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海拔交替训练对运动员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长期生活在平原的男子运动员19人,分为两组:高原-平原交替训练组和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组。采用德国产Cortex MetaMax 3B心肺功能遥测仪同步实时检测运动员在进行1500m测试过程中的各项气体交换参数。结论:(1)高原-平原交替训练组运动员在高原期间峰值摄氧量水平要低于在平原时,运动强度很难保持和在平原一致;运动员训练水平提高后更易受缺氧的影响,峰值摄氧量水平下降更快;运动员在平原进行相同负荷运动时,更易达到更高的运动强度;(2)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组在亚高原训练后可以更好的过渡到高原进行训练,减少高原训练的适应期,容易保持较高的运动强度;(3)同等负荷运动时,在高原期间运动员的每份通气量水平要低于在平原或亚高原,下到平原或亚高原后显著升高;(4)通过两阶段交替训练,运动员肺功能适应性增强。教练员应根据训练计划和比赛情况选择不同的交替训练模式。  相似文献   

2.
利用光镜、透射电镜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180日龄高原牦牛肺泡组织结构进行观测,并与180日龄平原黄牛的肺泡组织结构做比较。结果表明:180日龄高原牦牛肺泡组织结构与180日龄平原黄牛的基本相同,但180日龄高原牦牛肺泡表现出快速发育的结构特点。180日龄高原牦牛单位面积内肺泡面积显著大于180日龄平原黄牛相应值(P〈0.05),但两组动物肺泡隔厚度、单个肺泡面积和单位面积内肺泡数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180日龄高原牦牛气-血屏障的算术平均厚度和调和平均厚度均显著小于180日龄平原黄牛(P〈0.05),表现出高原牦牛气-血屏障适应高原低氧的组织学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3.
高原训练是目前各个国家广泛运用的一种训练手段,其中交替训练对运动员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的提高作用与持续训练相比更为明显。不同海拔的高原交替训练有利于运动员对高原环境的逐步适应。中等高度高原-平原-低海拔交叉训练能使运动员适应过程加快,提高机能水平;在中等高度范围内小范围的高度变化对运动员影响不大;在较高高度训练后再回到较低高度训练,运动员运动能力均有不同能力的提高。对交替训练对运动员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的影响做了综述,并预计了交替训练在今后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比较高原和平原自然条件下家兔肠系膜微循环的改变,进而了解高原缺氧条件下家兔器官和系统形态和功能的改变,了解高原缺氧条件下家兔器官和系统形态与功能改变的微循环基础,为如何更好的适应高原缺氧环境和提供参考资料。方法:比较高原和平原自然条件下家兔肠系膜微血管开放数目、血管内径、血流速度及血流流态等微循环的改变等情况。结果:高原条件下家兔肠系膜微血管开放数目减少(P〈0.01),血管内径缩小(P〈0.05),血流速度变慢(P〈0.05),血流流态与平原有差异(P〈0.01)。结论高原条件下家兔肠系膜微血管开放数目、血管内径、血流速度及血流流态有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体育专业平原大学生初入高原(2260m)后外周血白细胞(WBC)参数的变化及与高原适应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血球计数仪测定30名初入高原的体育专业新生入校第3d、第35d静脉血白细胞参数,并与世居高原体育专业新生进行对比.结果平原新生进入高原第3d外周血WBC总数增高,与高原新生相比差异明显(P〈0.01),平原新生主观感觉高原反应明显.对同一群体平原学生进入高原的第35d进行测试,WBC总数下降并与高原新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入高原者因环境因素刺激,人体会出现一系列应激性生理变化.  相似文献   

6.
高原训练是当前运动训练中的一个热点。与平原训练相比,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难度。该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从高原训练的生理学基础入手,分析了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时所要承受的来自两个方面的缺氧刺激和运动技能提高的理论基础。根据高原的地理分类法与运动训练的关系,从海拔高度、气温、太阳辐射等对人体的影响方面,分析了平原地区运动员和世居高原的运动员的高原训练特点,探讨不同居住地区运动员高原训练的适宜海拔高度,为运动员提高运动成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常来说,不同海拔地区的人进入高原后,生化和生理机能会发生微妙的变化,特别是机体为适应低压低氧环境会发生代偿性反应,其中呼吸系统、红细胞、血红蛋白等将发生适应性的变化.本文依据实地对平原大学生初进高原进行了血液化验、生理及机体测试,与世居、久居的汉族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8.
对10名世居高原的竞走运动员26天高原不同海拔高度交替训练,以及20天平原训练期间肺通气能力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发现高原训练期间,肺通气能力随海拔同度的改变而发生。高原训练后期,最大通气量提高,每分通气量降低,表明运动员的肺通气能力朋所改善。平原训练期间,除肺活量无变化外,其余各项指标高原测试值比较均有降低趋势,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9.
采用高原训练法后,从理论上预测,将使高原球速对乒乓球训练的影响,从不利甚多变有利甚多。加大跑动速度和范围,促使一般身体素质和专项素质的各项指标超过平原运动员。这样既解决了高原训练的某些难题,以针对性的解决一些本地训练中进展缓慢的难点,打开了理想的大门。  相似文献   

