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戏剧中的悲剧不同于西方悲剧,它体现的是一种悲情的特点。悲情在中国古代戏剧作品主要表现为剧中主人公大多是社会结构和伦理道德体系中的弱煮,同时戏剧冲突在戏剧的结尾处往往被处理为“大团圆”的模式。  相似文献   

2.
用西方悲剧概念界定《窦娥冤》之类中国古代悲剧,必然存在种种矛盾之处,它揭示出由于文化的差异,造成的中西悲剧形式及其精神的根本不同。剧本由此出现的矛盾我们称作"悲剧矛盾",中国古代悲剧的"悲剧矛盾"置于中国文化传统中,以其整体性的悲情能量,凸显出自身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3.
春柳派戏剧是文明新戏的先行者和王牌军,其戏剧审美追求和对外来演剧模式的自觉借鉴,使它成为当时剧坛站在最前沿的颇有先锋意义的演剧流派.悲剧情感、悲剧情境的强化,日本新派剧情调和悲剧模式,浓厚的浪漫主义和沉郁婉约的悲剧美等,构成其悲剧审美的独特追求.把春柳派戏剧放在清末民初新潮演剧的背景中考察,更能清晰地看到外来演剧模式对中国戏剧变革的影响及其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写意抒情的创作原则使悲情苦境成为中国古代戏曲抒写人生悲剧性感受的重要方式。随着古代叙事文学观念的逐步成熟,剧作家对人生苦痛的主体性宣泄逐渐转化为客体化表达,这种客体化表达以悲剧性境遇的营造为其突出标志,具体通过叙述模式、悲剧性冲突以及悲剧主体等方面的变化来完成。剧作家观照和抒写人生苦痛方式的悄然变化,标志着悲剧意识在戏曲文学中的成熟,推动了戏曲悲剧杰作的诞生,同时表明戏曲作为叙事文学的本质规律开始得到了承认和体现。  相似文献   

5.
作为现代话剧的源头,早期戏剧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它首先冲破了传统的大团圆结局,并试图建立以人物死去为结局的反团圆结局,体现了近代知识分子悲剧意识的觉醒.从“团圆之趣”到“人物之死”,传统戏剧的圆形结构被突破了,人们对戏剧乃至叙事文学的鉴赏情趣发生了改变。早期戏剧为现代悲剧的崛起作出了勇敢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中西传统戏剧的社会功用理论都以"寓教于乐"作为教育意义实现的途径,但在这方面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二者的相异之处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中国古代戏剧理论强调"娱乐中实现教化",西方自古希腊至浪漫主义时期的戏剧理论则强调"快感中获得教益";对"善"的认识和阐解,中国古代戏剧理论以封建伦理道德为出发点和核心内容,西方自古希腊至浪漫主义时期的戏剧理论则强调它与社会责任、法律政治和审美活动的统一;中国古代戏剧理论笼统地谈论戏剧教育功能,西方自古希腊至浪漫主义时期的戏剧理论一般按戏剧种类分开来谈。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戏剧源远流长,但在封建社会儒学价值观的支配下,无法进入“大雅之堂”。对中国古代戏曲做出杰出贡献者,当推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他的《宋元戏曲史》开了中国古典戏曲研究之先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少数民族戏剧也被纳入研究者的视野。1963年,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研究的开创者、著名戏剧学学者曲六乙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个以悲剧为主要创作体裁的世界大师级的戏剧家,席勒关于悲剧的理论无疑在西方戏剧理论史乃至世界戏剧理论史上是举足轻重的。他认为:悲剧是表现道德的目的性与自然的或道德的反目的性的冲突,通过痛苦使人获得道德快感的美学范畴,它是崇高,特别是道德崇高的集中表现,因此,悲剧的人类学功能就在于,通过激烈的目的性与反目的性的冲突使人的道德本性得到表现和高扬,从而使人性完全实现。席勒不仅专门论述了悲剧的人类学功能,而且把悲剧与喜剧进行了比较,并从这种比较之中悟出一个道理:从使人得到自由、使人性完整的人类学功能的角度来看,喜剧比悲剧具有更大的优越性。这无疑是一个划时代的戏剧美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先秦时期周朝的宫廷音乐、南方楚国的巫风巫舞、宫廷优人的表演,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叙事性、表演性的戏剧美学特征,对后世戏剧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国古代戏剧的起源。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戏剧对圣经中的许多名言进行了艺术化地巧妙处理。“夫妻一体”和“女人软弱”多次出现在他的喜剧、悲剧和历史剧中,在烘托戏剧气氛、塑造人物形象、深化剧作主题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存在主义戏剧与荒诞派戏剧都以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为基本主题,并都赋予深刻的哲理内核。但存在主义戏剧大都采用传统的表现形式,在荒诞世界里进行痛苦的选择,具有主动挑战性,令人亢奋,洋溢着一种现代悲剧精神。而荒诞派戏剧则反传统,以荒诞的形式表现荒诞的内容,面对痛苦只是一种被动的无奈和承受,充满苦涩感。  相似文献   

