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针对准噶尔盆地不整合实际资料,根据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超一削关系,提出了一种新的不整合类型划分方案。这种方案将不整合划分为四种类型:上超/削性型、整一/削蚀型、上超/整一型、整一/整一型。并且通过对不整合类型与油气运聚关系研究认为:上超/肖嗯性型,不整合面上、下对油气聚集最有利;整一/削独型,不整合面之上有利于油气的运移,不整合面之下有利于油气的聚集;上超/整一型,不整合面之上有利于油气的聚集,不整合面之下有利于油气的运移;整一/整一型,不整合面上、下对油气运移有利,只有在断层与褶皱的配合下,才有利于油气的聚集。  相似文献   

2.
 查干凹陷经历了极其复杂的构造活动过程,形成多个不整合类型.在系统划分该凹陷白垩系至新生界不同级次层序的基础上,识别了各级层序界面的不整合类型,提出了一种新的不整合类型划分方案.根据不整合面上下地层几何关系、地震反射终止形式和不整合面成因机制(构造和沉积),将查干凹陷不整合划分为2大类:角度不整合、平行或微角度不整合,进一步划分为7种基本类型:褶皱型、断褶型、削蚀型3种构造不整合以及超覆型、退覆型、顶超型、整一型4种沉积不整合.在这7种基本类型的基础上,按照A/B-C·D代码系统划分不整合类型的新方法,将查干凹陷不整合细分为9小类:上超/整一-超覆型、上超/顶超-超覆型、上超/削截-超覆·削蚀型、上超/削截-断褶·退覆型、整一/削截-削蚀型、整一/削截-褶皱型6种角度不整合类型,以及整一/顶超-顶超型、整一/整一-整一α型、整一/整一-整一β型3种平行或微角度不整合类型.各级层序界面不整合类型的基本分布规律是,洼陷中心主要发育平行或微角度不整合类型,向外渐过渡为角度不整合类型,高级次层序单元(如一级层序、构造层序和超层序)界面常发育多种角度不整合类型并作为主体,低级次层序单元(如层序)界面常发育多种平行或微角度不整合类型并作为主体.  相似文献   

3.
地层不整合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作用.柴达木盆地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的改造,形成了多个不整合.在测井曲线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岩心观察、不整合成因机制及地震反射特征分析,对该区不整合与油气成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中生界不整合可划分为削截不整合、超覆不整合、断褶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4种类型.受不整合的控制,油气沿不整合面运移,风化剥蚀程度的不均一性使不整合具有典型的层状结构,将不整合面上、下划分为底砾岩、风化粘土层和半风化淋滤带.在纵向上,不整合的分层结构可构成油气运移的双重通道,为油气聚集提供良好的储集空间和圈闭条件.不同的不整合剖面类型可以形成不同的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4.
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中生界不整合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层不整合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作用。柴达木盆地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的改造,形成了多个不整合。在测井曲线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岩心观察、不整合成因机制及地震反射特征分析,对该区不整合与油气成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中生界不整合可划分为削截不整合、超覆不整合、断褶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4种类型。受不整合的控制,油气沿不整合面运移,风化剥蚀程度的不均一性使不整合具有典型的层状结构,将不整合面上、下划分为底砾岩、风化粘土层和半风化淋滤带。在纵向上,不整合的分层结构可构成油气运移的双重通道,为油气聚集提供良好的储集空间和圈闭条件。不同的不整合剖面类型可以形成不同的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5.
前中生界不整合是库车东地区一个非常重要的不整合面,是海西晚期运动的直接产物。通过三维地震解释结
合钻井和区域地质资料,分析了前中生界不整合的不整合类型、平面分布规律及其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
前中生界不整合主要发育平行不整合、异常不整合、削截不整合和超覆不整合。平行不整合分布在阿克库勒凸起,雅
克拉断凸东段分布异常不整合,削截不整合与超覆不整合分布在库车拗陷。与不整合相关的圈闭类型有两种,不整合
面之上的地层超覆圈闭和不整合面之下的古潜山圈闭。前中生界不整合是油气侧向运移的有利通道,油气沿不整合
由拗陷中心向南运移,进入与不整合有关的圈闭后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6.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斜坡区不整合面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斜坡区发育地层不整合油气藏。研究表明 ,二叠系内部各组地层之间呈不整合接触 ,在不整合面附近地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明显增大 ,因而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玛北油田百口泉、乌尔禾组油藏原油物性差异与油气运移通道有关 ,百口泉组油藏是通过不整合面运移聚集的 ,油气性质以富含轻质组分和低密度为特征。不整合圈闭发育的扇体是油气聚集的场所 ,油气富集是在不整合面附近  相似文献   

7.
依据地震反射波终止关系,在研究区地震剖面识别出基岩顶面、地层侵蚀不整合面、地层超覆不整合面、地层平行不整合面这4种地震层序界面,将断陷层地震单元划分为5个地震层序(SQ1~SQ5),从而建立梨树断陷高精度地震层序地层格架。以外部几何形态、内部反射结构、振幅、连续性、频率、波形和层速度等参数为依据,在研究区内共识别出弱振幅中连续亚平行、中振幅好连续平行、中振幅中连续乱岗状、中振幅好连续上超充填、强振幅差连续杂乱、叠瓦状前积、楔状体、侵蚀河道、丘形共9种反射地震相类型。结合三维地震属性(均方根振幅和平均能量)分析,以较高的精度和合理性分析区域地震沉积相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各层序体系地震沉积相分布既具有北部、东南部物源在各时期相对稳定且持续发育的明显继承性,又存在其空间展布范围此消彼长的阶段性特点。  相似文献   

