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9 毫秒
1.
本文通过吕凤矿区构造特征分析,探讨了该区构造演化过程,即印支晚期主要形成二条滑覆断层;燕山早期形成吕凤背斜;燕山中晚期形成南北边界正、逆断层及岩浆岩,并且使该区构造复杂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吕风矿区构造特征分析,探讨了该区构造演化过程,即印支晚期主要形成二条滑覆断层;燕山早期形成吕风背斜;燕山中晚期形成南北边界正、逆断层及岩浆岩,并且使该区构造复杂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认识高陂矿区构造特征入手,分析了矿区构造演化过程。文章认为,高陂矿区的褶皱主要是高陂向斜,后期形成了较多次一级褶曲;区内存在三类断层:滑覆断层,边界逆断层,小型断层。印支晚期主要形成三条滑覆断层;燕山早期形成高陂向斜,东西边界断层,次一级褶曲,小断层;燕山中晚期形成南北边界断层,并使高陂向斜南高北低。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地表、钻孔及煤矿井资料,对吕凤煤矿区的构造、岩浆岩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构造变动、岩浆岩侵入引起该区煤层厚度、结构的变化规律,对该区煤炭资源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地表、钻孔及煤矿井资料,对吕凤煤矿区的构造、岩浆岩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构造变动、岩浆岩侵入引起该区煤层厚度、结构的变化规律,对该区煤炭资源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根据许疃矿区内大量断层、褶皱的构造形迹和分布规律,系统的分析了研究区内的地质构造发育特征,并从矿区所处聚煤盆地构造演化入手,结合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对矿区内不同期次构造应力场特征和构造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区内总体构造形态为一走向近南北、向东倾斜的宽缓单斜构造,局部发育次级褶曲,并被一系列断层切割改造的复杂局面;矿区构造是经历了四期构造运动的结果,不同期次构造组合形成了矿井现今复杂的构造格局,燕山早期活动对总体构造轮廓的形成具有决定性意义,最终格局是在燕山期形迹基础上改造而成。  相似文献   

7.
根据某煤矿的断层、褶皱等主要构造分布特征,分析该矿井地质构造的分布发育特征。对照该镇矿区地质构造发展,并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史,分析了矿区构造应力场特征和形成机制,讨论了周期时间。结果显示:矿区构造呈近南北向东倾斜的总趋势,单斜构造,地层扭曲的方向大致沿走向自北向南;该矿区构造主要经历了三期地质构造运动,即印支期的运动、燕山期的运动和喜马拉雅期的运动,其中燕山运动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陕西淳化口镇─圣人桥地区地层变形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区域构造与局部变形相结合的方法对口镇─圣人桥地区的地质构造进行综合研究,并对断层系统进行区域追索调研。揭示出该地区的沉积盖层大致经历了加里东期和燕山期两期挤压褶皱变形及喜山期的拉张断陷作用。着重论证了该区不整合于加里东构造层之上的上古生界和中生界燕山期的构造特征、组合样式及其变形机制。厘定了作为鄂尔多斯地块南缘燕山期构造活动带与稳定地块分界的老龙山─圣人桥冲断带的存在及其区域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浙江松阳火山构造洼地附近玉岩萤石矿床地质特征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矿床主要产于上侏罗统磨石山群大爽组和高坞组火山凝灰岩的断裂构造中,空间分布上具有以燕山期侵入体为中心呈环状分布等特点。结合浙西地区萤石矿床同位素和包裹体测温等资料,认为矿床为典型的浅层低温热液矿床。矿床的成因与火山洼地周围具有大量的环状断层有关。浙西南地区燕山期的火山活动频繁,可为该区萤石矿的形成提供能量、热量、成矿物质来源及容矿空间,具有比较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10.
