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TiO_2在氮气中的Mg热反应制备TiN粉末的方法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TiN的转化率受Mg粉加入量、反应物初始密度、MgO稀释剂和含氮化合物加入量的影响,且其影响作用依次递减;加入MgO可以明显改善TiN颗粒形态、粒径和分布,使其从多边形颗粒变为球形颗粒。通过工艺优化获得了球形窄筛分TiN微粉(0.2~1.0μm).  相似文献   

2.
采用感应电流加热蒸发了Pb-Sb,Fe-Cu和Al-Sn三种有限固溶合金系的母合金,制备出的超微粉末的粒度为纳米级,研究了超微粉末中的相生成规律和粉末颗粒的形貌及组织特征,得到如下结论:在制备的超微粒子中,组元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遵循其在普通状态下的合金化原则,即若组元间在普通状态下不发生固溶或化合反应,则在超微粒子中也不会生成固溶体相或化合物相,制得的超微粉末为纯金属的混合物,但各个相的相对含量则随母合金成分的变化而改变。三种合金的超微粒子的形貌与其作为其组元的纯金属的超微粒子的形貌显著不同,存在不同衬度组织的粒子为两种纯金属相的混合物。  相似文献   

3.
对超临界CO2抗溶剂法制备头孢呋辛酯颗粒中的压力、头孢呋辛酯溶度、CO2质量流率等主要工艺参数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颗粒平均粒径随结晶压力的升高而减小,随头孢呋辛酯溶液溶度增加而减小,随CO2气液比的升高而减小。制备了有机残留少、分布均匀的无定型头孢呋辛酯颗粒。  相似文献   

4.
根据用途不同,超微颗粒通常定义为微米级或者纳米级颗粒。如同级高的活性一样,在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中,超微颗粒同样具有很强的交叉和穿透能力。例如,超微颗粒制备技术已经带来了一列系科学新概念,如“机械方法学”,“超微颗粒断裂力学”,“机械合金化”和“机械化学”,等等。在应用领域内,表面效应和小尺寸效应等课题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超微颗 粒不但给工程技术,而且给科学本身带来了众多的机遇和挑战。因限于篇  相似文献   

5.
通过溶胶-凝胶法获得块材ZnS纳米颗粒/介孔SiO2组装体系(ZnS/SiO2)样品,分别在氮气和空气气氛中做了退火处理,发现吸收边位置随复合量和退火温度不同而移动,经计算颗粒的理论值与其自由激子半径相当,说明吸收边的移动起因于量子限域效应。  相似文献   

6.
毛兴宇 《应用科技》2000,27(9):23-25
研究了用浸渍方法在超微铁颗粒表面生成了一层钴铁氧体层,并对曲此引起样品的比饱和磁化强度和矫的改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考虑颗粒破碎的粗粒土直剪试验离散元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分析粗粒土的剪切力学特性,采用离散元软件PFC2D模拟考虑颗粒破碎的粗粒土直剪试验,提供了制备可发生破碎的单颗粒粗粒土试样方法,以及改变离散元试样孔隙率的方法。在不同竖向压力作用下对粗粒土试样模拟直剪试验,分析剪应力、体应变与剪切位移的关系,剪切前后应力状态,剪切后速度分布情况。改变粗粒土试样的孔隙率和颗粒间黏聚力,分析粗粒土剪切强度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试样先剪缩再剪胀,剪应力峰值、残余强度随着竖向压力的增大而增大。应力场受剪前均匀分布,受剪后分布不均匀。剪切带内外颗粒处于不同的运动状态,剪切带内速度变化梯度较大。在相同竖向压力作用下,剪切强度随孔隙率增大而减小,随黏聚力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8.
大气压下介质阻挡放电的发射光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大气压下气体介质阻挡放电的微观机理,利用Maya2000-pro光谱仪采集了气体介质阻挡放电的发射光谱,分析了介质阻挡放电型低温等离子体反应器的放电参数、气体体积流量和气体组分对发射光谱强度的作用规律,并依据气体放电发射光谱研究了放电空间的活性物质和氮气氩气混合气的放电机理.结果表明:大气压下氮气放电会产生第2正带系的跃迁辐射光谱;氮气放电的特征谱线强度随激励电压峰峰值与放电频率的升高而增大;氮气放电的激发态物质种类不随放电参数的改变而改变;在放电功率不变的情况下,特征谱线强度随气体体积流量变化不明显;氮气氩气混合气放电时,观察到明显的潘宁效应,且气体放电的击穿电压峰峰值随混合气中氩气体积分数的升高而下降.  相似文献   

