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4 毫秒
1.
用表面张力法研究了-环糊精(β-CD)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在水溶液中的包结作用.通过固定SDS的浓度,改变溶液中β-CD的浓度,发现体系的表面张力随β-CD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到一稳定值.实验发现溶液中加入β-CD时表面张力比不加入β-CD要大,但在临界胶束浓度以上,各体系的表面张力值均相同.表明水溶液中β-CD及其与SDS形成的包结物都没有表面活性,且临界胶束浓度与β-CD的浓度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用数学方法计算出了β-CD与SDS形成1:1型包结物的包合常数.  相似文献   

2.
以酚酞为光谱探针,在25℃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滴定法,分别测定了β-环糊精(β-CD)、2,3,6-三[氧-(2-羟基丙基)]-β-环糊精(HP-β-CD)及2,3,6-三(甲氧基)-β-环糊精(MO-β-CD)与3种生物胆汁盐分子形成超分子配合物的稳定常数.结果表明,3种甾类生物分子客体与3种环糊精主体之间的键合能力和选择性主要受疏水相互作用和氢键的影响.几种非共价键弱相互作用协同贡献于主-客体的包结配位过程.  相似文献   

3.
在T riton X-100/β-环糊精(-βCD)/H2O体系中,当T riton X-100浓度小于第一临界胶束浓度c1,c,m时,β-CD可以包合T riton X-100,二者物质的量之比为1∶1.然而,当T riton X-100浓度大于c1,c,m后,T riton X-100与β-CD形成混合胶束,且T riton X-100与β-CD的物质的量之比为7∶1.随β-CD浓度的增加,T riton X-100的扩散系数增大,聚集数减小.  相似文献   

4.
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生理条件下(pH-7.41)研究了β-环糊精(β-CD)、6-去氧-(N-胺乙基)环糊精(CR—β—CDen)分别与刚果红(CR)的包合作用;研究了CR,(CR—β—CD)和(CR—p—CDen)超分子体系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紫外滴定实验结果表明:(1)β-环糊精和6-去氧-(N-胺乙基)环糊精都与客体分子刚果红发生超分子作用;(2)CR,CR—pCD,CR-β-CDen与小牛胸腺DNA作用的结合常数Kb值分别为4.1×10^4L/mol,1.36×10^5L/mol,2.33×10^5L/mol,表明超分子体系CR-β-CDen与DNA的相互作用最强。荧光实验结果表明三种化合物CR,CR—β—CD,CR-β-CDen的荧光强度随着CT—DNA的增加而增大,其中环糊精衍生物CR—β—CDen荧光增强效果是最好的。  相似文献   

5.
考察了向红菲咯啉(BPF)的电化学行为,研究了环糊精-BPF包络物的电化学性质及其影响因素,优化了环糊精-BPF超分子电化学探针,测定了HE—β—CD和BPF的包络比,用电流法测定了它们的包络常数。对应用BPF—HE—β—CD超分子电化学探针测定苯二酚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水溶液中β-环糊精(β-CD)与聚氧乙烯辛基酚醚(OP)的加合作用,结果表明;在等量β-CD存在下,由于1:1β-CD:OP二元加合物的形成,溶液中无胶束存在,对比分析了β-CD空腔和OP分子,因OP分子的极性头基团位于空腔外,加合物带有亲水性的极性端,有利于加合物在水溶液中的分散,提高了β-CD加合物的溶解度。  相似文献   

7.
表面活性剂的胶束化行为是表面活性剂分子聚集的重要特征 ,是有待于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领域 .尤其是表面活性剂的超分子体系 ,由于其与生命、材料、能源和环境科学等密切相关 ,倍受人们关注 .本文在 2 98.1 5 K测定了十六烷基氯化吡啶 ( CPC) +水体系和β -环糊精 + CPC +水体系的电导和体积性质 ,计算了 CPC在水溶液和β -环糊精水溶液中的偏摩尔体积 ,临界胶束浓度 ,CPC胶束的离解度 ,CPC的非极性链从β -环糊精水溶液到胶束的迁移自由能变化以及 CPC与β -环糊精所形成的包络物的计量比 .根据这些数据 ,分析了β -环糊精及其包络物…  相似文献   

8.
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β-环糊精与酚酞及甲基橙的包络作用。结果表明β-环糊精与客体形成1:1的超分子包络物,包络物的稳定常数分别为1.30×10~4L/mol、1.58×10~3L/mol。包结率及包络模式将影响吸收光谱的变化趋势。主客体间疏水相互作用和范德华力是形成超分子包络物的主要驱动力,氨键影响包络物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β-环糊精与3-十二烷氧-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的包结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表面张力法和电导法测定了不同温度下β-环糊精(β-CD)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3-十二烷氧基-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R12TAC)的包结作用.结果表明,β-CD使R12TAC溶液的表面张力升高,最大可接近水的表面张力值.β-CD与R12TAC主要形成1:1的包结物.实验体系的表观临界胶束浓度(cmc^*)与β-CD呈线性关系.298、303和308K时的包结常数分别为2360、2780和3050L/mol.根据Van’t Hoff方程计算的包结过程的热力学参数证明,包结过程主要来自于熵驱动  相似文献   