川中磨溪与龙女寺雷口坡组构造特征及油气成藏差异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四川盆地中部磨溪和龙女寺地区雷口坡组构造差异性研究,表明现今龙女寺雷口坡组构造较磨溪地区复杂,变形强,切穿雷口坡组的断层发育.印支早期,龙女寺地区构造抬升剥蚀作用强于磨溪地区,大部分地区剥蚀至雷三段,显示为构造高点.之后的构造具有继承性,龙女寺高点持继存在.喜马拉雅期隆升作用对两个地区的影响形成了构造上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与该区古构造和构造位置有一定的联系,更与现今构造复杂化有关.这种构造活动对研究区油气藏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燕山期,上二叠统生成的天然气垂向运移至雷一1亚段聚集成藏,形成磨溪-龙女寺联合古气藏;喜马拉雅期构造隆升造成两地区构造分异,磨溪地区由于受力较弱,整体抬升过程中气藏未被破坏,形成现今完整的磨溪气田;隆升作用在龙女寺造成较大的构造变动,大的断层切割整个雷口坡组,并成为天然气逸散的通道,雷一段气藏被破坏.  相似文献   

11.
粤桂边境庞西垌——金山银金矿床成矿条件与形成机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庞西垌—金山银金矿床位于广东廉江县与广西博白县的交界 ,是一个以银为主 ,含有金、铅、锌等伴生有益组分的银多金属矿床。研究表明 ,前寒武系—寒武系变质岩系是银金矿床的主要矿源层 ,其具有的高Ag和高Ag/Au比值特征 ,为本区形成以Ag为特色矿床的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燕山期英桥花岗岩为成矿热液的形成和活动提供了热源 ,驱使以大气降水含有岩浆热液的混合水循环并对围岩混合岩和花岗岩进行淋滤 ,形成成矿溶液 ;多期次活动的庞西垌—金山断裂带不仅为花岗岩浆活动提供通道 ,而且使两侧岩石产生节理和裂隙 ,有利于热液的循环、淋滤和定位 ,并直接成为矿质沉淀的场所 ;含矿断裂的热液围岩蚀变作用是矿床最后定位的决定性因素 ,矿化与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平衡剖面技术在明水-绥化地区构造演化恢复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平衡剖面技术,在实际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对松辽盆地明水-绥化地区4条主要测线进行了平衡恢复,并计算各演化阶段伸展量、伸展率和伸展速率,从而研究各构造演化阶段的特征.研究表明:研究区火石岭-营城期为断陷强烈扩张阶段,登娄库期为断陷向坳陷转化阶段,泉头-嫩江期为稳定的坳陷沉积阶段.嫩江组沉积末期由于受到区域挤压应力作用,发生构造反转,研究区中部隆升形成背斜带,形成现今的构造格局.明水-绥化地区经历了完整的伸展盆地演化序列,晚白垩世形成的绥棱背斜带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13.
东秋里塔格构造带发育的新近系吉迪克组膏盐层,在库车组沉积时期以来的构造变形过程中起到了滑脱和调节地层变形的作用,地震剖面解释结果表明,盐上构造圈闭主要有盐上背斜、盐上逆冲断层遮挡圈闭等;盐层内部圈闭是由其中碳酸盐岩和砂岩夹层所形成的岩性和褶皱圈闭;盐下构造圈闭主要有盐下背冲断块圈闭等。结合研究区的成藏条件认为研究区具有以断裂和不整合为输导层的它源-侧向排烃油气成藏模式,主要构造活动期与阳霞凹陷的烃源岩演化有着很好的匹配关系,使研究区构造圈闭内聚集了大量来自阳霞凹陷的天然气。  相似文献   

14.
独山子背斜位于准噶尔南缘四棵树凹陷,背斜北翼陡南翼缓,北翼近于直立,造成背斜北翼地震剖面呈现空白区。通过二维地震反射剖面和钻井资料精细构造解析,结合正演以及运动学数值模拟技术,提出独山子背斜构造模型:独山子背斜发育上、下两套滑脱层,下部滑脱层发育断层转折褶皱,上部滑脱层发育三角剪切型断层传播褶皱,构成一个叠加背斜构造。独山子背斜中上组合构造发育喜马拉雅运动期3期构造演化序列,即早期(N2d沉积时期)转折褶皱、中期(Q1沉积时期)传播褶皱及晚期(Q4沉积时期)冲断改造。喜马拉雅运动期3期构造演化序列控制了独山子背斜中上组合油气运聚与油气藏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15.