9.
 工程纳米粒子的广泛应用导致其直接或间接进入水环境,对生物和人类造成健康风险。为研究超微滤膜去除水体中工程纳米粒子的可行性,选用3种不同孔径的中空纤维膜对聚苯乙烯纳米颗粒进行截留,并系统考查膜对聚苯乙烯纳米颗粒的去除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超微滤膜能够有效去除水体中工程纳米粒子。在进水压力25~125 kPa、进水切线流速0.12~0.59 m·s-1,以及纳米颗粒质量浓度在25~100 mg·L-1之间,超滤膜对聚苯乙烯纳米颗粒的截留率均在90%以上;压力与纳米颗粒物质量浓度的提高导致膜对聚苯乙烯的截留率也相应提高,而进水流速对截留率的影响不明显。纳米颗粒粒径与膜孔径的比在小于1时,对截留率影响较大,膜分离10 min时的实验截留率值与Nakao模型预测值较接近。  相似文献   

10.
利用透射电镜研究了铁基体等离子体增强磁控溅射离子镀TiN膜的组织和结构。在沉积TiN之前先镀一层极薄的钛中间层,继之再沉积TiN。研究结果表明:在基体和中间层界面处有FeTi相;在中间层与后继膜的交接处α-Ti与Ti2N有结构匹配关系;靠近中间层的后继膜由Ti2N和TiN两相组成;而远离中间层的后继膜部分是TiN组成的。  相似文献   

11.
浸渍包钴的超微铁颗粒,经高温退火以后,X射线衍射谱表明,其表明及内核的结构有了明显的变化,这是由于高温退火过程中钴的高游移性及磁致伸缩效应,导致钴离子向内核扩散,改变了内核及表层的晶格结构。  相似文献   

12.
针对加压煤气化和化学链燃烧的发展需求,建立了一种加压循环流化床的冷态实验装置,研究了不同操作压力(0.1~0.5 MPa)下,平均粒径为137μm、密度为2 490 kg/m3的Geldart B类颗粒在提升管内的压降和表观颗粒体积分数分布特性.实验结果表明,上升管压降随固气质量比的增大而线性增加,增加的速率随操作压力的增加而增加,且基本不受操作气速和固体通量的影响.加压条件下,表观颗粒体积分数呈上小下大的分布,且随固体通量的增加而增加,随标态表观气速的增加而减小.在固体通量和操作气速一定的情况下,增加操作压力可以显著提高上升管内表观颗粒体积分数,并使其轴向分布更加均匀.  相似文献   

13.
等离子化学气相沉积硬膜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用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PCVD)技术制备了TiN、TiC、Ti(CN)和(TiSi)N膜及其组合的多层膜。PCVD具有很好的覆盖性,PCVD-TiN具有很好的耐磨、蚀性,膜与基体结合良好,因而用PCVD法在高速钢刀具、模具及轴承上沉积TiN可大大提高其使用寿命。PCVD-TiN和Ti(CN)膜无明显柱状晶,其显微硬度高于TiN亦可用于高速钢刀具、模具上提高其使用寿命。PCVD-(TiSi)N,晶  相似文献   

14.
不同加工条件对茶叶超微粉碎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小型气流式粉碎机制备超微茶粉,激光衍射粒度分析仪测定其粒度分布,对工质压力、分选频率、粉碎次数、进料速度四因素分别进行实验。结果表明,随工质压力的增加超微粉粒径减小,工质压力大于0.7MPa时,粒径的减小趋缓;进料速度过大、过小都不利于粉碎;随分选频率的增加超微粉粒径减小,应用到食品方面时25 Hz即可达到要求;随粉碎次数的增加超微粉粒径变化不大,只是分布更集中。最佳实验条件为:工质压力0.7 MPa,分选频率25 Hz,粉碎1次。在此条件下得到超微茶粉的D50(中位径)和D90(积分分布90%时的粒径)分别为12.41μm和40.21μm,且粒度分布集中。  相似文献   