12.
中国戏剧对悲剧和喜剧不做截然的判分,多数喜剧剧本的构成要素以悲剧为主,只是在结局作喜剧处理。喜剧收束不能淡化全剧伤感压抑,悲剧结局也会有善恶果报的补偿。西方悲剧的主旨在于创造剧场气氛,所以它更多追求演剧的震撼效果,考问观众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考验观众的心理承受力。中西戏剧的差异在于对文化的不同理解,中国文化崇尚“中和“,而西方文化追求“崇高“。  相似文献   

13.
戏剧中的形而上空间是由具有哲理感、永恒感的话题,在观众头脑中形成的一种想象性空间,它能增加戏剧的思想容量。新时期前期探索剧中的形而上空间,主要是通过中性叙述者对剧情的评说和人物的内心独白(或相当于内心独白的台词)两种方式形成,这与戏剧史上,如古希腊和莎士比亚悲剧中的形而上空间一样。不同的是,新时期前期探索剧中的形而上空间要朴实、平和一些。  相似文献   

14.
关汉卿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悲剧家,他走出了一条不同以往儒生君子那样的生活之路,亲躬戏剧创作和表演,以自己多方面的艺术实践和探索,为中国古代悲剧的发展,指出了一条向上的路。其悲剧创作的艺术视野,更进一步深入到对历史的深沉反思,将历史和现实的距离进一步拉近,同元代社会的主要矛盾紧密连系起来。  相似文献   

15.
中国戏剧对悲剧和喜剧不做截然的判分,多数喜剧剧本的构成要素以悲剧为主,只是在结局作喜剧处理。喜剧收束不能淡化全剧伤感压抑,悲剧结局也会有善恶果报的补偿。西方悲剧的主旨在于创造剧场气氛,所以它更多追求演剧的震撼效果,考问观众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考验观众的心理承受力。中西戏剧的差异在于对文化的不同理解,中国文化崇尚“中和”,而西方文化追求“崇高”。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分析伦理的类别以及伦理与悲剧的联系,对《哈姆雷特》和《雷雨》这两部戏剧作品进行粗略的比较研究,并指出伦理在悲剧创作中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阿瑟·米勒是20世纪美国著名剧作家,他以易卜生为榜样,在戏剧中注重探讨重大社会问题。米勒在戏剧理论方面颇有建树,主张描写普通人的生活,让普通人作为主人公登上悲剧的舞台。《推销员之死》是米勒的代表剧作,奠定了米勒在美国戏剧界的不朽地位。此外,米勒创作的《全是我的儿子》、《桥头眺望》等都是美国戏剧史上优秀的现实主义剧作,其中渗透着深刻的现代悲剧思想。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戏曲关于时刻时段的划分,主要有“年月日时(每个时辰约相当于两小时)刻”五种;在测时手段上,中国古代戏曲主要以日月星辰、香火、自然物候(主要是雄鸡)、水漏测时;在播时方法上,中国古代戏曲主要用钟鼓楼、更夫报时。对于时间的化审美传统,中国古代戏曲本关于漏刻的美称之多、更漏报时出现的频率之高、钟楼更夫的感受之深、使用“铜壶银漏”的唯美时尚之盛,显示了中国古代人深厚的时间化情结。在中国古典戏剧本中,有一些时间人性化的例子,这体现了中国古典戏曲中的时间化审美的另一个层面,具有鲜明的民族化特色和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9.
高乃依是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奠基人,被称为法国的"悲剧之父",他在自己的戏剧作品中突破了古典主义奉行的创作原则"三一律"的束缚,对戏剧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以高乃依代表作《熙德》为例,分析了高乃依戏剧创作中对情节统一、时间统一以及场景统一这三个原则的突破,从而指出高乃依在戏剧创作中,自觉地遵守严格的规范,但同时又力求超越,在吸收前人创作思想的基础上自己又有所创新,对"三一律"原则呈现出既服从又超越的矛盾态度。  相似文献   

20.
洪深是我国现代戏剧事业的拓荒者之一.他为我国现代戏剧艺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作为中国新兴话剧事业的杰出开创者与奠基人之一,他对中国话剧艺术从初创期转入正规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洪深不仅是优秀的剧作家,而且是著名的戏剧理论家、舞台艺术实践家与戏剧教育家.洪深的艺术革新与创业精神在中国现代戏剧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