断裂是断陷盆地内构造变动的主要形式,它不仅控制了盆地的沉积建造和构造发育,也控制着油气聚散。对惠民凹陷18条地震剖面进行了详细解析,并对该凹陷的10余条断层活动性进行了定量分析,总结了各断层的活动特征。惠民凹陷的断层发育可分为6个期次:①印支末期(T3),主要发育两条北西向逆推断层,平面上平行排列,剖面上呈叠瓦状组合;②燕山早期(J1+2),北西向断层继承性活动,活动强度弱;③燕山中、晚期(J3+K),北西向断层发生构造反转,由逆断层转变为正断层,该时期末北西向断层活动性逐渐减弱直至停止活动;④燕山喜马拉雅过渡期(Ek—Es4),为盆地转型期,北东向断层开始活动;⑤喜马拉雅早中期(Es3—Ed),北东向断层活动达到高峰,并伴随有次级北东(东)向断层的产生,为新生代惠民凹陷发育的主要时期;⑥喜马拉雅晚期(N-Q)断裂活动明显减弱,甚至消亡。各个时期的地层展布特征体现了断裂发育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米仓山东段-大巴山前缘圈闭构造样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区域构造分析和地震剖面解释入手,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地震资料解释、典型剖面构造分析,确定了米仓山东段-大巴山区域应力方向,探讨了区域构造演化特征,重点解析了构造样式特征.通过界牌1井和磨子坪-瓦房湾局部构造分析,认为:(1)圈闭主要为背斜圈闭,圈闭受构造控制,断层对圈闭的控制作用表现为完整的背斜圈闭向断鼻圈闭转化,分化构造高点,构造裂缝发育;(2)界牌1井为低幅背斜圈闭(断鼻圈闭),其断层可能不具有封堵性,因此未能形成工业性油气流;(3)磨子坪-瓦房湾区块发育一系列构造规模中等、背斜圈闭完整、闭合度高、面积大的圈闭.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三维地震资料的解释可知, 雅克拉断凸中的晚第三纪张扭性断裂系统具有东西分块、南北分带的基本特征, 主要发育4种断裂构造样式: 阶梯状断裂构造、掀斜断块构造、堑垒式构造和负花状构造。与张扭性断裂系统有关的圈闭构造样式主要有4种: 断鼻与断背斜、掀斜断块、逆牵引背斜和地垒。张扭断裂系统主要活动期为晚第三纪吉迪克期和康村期, 其形成的圈闭与生烃期有较好的匹配关系。雅克拉断凸张扭性断裂系统在白垩系和第三系油气聚集过程中, 断裂的垂向运移通道作用表现得极为明显, 但是断层的侧向封堵对油气的聚集成藏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准噶尔盆地构造特征、地层分布和地层不整合等特征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 ,该盆地内经历了裂陷盆地、碰撞前陆盆地、陆内坳陷盆地和陆内俯冲前陆盆地等 4个演化阶段。裂陷盆地控制了石炭系烃源岩 ,使其沿裂陷槽分布 ;碰撞前陆盆地将二叠系烃源岩局限于玛湖、昌吉、克拉美丽山等山前坳陷内 ;陆内坳陷期从三叠纪一直持续到古近纪末 ,盆地内泥岩和煤岩广泛分布 ;陆内俯冲前陆盆地发育在南缘西部。因而 ,古、新近系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安集海呼图壁一带。烃源岩演化和油源对比表明 ,盆地内有 3次成藏期 ,分别为印支期 (T3 )、燕山期 (J3 )和喜山期(E2 ) ,形成了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和古近系 4个复合含油气系统。根据构造特征和成藏条件的差异性 ,在盆地内可划分出西北部、西部、南部、东部和腹部 5个油气聚集区带。准噶尔盆地的成藏模式主要有逆冲断阶不整合单向充注、压扭背斜双向充注、断隆带双向充注、披覆背斜单向充注、逆冲背斜带单向充注和斜坡带单向充注 6种类型。  相似文献   

19.
柴达木盆地背斜构造类型及含油气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达木盆地主要发育背斜构造 ,根据其成因可将盆地中的背斜构造归纳为生长背斜、断展背斜、纵弯背斜和滑脱背斜等 4种基本类型。受区域构造环境、盆地基底性质、应力作用方式、岩石物理性质和构造演化阶段的控制 ,上述背斜在平面上和垂向上的展布存在着明显的规律性 :生长背斜是主要的含油气构造 ,反冲断层控制下的断展背斜是重要的含油气构造 ;生油范围内的纵弯背斜可形成油气藏 ;中央坳陷中部地区的纵弯背斜为含气构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