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雪晶 《科技信息》2011,(35):I0325-I0327
针对室内温泉馆冬季围护结构内表面结露的问题,对室内设计参数的选择及散湿量的计算进行分析。给出了不同季节的运行控制模式。介绍了室内温泉池温度场、湿度场和速度场的CFD模拟结果。结果表明,局部区域可能出现结露现象,提出应对薄弱部位采取加强措施。  相似文献   

2.
严寒地区居民建筑室内微生物滋生状况研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严寒地区民用建筑室内微生物的种类,分析建筑墙体发霉的原因,以寻求室内微生物的控制方法.方法在以沈阳地区为代表的严寒地区,对有微生物滋生的民用建筑室内进行霉菌样本的采集并进行培养,通过显微镜观察分析民用建筑室内微生物的类型;采用CHAMPS软件和WUFI-BIO软件分析室内发霉的原因和微生物的生长对人体的危害程度,提出可行的控制方法.结果通过微生物的培养得知:民用建筑室内微生物的类型主要为酵母菌和黑曲霉菌,如果此霉菌长期存在于室内会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经过模拟分析得知:在室外天气较冷的冬季,室内外温差导致热桥部位容易结露,会促进霉菌的萌发.如果不进行处理,霉菌的生长指数在1年后可以达到2.5以上.结论严寒地区民用建筑室内由于通风少室内外温差较大,容易产生冷桥以及热桥,出现结露现象,导致微生物滋生,人们应在生活中注意防治霉菌等微生物的生长,降低其对人体产生危害.  相似文献   

3.
西北地区冬季严寒干燥,室内外热湿环境差异显著,由于乡村建筑体形系数大,冬季墙体结露问题较为突出。结合对乡村建筑冬季最冷月室内热状况的调研与测试,以宁夏地区乡村建筑为例,采用稳态热湿传递分层分析法,解析墙体构造界面的结露特点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墙体构造方式对构造界面结露情况影响较大,其中无保温和外保温节能构造墙体不易出现结露,而内保温节能构造墙体的构造界面结露风险较大,并且保温层厚度越大,界面结露越严重。  相似文献   

4.
采暖季室内外细颗粒物关系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4 年2-3 月和11-12 月对室内外环境中细颗粒物进行采集和分析, 研究通风条件、大气污染水平以及温、湿度等因素对细颗粒物室内外关系的影响。研究表明, 通风条件和大气污染水平是影响细颗粒物室内外关系的重要因素, 对细颗粒物的 I/O、室内外相关系数、细颗粒物的渗透因子以及大气细颗粒物对室内的贡献率均有影响, 通风条件越好, I/O 越高, 室内外相关系数和室外贡献率也越大; 随着大气细颗粒物浓度的升高, 细颗粒物 I/O 比值有升高的趋势, 且其波动范围逐渐减小, 室内外细颗粒物之间的相关性逐渐增强, 室外贡献率逐渐增大, 但增速逐渐减缓。温、湿度均对细颗粒物室内外关系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
为获得特朗勃墙的供热特性,采用理论分析方法,研究冬季自然通风量、空气循环供热量、墙体导热供热量随太阳辐射强度和室内外温差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室内外温差一定时,自然通风量随太阳辐射强度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而空气循环供热量和墙体导热供热量随太阳辐射强度的增大而呈线性增大;当太阳辐射强度一定时,自然通风量和空气循环供热量随室内外温差的增大而呈线性增大,而墙体导热供热量受室内外温差的影响很小.最后采用线性回归方法,获得室内总供热量的计算模型.该成果对预测特朗勃墙冬季供热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高温高湿大空间造纸厂房夏季闷热、冬季围护结构结露滴水,影响纸张正常生产.实地测量了厂房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通风、温湿度分布及造纸机械散热散湿,并对厂房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围护结构结露原因.分析表明:厂房屋顶和侧墙交界处,湿部屋面,侧墙侧窗及天窗等区域最容易结露.排热除湿通风方式中,在湿部操作区侧墙加局部排风效果最佳.加强上述区域保温及减少玻璃窗数量,以及在侧墙加局部排风是防止围护结构结露的有效方法.在实际工程中采用这些措施后,减少了围护结构结露.  相似文献   

