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进行了3种强化管在不同碳酸钙溶液浓度和流速下的动态结垢实验,得到碳酸钙浓度、流速和不同管型对碳酸钙析晶垢结垢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碳酸钙浓度增大,使溶液中均相成核速率和所形成晶核的生长速率增大,使溶液换热表面界面的污垢晶粒浓度和成垢离子浓度均增大,前者使更多的污垢附着换热面,而后者使表面异相成核速率和生长速率增大.流速增大,使光管表面形成的晶核、污垢晶体和污垢热阻均减少,而诱导期延长;使平直和锯齿斜翅管初始成核增多,但诱导期延长,而结垢量和污垢热阻减小.平直和锯齿斜翅管在清洁状态和结垢状态下均具有比光管更大的总换热系数、更小的污垢热阻,尽管结垢量略多.在相同结垢状态下,锯齿斜翅管的结垢量和污垢热阻大于平直斜翅管的,但是,其总换热系数仍大于平直斜翅管.  相似文献   

2.
银掺杂TiO2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其光催化消除甲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Ag/TiO2粉体光催化剂,用差热-热重、红外光谱、固体紫外可见光谱等对其进行表征.用甲醇的光催化降解反应作为模型反应,评价了掺银改性TiO2的光催化活性.考察了活化时不同焙烧温度、时间等对Ag/TiO2光催化消除甲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Ag与Ti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0.024、活化的焙烧温度为400℃,焙烧时间为3 h的催化剂性能最好,能在紫外光照射下催化消除初始浓度为6.86 g·m-3,流速为15 mL·min-1的甲醇,消除率为98.6%,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当甲醇的浓度在4.49 g·m-3、流速为15 mL·mm-1时,消除率达到100%.图8,参16.  相似文献   

3.
以蒙脱石为载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粉体纳米二氧化钛,并且以成品纳米二氧化钛与蒙脱石复合进行对比,通过离子交换反应将银离子引入蒙脱石层间。考察了制备纳米二氧化钛过程中乙醇用量、温度、p H值以及滴加方式等影响因素。考察了制备掺银纳米二氧化钛蒙脱石过程中温度、离子交换时间、硝酸银用量等影响因素。实验采用佛尔哈德法间接测定载银量。实验表明:在反应温度40℃条件下反应6 h时制备出的载银自制纳米二氧化钛蒙脱石载银量为质量分数1.8%,载银成品纳米二氧化钛蒙脱石载银量质量分数为2.6%;红外分析表明二氧化钛可以实现与蒙脱石的复合;X射线衍射法测定结果表明,载银对纳米二氧化钛蒙脱石骨架结构无影响;催化活性表明,载银提高了二氧化钛蒙脱石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4.
以化学还原的方法分别制备了金胶体、银胶体,同时在一种金属核上沉积生长另一种金属制备金银壳结构纳米粒子.通过透射电镜、吸收光谱对其结构及光学性质进行表征.以吡啶为探测分子,考察了其在金溶胶、银溶胶及金包银和银包金等不同溶胶上的拉曼光谱,计算了不同胶体体系上表面增强拉曼谱的增强因子.  相似文献   

5.
以钛酸四丁酯为原料,尿素为氮源,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N掺杂TiO2光催化剂.研究了溶胶液的pH,溶胶液的温度,N掺杂量以及焙烧温度对TiO2光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并用XRD、UV-Vis、XPS等手段对催化剂性能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催化剂在可见光和紫外光下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最佳的制备条件为:饱和尿素溶液的加入量为4 mL、溶胶液的pH为2.5、溶胶液的反应温度为40℃、焙烧温度为500℃.制得的N/TiO2催化剂为锐钛矿相、平均粒径为18.5 nm.该催化剂在钨灯可见光照射5 h后对亚甲基蓝溶液的去除率为41.8%,比同样条件下用纯TiO2高11.9倍.  相似文献   

6.
气液相变是通过成核过程而实现的,根据是否存在外来物,成核过程可以分为均相成核和非均相成核.本文着重介绍了最近提出的约束晶格密度泛函理论及其在气液相变成核上的应用,同时我们也介绍了纳米气泡稳定性研究的一些进展,特别是接触线锚定-过饱和机理的提出.该机理不仅可以解释纳米气泡的大部分特征,更重要的是它暗示了临界核在三相接触线锚定情况下可以稳定存在.依据约束晶格密度泛函理论提出的接触线锚定-过饱和机理,为开发一种临界核的实验测量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利用溶胶-凝胶法结合光还原法制备Ag掺杂多孔TiO_2光催化剂,以甲基橙的降解效果为评价标准,考查了光照降解时间、光催化剂用量、甲基橙溶液初始浓度、溶液pH值对光催化剂催化降解甲基橙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方法制备的光催化剂无论是在紫外光还是可见光下均具有优良的光催化性能:在浓度为10 mg/L的甲基橙溶液中,4 g/L光催化剂,紫外光照射80 min,甲基橙可实现100%完全降解;相同催化条件下,可见光照100 min,甲基橙完全降解;当反应溶液pH=2时,紫外光和可见光都可在20 min内实现甲基橙的完全降解。  相似文献   

8.
测量了不同温度和不同过饱和比下硝酸酸沉四钼酸铵过饱和溶液的成核诱导时间,讨论了温度及过饱和比对成核诱导时间和成核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四钼酸铵过饱和溶液的成核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和过饱和比的增大而增大.在实验温度范围内均匀成核和非均匀成核之间的临界过饱和比为3.0~6.0.根据均匀成核理论,计算了不同温度下的固液界面张力、临界半径和临界成核自由能.讨论了四钼酸铵结晶的条件,认为在成核阶段应采用较高的温度和过饱和比,而在晶核长大阶段应控制较小的过饱和比,以利于获得均匀、完整的晶体.  相似文献   