15.
超临界CO2萃取木香挥发油的实验研究及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单因素法,在流量2~4 L/min,木香颗粒度0.144~0.200 mm,萃取温度33~48℃,萃取压力10~25 MPa的范围内,利用超临界CO2萃取木香挥发油,分别考察了CO2流量、原料颗粒度、萃取温度及萃取压力等因素对挥发油萃取收率的影响;并根据萃取器微分单元和固态原料颗粒微分单元的质量守恒建立了微分方程,对一定萃取条件下的实验结果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木香挥发油萃取收率随CO2流量增加而增大,随原料颗粒度减小而增大,随压力升高而增大,随温度则呈现出交叉现象。结论:CO2流量、原料颗粒度、萃取温度及萃取压力等对木香挥发油的超临界CO2萃取工艺有显著影响,所建立的数值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实际萃取行为。  相似文献   

16.
采用单因素法,在流量2~4 L/min,木香颗粒度0.144~0.200 mm,萃取温度33~48℃,萃取压力10~25 MPa的范围内,利用超临界CO2萃取木香挥发油,分别考察了CO2流量、原料颗粒度、萃取温度及萃取压力等因素对挥发油萃取收率的影响;并根据萃取器微分单元和固态原料颗粒微分单元的质量守恒建立了微分方程,对一定萃取条件下的实验结果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木香挥发油萃取收率随CO2流量增加而增大,随原料颗粒度减小而增大,随压力升高而增大,随温度则呈现出交叉现象。结论:CO2流量、原料颗粒度、萃取温度及萃取压力等对木香挥发油的超临界CO2萃取工艺有显著影响,所建立的数值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实际萃取行为。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硅粉在普通氮气和高纯氮气中的高温自蔓延合成反应过程,分析了稀释剂、氮气纯度与压力、成型坯体的气孔率等工艺参数对硅粉自蔓延过程的点火、最高燃烧温度及产物特征的影响.从热力学、动力学及Si3N4热分解过程几个方面分析了低氮气压力下燃烧合成Si3N4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只要最高燃烧温度不高于相应氮气压力下Si3N4的热分解温度,就可以用SHS方法合成Si3N4;并在氮气压力为0.6~2.6 MPa时.以纯硅粉为起始原料燃烧合成出游离硅含量小于O.5%,β与α相混合,粒度为1~2 μm的Si3N4粉末;低氮气压力下硅粉的自蔓延合成反应,必须要引入Si3N4稀释荆,压坯气孔率控制在0~70%,否则反应不能进行;体系最高燃烧温度随着氮气压力和压坯气孔率的增加而升高;所需的最低氮气压力随硅粉粒度增大而提高;产物形态沿圆柱样径向有差异,由外到里β—Si3N4相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8.
本文简要的介绍了氮气弹簧及其优点,重点介绍了氮气弹簧由于其弹压力特性在压延成形工艺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甲烷+氮气/水体系高压界面张力的测定与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改装的JEFRI高压界面张力仪测定了5组不同配比的甲烷、氮气混合物与水之间的高压界面张力。并分析了温度、压力以及气体混合物组成对该体系界面张力的影响。在298~373K、1~30MPa的实验条件下。甲烷、氮气混合物与水之间的界面张力总是随压力、温度的升高以及甲烷含量的增加而降低。采用Zuo和Stenby提出的线性梯度理论对实验体系的界面张力进行了计算,计算值与实验值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20.
高温高压条件下甲醇-空气-稀释气层流燃烧速度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速纹影摄像法在定容燃烧弹内研究了不同初始压力、初始温度、气体稀释度和燃空当量比下甲醇一空气混合气预混层流燃烧速度和Markstein长度,分析了火焰拉伸对火焰传播速度的影响.基于火焰纹影照片,分析了火焰前锋面形态随混合气初始状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甲醇-空气混合气层流燃烧速度随初始压力的增加而降低,随初始温度的增加而增加.氮气作为稀释气添加后,混合气的燃烧速度随稀释度增加而减小.Markstein长度值随初始压力增加而减小,随初始温度增加而减小,随气体稀释度增加而增大.随初始压力增加,火焰前锋面不稳定性增加,皱褶火焰前锋面出现的时刻提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