7.
本文详细分析了形成室内结露现象的几大类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满足教学机房的通风需求,同时也为了降低维护成本,提高安全,设计了一种基于模糊控制技术的自动通风系统。系统地采集了实验室内外的空气指标,如 CO2质量分数、温度、湿度,通过模糊控制器推理运算来控制系统的换气和通风,本系统具备投资少、可拓展性强的特点,并在教学机房中成功实施和验证。  相似文献   

9.
针对上海某高层办公楼纵深型地下车库空间湿热季内表面严重结露问题,在原通风系统分布式均匀排风主导的情况下,测试分析了表面结露状况.改进设计了一套诱导射流系统,兼顾墙面贴附射流和地面冲击射流效应,提高近壁气流速度和湍流换热水平,使得表面对流换热和表面温度明显升高,在湿热季车库通风时段显著改善表面结露问题.同时,该系统解决了原有系统在纵深区域CO气态污染排除不畅、呼吸区积聚浓度偏高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湘北某民居夏季热环境实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湘北某传统民居的被动式技术及其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在夏季对室内外温度和围护结构表面温度进行了连续监测,并测试了过渡空间风速.结果表明,传统民居中气温按照室外、过渡空间、室内的顺序依次下降,热环境优于普通现代住宅,墙体互遮阳使得被遮阳的墙面温度明显降低,南外墙内外表面温度衰减和延迟现象明显,过渡空间通风以水平通风为主且风速稳定.结合建筑设计和构造特点,可认为高密度规划、过渡空间的设置、重质墙体的应用、适当的窗墙比和开口遮阳等可有效改善夏季室内热环境.  相似文献   

11.
针对福建省武夷山市城村的古建民居,分别在冬季和夏季进行了室内外建筑物理环境测试.测试内容包括村落室外气象参数、室外风环境、室内热环境和室内光环境等.测试结果表明:城村的主街巷道全年风速适宜,热环境良好.冬季民居大厅白天较舒适,在夜晚偏冷,而卧室全天较为舒适.夏季民居大厅和卧室在夜晚较舒适,而在白天偏热.全年的室内空气湿度都比较高,不利于人体的热舒适.室内平均风速很低,基本无风压和热压通风.大厅采光较为充足,而卧室采光严重不足.相比民居,新宅大厅气温在夜晚较高,新宅卧室气温全天明显较高,而空气湿度则相对较低.针对测试结果,提出了城村民居的改造方案.  相似文献   