8.
根据 2 2 4口井的实际资料 ,结合地层沉积特征和地震剖面解释结果对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部地区Es1+ 2 /Es3 不整合面的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及岩性组合特征进行了平面规划及分类 ,探讨了该不整合面与油气运聚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不整合面在油气运聚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由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及岩性配置所决定。研究区凹陷北部茨 5 9井—茨 80井、龙 12井—龙 2 4井等区域为寻找不整合面之下遮挡油气藏的有利地区 ,茨 6 7—茨 6 15区域是该不整合面之上油气聚集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9.
根据224口井的实际资料,结合地层沉积特征和地震剖面解释结果对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部地区Es1+2/Es3不整合面的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及岩性组合特征进行了平面规划及分类,探讨了该不整合面与油气运聚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整合面在油气运聚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由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及岩性配置所决定.研究区凹陷北部茨59井-茨80井、龙12井-龙24井等区域为寻找不整合面之下遮挡油气藏的有利地区,茨67-茨615区域是该不整合面之上油气聚集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10.
根据224口井的实际资料,结合地层沉积特征和地震剖面解释结果对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部地区ESl 2/ES3不整合面的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及岩性组合特征进行了平面规划及分类,探讨了该不整合面与油气运聚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整合面在油气运聚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由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及岩性配置所决定。研究区凹陷北部茨59井—茨80井、龙12井—龙24井等区域为寻找不整合面之下遮挡油气藏的有利地区,茨67—茨615区域是该不整合面之上油气聚集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11.
对风城油田和玛北油田进行成藏分析,认为烃源岩主要为玛湖凹陷的二叠系风城组,其次为佳木河组;输导层主要为断层、层内渗透层和不整合面;两个成藏期分别是三叠纪末和侏罗纪末—白垩纪;存在两种类型的成藏模式,一是三叠纪—源内—不整合—断控原生油气藏成藏模式;二是侏罗白垩纪—源上—不整合—断控次生油气藏成藏模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圈闭条件的研究,指出乌尔禾油田—夏子街油田—玛北油田接合部PJ地层油气藏为下一步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2.
准噶尔盆地陆西地区成藏条件分析表明,该区具有形成油气藏的良好条件。玛北、玛东和夏盐地区的油气主要来源于玛湖凹陷的风城组,陆中地区的石西、石南、陆梁油田的油气主要来源于盆1井西凹陷的下乌尔禾组及风城组;储集条件好,且夏盐地区好于玛东地区;该区主要发育不整合、岩性圈闭,圈-源匹配良好,圈闭形成于二叠纪,三叠纪中晚期和侏罗纪末~白垩纪为成藏期;输导层主要为断层、层内渗透层和不整合面;二叠系各层系顶界和三叠系顶界不整合面上油气的运移仅发生于陆西斜坡区,西山窑组顶界和侏罗系顶界不整合面上油气的运移主要发生在隆起区;陆西地区存在两种类型的成藏模式,一是三叠纪“源内-不整合-断控原生油气藏”成藏模式;二是侏罗—白垩纪“源外-不整合-断控-阶状”成藏模式。最后认为,陆西地区与不整合有关的地层油气藏有利目标区主要位于陆西斜坡区、三个泉油田与石南油田接合处及三南凹陷南段。  相似文献   

13.
以塔中地区为例,通过对其多个不整合界面的剖面和平面特征的综合分析,阐明不整合的组合样式和分布特征,探讨了其构造演化规律:经过多次构造运动叠加形成的叠合盆地,发育多个不整合界面。不整合界面的分布和组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从隆起区到拗陷区,分别发育高角度叠合不整合带、低角度削蚀不整合或上超不整合三角带、平行不整合或整合带。不整合的组合样式差异,对油气的运移和储存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控制作用。结合油气地质条件,预测出泥盆系上超不整合两个有利油气圈闭带。对划分地层层序,确定地层构架和构造期次,分析沉积盆地的形成、特征、演化和后期改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砂体、断层、不整合面是辽东湾地区油气运移的基本要素,它们之间相互配合形成三类油气运移输导体系。以断层为垂向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常在断层带附近多层叠置,且断层多具有同生性质  相似文献   

15.
针对塔里木盆地多油源、多旋回和多期生烃的特点,从油气成藏系统化、动态化角度综合运用输导体静态组合和演化动态的分析方法,根据阿克库勒凸起构造发育史及成藏过程将本区输导体系划分为加里东中、晚期限制性横向为主输导网络模式、海西期—印支期非限制性输导网络模式和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局部限制性横向输导为主输导网络模式。具体研究该区轮南、轮西和塔河三个典型油气藏的输导体系,分析了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凸起输导体系与油气藏成藏规律之间的关系,认识了阿克库勒凸起复杂的油气运聚过程,揭示其油气成藏规律,为发现油气富集区提供了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16.
惠民凹陷临南斜坡带油气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构造及沉积背景出发 ,在对现今油气分布特征及成藏条件研究的基础上 ,对惠民凹陷临南斜坡带的油气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临南斜坡带的油气富集主要受二级断裂、构造背景、油气运移期断层的活动强度和断层的封闭开启性所控制 ,临南斜坡带多种类型的油气藏有其特定的分布规律。在平面上 ,构造背景控制了油气富集区的形成 ;纵向上 ,馆陶组油气藏主要分布于边缘地层不整合面附近 ,沙河街组油气藏主要分布于斜坡的断阶带内。在斜坡的边缘以稠油、超覆、不整合油气藏为主 ,斜坡中部以断块油气藏为主 ,斜坡近洼陷部位则以断鼻油气藏为主。根据分析结果建立了临南斜坡带的两种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