海峡西岸经济区市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时空演化特点及成因机制.结果表明:海峡西岸经济区市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经济发展趋同现象明显且逐渐加强,市域经济发展差异不断缩小;市域经济发展在空间分布上呈现较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福州、厦门、泉州等设区市一直处于核心区,汕头、梅州、揭阳、潮州、赣州、抚州、上饶等设区市一直处于边缘区;行政隶属关系、地理区位、经济基础、市场化程度及城镇化水平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市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以钦州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反应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度的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度模型和协调度模型探讨两者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2年钦州市土地利用效益综合指数在微量波动中稳定上升,城市化综合指数呈快速上升的趋势。钦州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作用强度进入了颉颃阶段,耦合度值差异相对不大。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协调度经历了低度协调耦合、中度协调耦合、高度协调耦合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7.
改善西部生态环境 促进西部经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雪绸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3):144-145
恶劣的生态环境已成为21世纪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阐述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对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分析了西部生态环境的现状,并提出改善西部生态环境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邓国浏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6)
通过对广东省内西、北江洪水长期预报,发现某些预报的洪峰出现时间,恰好与影响该省的各场热带气旋吻合.影响西、北江形成洪水的热带气旋不会遗漏,而不影响西、北江流域的热带气旋在预报图中不反映出来.从而探索出在做洪水长期预报的同时,又可作出对热带气旋的登陆时间、地点、风力等级和大致灾害程度的预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