12.
全尺度实验测试了门窗夜间通风房间的围护结构内表面和地面热质的温度变化,分析了换气次数和地面与进风气流间初始温差对地面对流换热的影响.结果表明:换气次数为4.99~13.6次·h~(-1),地面与进风气流间初始温差为6.86~12.5℃时,地面平均对流换热系数不超过7 W·m~(-2)·K~(-1),局部对流换热系数不超过12 W·m~(-2)·K~(-1);换气次数较少时,由于少量室外冷空气在热压作用下由窗户下沿进入室内,使窗户附近地面的对流换热较强;地面对流换热量随时间逐渐减小,但平均对流换热系数变化不大.总之,换气次数越多,地面对流换热越强,但地面与进风气流间初始温差对地面对流换热过程的影响并不明了.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采暖通风方式对住宅室内外环境中PM_(2.5)浓度及其相关性的影响,于2014—2015年冬季在南京市选取3种不同采暖通风方式的住宅(顶棚辐射供暖+24 h净化新风住宅H1;独立户式地暖住宅H2;无采暖住宅H3)进行了室内外颗粒物分粒径日平均质量浓度采样和PM_(2.5)质量浓度逐时监测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室内外颗粒物均以PM_(2.5)为主,PM_(2.5)/PM10的质量比高达74%以上,3处住宅室内外PM_(2.5)浓度相关系数分别为0.840,0.825,0.923.H1室内PM_(2.5)质量浓度水平最低,仅为室外的22.1%,且室内无粒径大于2.5μm的颗粒物;H3室内PM_(2.5)质量浓度水平最高,室内外PM_(2.5)相关系数最高,且室内存在一定量粒径大于2.5μm的颗粒物.夏热冬冷地区居民应改变传统的开窗通风模式,向净化新风系统转变,可有效降低室外大气污染对室内空气的干扰,保障室内空气品质.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寒冷气候区冬季办公建筑热环境状况,提高办公建筑室内热舒适性,选取西安地区典型办公建筑,采用实地测试法对室内外温度、室内外湿度、黑球温度、太阳辐射量进行逐时测量,并且采用现场问卷等方式进行了冬季热环境调查与热舒适主观调研。利用Python程序预测与实测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回归模型,对包括热中性温度、热接受温度范围、热期望温度在内的热感觉主观反映进行统计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寒冷地区办公建筑室内热期望温度为20.8℃,实际热中性温度为21.4℃,90%可接受温度范围为18.8~23℃,相比同地区住宅人员,办公建筑受试者适应室外气候的能力更强。针对同一办公空间内不同区域的温度差异较大、外窗散热量较大、室内空气湿度过低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提供采暖措施,为人体精确部位提供热量条件,减小窗框传热系数,引入不同种类调节技术3点热环境改进措施,以期为中国寒冷地区办公建筑室内热环境舒适度提供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15.
室内变电站环境采用新风设备与空调制冷结合的方法,实现对温度、湿度、SF6有毒气体的综合控制.根据室内外环境综合因素,建立温度、湿度数学模型及SF6逸散规律的模型.模拟室内变电站送风口尺寸、送风口位置、送风温湿度和送风量对室内环境的综合控制,建立多种室内变电站通风方式模型,并在Fluent软件中进行温度和通风走势的模拟,通过对比分析得出最优通风布置模式.设计室内空气在微正压条件下,与室外进行可控流动,实现室内无尘新风层流补充的室内变电站综合保障系统试验台.在理论分析和模拟结果的基础上,测定室内变电站各环境因素,即运用综合保障系统试验台,实际测定室内温湿度、SF6浓度.试验与模拟结果显示室内变电站通风方式与室内变电站综合环境控制具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6.
针对大体积砼在冬季施工时,由于外界气温较低,砼表面温度散失较快,容易产生因内外温差过大而形成贯穿性裂缝这一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档案库房管理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保持库房适时通风、换气 ,以保证库房合适的温度、湿度。而档案库房管理工作如何与日益突出的城市大气环境污染联系起来 ?文章通过对档案库房内、外环境大气污染的对比研究 ,揭示了库房内、外大气环境质量的内在联系 ,并据此为库房管理工作中的馆址、通风时机、库房的内饰材料、密闭及净化措施的选择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档案库房管理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保持库房适时通风、换气,以保证库房合适的温度、湿度。而档案库房管理工作如何与日益突出的城市大气污染联系起来?章通过档案库房内、外环境大气污染的对比研究,揭示了库房内、外大气环境质量的内在联系,并据此为库房管理工作中的馆址、通风时机、库房的内饰材料、密闭及净化措施的选择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前人们对室内热舒适度的研究更多集中在一些高档居住建筑和办公建筑上,忽略了大量存在的高校教室内热舒适度,尤其是湿热地区教室内的热环境,只有改善了教室内的热舒适度,才能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效率.通过实验设备测试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深圳某高校教室室内外温度、湿度进行了测试,对教室内南北两大区域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实验数据和问卷计算与分析,得到室内外温湿度之间的关系变化,和南北同学对热感的不同灵敏性.  相似文献   

20.
室内外测试数据表明,室内空气污染已十分严重,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刻不容缓,对此不可掉以轻心,应给予足够重视。 消除和减少室内空气污染物的办法有两种:一是将污染空气净化;另一个是通风换气,把室内污染空气稀释到危害人体健康的浓度以下。就我国的经济实力来说,前者难以普及,后者可行,尤其是对厨房排出的油烟废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