10.
环糊精对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25℃时环糊精作为添加物对3种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CMC)的影响,并通过线性拟合得到了相应的表观临界胶束浓度(CMC^*)随环糊精浓度变化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11.
在pH=10.2的NH3-NH4Cl的缓冲溶液中,用紫外-可见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Meso-四(4-吡啶基)卟啉(TPyP)与α-CD、β-CD、γ-CD、SBE-β-CD、TM-β-CD五种环糊精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超分子体系.利用双倒数曲线法计算了TPyP与以上五种环糊精的包结比和包结常数(K).结果表明TPyP与TM-β-CD形成了1∶2的包结物,而与其它四种环糊精均形成1∶1的包结物.通过对包结常数大小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出五种环糊精对TPyP包结能力的大小,其中TM-β-CD表现出最强的包结能力.此外,还探讨了包结机理.  相似文献   

12.
室温磷光及荧光法研究pH值对包络物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含有正丁醇(n-Bu)t 的β-环糊精(β-CD)溶液中,加入小分子有机物苯酚(Phenol)后,1-溴代萘(1-BrN)因1-BrN/β-CD/n-Bu/Phenol四元包络物的形成而产生强的室温磷光(RTP),实验表明pH值的变化改变了苯酚的存在形态(分子态或离子态)而导致其与β-CD作用方式的相应调整,从而对所研究体系的RTP和荧光光谱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实验研究了β-环糊精与维生素D_2的包络反应,着重分析了β-CD-VD_2包络物的热稳定性和光稳定性,并对其结构和水溶性进行了探讨。对包络反应的均相反应可行性也进行了研究。实验研究表明,VD_2与β-CD形成包络物后,热稳定性和光稳定性都有了很大改善,从而为维生素D_2更广泛的应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报道了β-CD与α-巯基苯并咪唑2包合物的合成及表征,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X澳坶衍射分析等测试表明,具有圆筒状晶格结构的β-CD(主体)与α-巯基苯并咪唑(客体)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弱相互作用而生成新物质-包合物,其组成为(C6H10O5)7,C7N2H6S,该化合物属于超分子。  相似文献   

15.
通过将β-环糊精(β-CD)固载到高分子载体上,形成一类新型的具有包络功能的高分子,可作为医用吸附剂清除酚类,安眠药类毒物,结果表明,该类包络型高分子通过β-环糊精的包络以及载体的物理吸附作用可以高容量地吸附酚类及安眠药类化合物,并呈现选择性识别功能。  相似文献   

16.
采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对β-CD-2-苯基-N-对甲苯磺酰基氮丙啶形成超分子体系的过程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主客体间的偶极-偶极作用与包合物形成过程中能量变化直接相关,2-苯基-N-对甲苯磺酰基氮丙啶(NT2PA)分子的苯基朝向β-CD的主面时体系最稳定,电荷密度拓扑分析发现,当苯基取向β-CD的主面方向时,NT2PA分子能与β-CD次面边沿的羟基形成氢键。因此,偶极-偶极作用可能是β-CD包结NT2PA的主要推动力,而NT2PA在β-CD内腔中的定位作用主要得益于氢键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7.
将17α-羟基孕甾-4-烯-3,20-二酮-21-醋酸酯(RSA)和伊环糊精(β-CD)经超声波处理40min,再于120r/min,28℃振荡处理12h,以制取包舍物.极性差异、FTIR、TG和DSC分析证实了β-CD和RSA通过以上实验条件形成了β-CD—RSA包合物,而且β-CD—RSA包合物的紫外吸收特征与化舍物RSA一致.  相似文献   

18.
β-CD与α-巯基苯并咪唑包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道了β-CD与α-巯基苯并咪唑包合物的合成及表征.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等测试表明,具有圆筒状晶格结构的β-CD(主体)与α-巯基苯并咪唑(客体)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弱相互作用而生成新物质——包合物,其组成为(C6H10O5)7*C7N2H6S.该化合物属于超分子.  相似文献   

19.
用表面张力法研究了不同温度下β-环糊精(β-CD)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3-辛烷氧基-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R8TAC)包结作用。发现,β-CD使R8TAC溶液的表面张力升高,且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表现临界胶束浓度(CMC)亦增大。各温度下的包结常数随温度升高、碳链增加而增大。根据Van’t Hoff方程计算了包结过程的热力学参数,证明包结过程主要来自于熵驱动。  相似文献   

20.
β-环糊精修饰电极对抗坏血酸的测定及包络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提出了用β-环糊精修饰金电极(Au/SAM-β-CD)定量测定抗坏血酸(AA)的新方法,研究了AA在金电极上与β-CD的表面包络作用。实验结果表明:AA在Au/SAM-β-CD上的电极过程是不可逆的表面控制过程,随着浓度、温度的增加,Au/SAM-β-CD上AA的阳极峰电流随之增加,由此求得了不同温度下AA与β-CD的表面包络常数,发现包络常数随温度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