10.
亚高原训练既有一定程度的缺氧刺激,又可以保持平原的训练强度.使得运动员得到足够的强度刺激的同时,又避免了传统高原训练中的运动能力退化的问题,对运动成绩的提高将是非常有利的.本文就如何科学地利用亚高原独特的环境进行训练,提高运动员成绩进行了研究.在综合分析资料的基础上,对甘肃省马拉松运动员亚高原训练期生理生化指标进行监测并做了比较分析,通过对亚高原训练期间及其后续平原训练期间的生理生化指标和运动能力的变化,探讨了亚高原训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和亚高原训练的特点及规律.以期为亚高原训练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高原植物,随着海拔的升高,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及叶绿素含量都有增高的趋势;光饱和下表现量子效率有降低的趋势;没有明显的光合午睡现象。高原植物生育期长,截获的太阳辐射能量多,产量高;形成了特有的高原光合生态型及高原生育生态型。在高原地区,只要选用具有优良生态特性的高产品种,采用合理栽培管理措施,完全能够获得比平原地区作物高得多的产量。  相似文献   

12.
李晓兰  连玉龙 《科技信息》2011,(14):I0280-I0281
高原训练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员组织到具有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进行定期的专项运动训练的方法。目前,高原训练仍是目前体育科研中的一大研究热点,已得到国内外体育界的普遍重视,并建立了一些新的训练手段及模拟训练方法,同时高原训练的方法也不断改进,参与高原训练的项目已由原来的一些主要耐力运动项目,发展到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奥运会项目。各国的训练实践也证明,高原训练是发展有氧耐力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方法。因此,本文通过观察高原训练提高运动成绩的同时,观察平原-高原-平原这种交叉训练对机体血液红细胞的影响,旨在探索高原训练提高运动成绩的可能机制,为科学的进行高原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西藏高原地区经济及国防建设的需要,从平原移居高原的人数越来越多。高原反应也成为这人群的高发疾病。高原医学逐渐成为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对高原反应的认识及防治越来越重要。虽然现代医学对高原低氧的认识、已取得了许多进展,但是中医学对高原低氧的认识不足,就此,从中医学病因、脏腑、十二气血流注等方面阐述高原低氧对机体的损伤机理,为防治高原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由于高原地区常年遭受雨雪、冰雹的侵袭,且公路周边地区环境恶劣,导致高原公路破损及病害交平原地区更加严重.而且高原地区高寒缺氧,边坡植被不易培养,长期的地表水对路基的侵蚀也导致了高原地区公路养护的现状.加快我国高原公路建设施工技术发展,加快高原公路养护技术的提高已经成为我国高原公路养护部门的首要问题.文中就高原公路养护技术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此为高原公路养护部门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5.
高平原训练对高原竞走运动员血象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世居高原的10名男女竟走运动员在26天高原不同海拔高度交替训练,以及20天平原训练期间血象值的测定和对比研究,探讨了高原运动员高平原训练期间红细胞数,白细胞数、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含量以及红细胞平均容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蒹葭 《少儿科技》2009,(5):10-10
在老挝川圹省的崇山峻岭间,有一片面积约100平方千米的平原。平原上有许许多多古代遗留下来的大石缸,因此老挝语称之为“石缸平原”。由于石缸平原位于老挝地势最高的川圹高原上,而川圹高原又被称为“老挝的屋顶”,有些人也把这些大石缸戏称为“屋顶上的石缸群”。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透射电镜技术对平原移居高原(海拔3900米)实验家兔骨髓内各级红系细胞电镜照片的费莱特直径(Feret)进行了研究,实验分平原对照组,高原给药及高原对照三个组,实验结果:高原给药组骨髓原红,早、中,晚幼红细胞Feret直径均低于高原对照组,差别有显著性,结果提示白花夏枯草可降低由低氧引起的各级幼红细胞胸体增大,从而降低血液的粘滞性,改善血循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亚高原训练中血液生化及有氧能力变化特征,探讨亚高原训练对自由式摔跤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影响,并提出亚高原训练对摔跤运动员有氧能力提高的不足之处。方法:对陕西省重竞技管理中心男子自由跤项目参加亚高原训练的13名运动员进行血液生化测试、最大摄氧量测试及肺活量测试。结果:(1)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高原训练两周后与高原训练前相比,血色素水平非常显著性提高(P<0.01);(2)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最大摄氧量通过8周的亚高原训练非常显著性提高(P<0.01),平均值提高10.3%;(3)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最大通气量非显著性提高(P>0.05);(4)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肺活量非显著性提高(P>0.05);(5)回到平原四周后,血色素水平显著性下降(P<0.05)。  相似文献   

19.
通过实验法对高原训练对山地自行车运动员的训练效果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同一高原训练场地,运动员训练成绩有明显提高,1名女运动员提高成绩6min左右,2名女运动员2007年高原训练后最大摄氧量分别达到62.6ml/kg/min和67.5ml/kg/min,运动员血液生化指标在2年的高原训练前后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规律,但相对平稳,与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变化基本一致,并处于比较正常的范围,与平原训练相比没有明显差异。实践证明我们的高原训练是成功的,并发现山地越野自行车项目适宜进行长周期的高原训练。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自行车邀增负荷运动试验和运动现场乳酸阈的测定,对高原女子公路自行车运动员的无氧阈和最大吸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通气无氧阈时对应的心率(137次/分)低子乳酸阈(4mM/L)时的心率(153次/分)。最大吸氧量的绝对值(2.8L/min)和相对值(47.4ml/kg.min)分别比平原运动员低222%和22.9%,但与平原运动员高原训练期间的测试值比较,上述差异消失。在相同最大吸氧量条件下运动时,高原运动员完成的最大功率(251W)低于平原运动员(274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