9.
基于聚乙烯亚胺高分子链上富含氨基这一特性,用绿色还原法制备了聚乙烯亚胺/石墨烯(PEI/GO)纳米复合材料,然后利用未反应的氨基对银离子的还原作用和银纳米粒子的保护作用,将银纳米粒子固载到PEI/GO纳米复合物表面,制备了AgNPs/PEI/GO复合物.研究了反应时间和银离子浓度对所制备的银纳米复合材料的影响,并利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XRD、TEM等手段对所制备的AgNPs/PEI/GO复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PEI被成功地修饰到了GO表面,Ag+被还原并固载到了GO表面,且所制备的银纳米粒子具有良好的晶型结构及导电性质.  相似文献   

10.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N-Fe掺杂TiO2催化剂.用X光电子能谱(XPS),紫外漫反射(DRS)等方法对其进行表征.以丙酮为催化底物,测试了N-Fe掺杂TiO2催化剂分别在可见光和紫外光照射下对丙酮光催化消除反应的反应性能.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66℃,0.15 g的催化剂上,在可见光照下可将初始浓度为0.76 g/m3,流速为10 mL/min的丙酮100%消除;在反应温度为50℃,紫外光照射下可将初始浓度为0.89 g/m3,流速为15 mL/min的丙酮100%消除.并研究了N-Fe掺杂TiO2催化剂紫外光催化消除丙酮反应的动力学,确认光催化反应为一级动力学反应,在反应温度范围内得光催化反应的Ea=18.17kJ/mol,相关系数R2=0.99309.  相似文献   

11.
研究马来酸氢十八酯(OHM)过饱和溶液的成核过程,测量以诱导时间表示的成核速率,讨论温度、过饱和比和溶剂对成核速率的影响,根据经典均匀成核理论计算了晶体的固-液表面张力、成核自由能和临界成核半径.结果表明,OHM晶体过饱和溶液的成核速率随着温度和过饱和度的提高而增大,不同的溶剂有不同的数值.  相似文献   

12.
研究马来酸氢十四酯(THM)在以苯为溶剂的过饱和溶液中的成核过程,测定了以成核诱导时间表示的成核速率,分析不同温度下过饱和度对其诱导期的影响,并根据经典成核理论计算了固~液表面张力、临界成核自由能和临界成核半径.结果认为,低温度区间范围有利于THM单晶的生长.  相似文献   

13.
对已二酸十八酯 (OAO)过饱和溶液的成核过程 ,研究不同温度、过饱和度及不同溶剂对其诱导期的影响 ,并根据经典成核理论计算了晶体的临界成核自由能和临界成核半径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索培养OHS优质单晶的优化条件,本义研究了过饱和OHS 溶液的成核,测量了以诱导期表示的成核速率,报告了温度、过饱和度和溶剂对成核速率的影响,并根据经典成核理论计算了晶体的表面张力、成核自由能和临界成核半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测量了不同过冷度下硼砂水溶液的成核诱导期。结果表明:测量诱导期和测量亚稳区宽度所得到的表观成核级数m是一致的。在低过饱和区,非均匀成核是主要的,实验结果偏离了均匀成核的理论表征;在高过饱和区均匀成核起着控制作用,实验和理论分析的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琥珀酸十八酯(OSO)晶体过饱和溶液的成核过程,测量了以诱导期表示的成核速率,讨论了温度、过饱和度和溶剂对成核速率的影响。OSO过饱和溶液的成核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和过饱和度的增大而增大,溶剂不同其数值也不同,实验结果根据经典成核理论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超临界溶液快速膨胀法制灰黄霉素微粒的预膨胀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均相成核理论分析了超临界CO2快速膨胀法制备灰黄霉素微细颗粒过程中的预膨胀操作。指出在类似于灰黄霉素这样在反常冷凝区进行的RESS过程,预膨胀段的加热不会导致溶质灰黄霉素在预膨胀段提前析出。  相似文献   

18.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u@Pt nanoparticl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ucore-Ptshell (Au@Pt) nanoparticles were synthesized at room temperature by reducing K2PtCl6 with hydrogen in the solution containing Au colloids and polyvinylpyrrolidone (PVP). The particles obtained were characterized with UV-Vis, TEM and XPS techniques. UV-Vis spectra show that the surface plasmon absorption feature of Au colloids is significantly reduced with increasing the amount of reduced Pt. TEM images that the metals are found always appear as spherical nanoparticles and their sizes grow apparently due to the reduction of PtCl6^2- ions, indicating that Pt is deposited from solution onto Au particle surface and forms a Pt-layer with uniform thickness. In the XPS spectra, the signals of Au metal decrease due to the reductive deposition of Pt on the surface of the Au colloids. UV-Vis and XPS data are consistent in showing that when the amount of Pt in the AuPt colloids is increased to reach an overall atomic ratio of Pt/Au=2, the Pt deposits form a shell covering completely the surface of Au particles, demonstrating the core-shell structure of the synthesized AuPt particles.  相似文献   

19.
重点考察了利用液相化学还原法制备银胶体时温度、浓度和加料方式对粒径分布的影响。以PVP(聚乙烯吡咯烷酮)和六偏磷酸钠为稳定剂,以次亚磷酸钠为还原剂液相还原硝酸银,制备出有不同粒径和分布的银胶体。利用激光衍射粒度分析仪、UV-vis分光光度计和透射电镜(TEM)确定胶体的粒径、分布和形态。研究结果表明:一次性加料获得的粒径和分布较小,硝酸银浓度和温度影响聚并和生长,从而对粒径分布产生复杂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