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决能源资源的紧缺现状,光伏发电并网系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在光伏发电并网系统中,并网逆变器的设计与控制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本文介绍了一种三相三电平逆变器的设计与控制策略,着重介绍了电流内环、电压外环的设计方法,以便对今后光伏并网型三相逆变器数学建模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介绍光伏并网逆变器性能指标的不同检测方法,分析比较几种光伏并网逆变器检测系统的优缺点.参考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技术要求和性能指标,设计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检测系统.检测系统由计算机控制,通过GPIB和RS485总线控制各检测单元.可编程式直流电源供应器用于模拟光伏列阵电池所模拟的直流电,可编程式交流电源供应器用于电网模拟源.实验证明该系统具备光伏逆变器的自动检测能力,结构合理,精度高,可靠性强.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一种单相光伏并网系统仿真设计方法。根据光伏电池的数学模型建立了光伏阵列MATLAB仿真模型,利用S-Function函数编程实现了电导增量法的MPPT算法,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利用SimPowerSystems库搭建了单相光伏并网系统动态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光伏电池输出功率能很好的保持在最大功率点,逆变器输出电压的频率和相位与电网电压的频率和相位相同,真正实现了并网。  相似文献   

4.
针对小功率光伏并网发电系统,提出一种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器控制的新颖单相光伏并网逆变系统的设计。根据系统的结构和控制原理,设计出最大功率跟踪算法和锁相环的软件设计流程图。仿真和实验的结果表明,并网电流与电网电压基本同频同相,并网系统的功率因数近似为1,完全满足设计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中的控制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屋顶光伏并网系统是光伏发电系统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本文根据屋顶光伏并网系统的技术特点,讨论了光伏系统中的最大功率跟踪的实现、并网逆变器的工作原理及相关的控制策略问题,并着重对光伏系统最大功率跟踪所采用的控制策略进行了仿真研究,最后指出了屋顶光伏并网系统走向大规模应用在技术上需要满足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3 kW.单相光伏发电并网系统的逆变器滞环电流跟踪控制的控制方法.根据滞环电流跟踪控制的原理,利用MATLAB/SMUUNK,建立光伏发电并网系统的控制模型.通过调整系统参数对并网系统进行仿真,得到并网电流和电网电压波形,使得输出功率因数近似为1,并对波形总谐波畸变率进行了分析,使其满足设计要求.最后,对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滞环电流跟踪控制系统进行相关实验测试,所测得的实验数据与仿真结果基本符合.  相似文献   

7.
刘丽丽 《科技信息》2011,(26):100-101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导抗变换的有源箝位正激拓扑的光伏并网逆变器系统。该系统能够降低光伏并网逆变器输出电流的总谐波畸变率,实现高并网功率因数0.995,同时能够提高系统的转换效率,实现装置的小型化。文中分析了有源箝位正激电路,导抗变换器的基本原理以及导抗变换器的设计电路,最后证明了导抗变换器及并网逆变器的整体效果。  相似文献   

8.
光伏并网逆变器是光伏发电系统中的核心设备,其性能和可靠性直接决定了光伏电站发电的电能质量和并网效果。针对传统光伏并网逆变器性能检测方法耗时耗力等缺点,采用西门子系列PLC和力控组态监控软件,设计和实现了可在真实工作条件和模拟仿真条件下的光伏并网逆变器检测的实训平台。测试结果表明,该平台设备配置合理、运行安全可靠、测试精度高,为光伏专业的学生提供良好的逆变器性能检测的实训环境。  相似文献   

9.
针对太阳能光伏发电并网逆变器的特点,分析了传统PID控制方法的局限性,详细介绍了基于BP神经网络整定的PID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编写了光伏发电并网逆变器控制程序,并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实验.仿真结果证明,基于BP神经网络PID控制的光伏并网逆变系统具有抗干扰能力强、并网电流正弦波波形质量好等特点,完全能够实现与电网电压同频同相.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小型光伏并网装置,提出了一种新的控制策略.对单相太阳能光伏并网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光伏并网系统的数学模型,由于锁相环技术可以使逆变器输出的电流与电网电压基本同频同相,电网电压前馈可以抵消电网对光伏并网系统的影响,从而提出了基于锁相环技术和电压前馈控制相结合的复合控制策略.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建立了系统仿真模型,并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控制策略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控制策略可以使光伏并网系统输出更好的并网电流波形,降低总谐波畸变率.  相似文献   

11.
许振超 《科技资讯》2014,(7):119-119
光伏发电是新型的发电形式,本文对光伏发电并网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分析了光伏发电系统的特性,研究了光伏系统并入大电网的特点,指出了光伏发电并网面临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可再生能源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占比进一步加大,光伏机组并网容量有明显提升的趋势,而不同渗透率下的光伏发电系统动态行为对电网负荷特性产生显著影响,但光伏发电并网动态模型复杂、待辨识参数多,增大了模型实际运用难度.为此,基于光伏电站机理模型,建立光伏发电并网系统的动态离散等值模型,得到光伏发电并网系统的动态离散等值模型的模型参数;并采用IEEE 14节点系统研究不同渗透率下光伏发电并网系统的动态离散等值模型特性.仿真结果表明,光伏发电并网系统的动态离散等值模型能准确描述光伏发电系统的动态特性,且精度高、易于辨识.  相似文献   

13.
针对规模化光伏电站并网出现系统稳定性下降问题,提出光伏并网逆变器改进功率外环控制策略提高系统抗干扰能力。首先,推导分析了光伏电站改进控制策略增加系统正阻尼转矩机理,通过多目标遗传算法优化并设计了H回路成形权函数,采用总体最小二乘/旋转矢量不变技术(total least squares/estimating signal parameter via rotational invariance techniques, TLS-ESPRIT)辨识得到系统振荡模态及开环模型。然后,设计了逆变器附加H阻尼控制并对控制参数进行整定。最后,以某实际运行光伏电站为例,依托RT-LAB平台搭建光伏并网系统主电路模型并进行控制器硬件在环测试(hardware in the loop, HIL)。仿真结果表明,基于回路成形的附加控制策略提升了光伏并网系统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为了促进光伏发电技术的商业应用,针对城市住宅小区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屋顶太阳能并网光伏发电系统方案.对屋顶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布置和分组串接技术、光伏系统外置设备的防雷保护技术、并网逆变器控制保护技术以及光伏系统负荷选择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结合浙江省慈溪市天和家园住宅小区屋顶太阳能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具体介绍了该系统所采用的技术措施及做法.实践表明,这些方法与措施能够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5.
近年,分布式光伏发电发展迅速,在城市中早已率先应用。该文首先介绍了光伏电池的数学模型,重点针对某写字楼房顶进行了并网光伏发电系统设计。该系统设计先确定了光伏系统的运行方式,并分析其用电负荷;另外,从阵列方式、组建选型、逆变器选择、组串设计等方面开展设计,确定了针对该写字楼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该文对城市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光伏发电并网逆变器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光伏发电并网系统中的两级式单相全桥并网逆变器为研究对象,介绍了该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并详细阐述了逆变器主电路关键参数的计算,驱动电路、采样电路与过零点检测电路的设计,并网控制策略及DSP相关控制环节的软件设计,最后给出样机实验结果,验证了该系统各硬件电路符合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7.
为了增加并网光伏发电系统连接地区电网暂态电压的稳定性,基于MATLAB平台搭建了单级式并网光伏发电系统与TCR+FC型静止无功补偿器(SVC)模型.通过设置电网侧发生各种类型故障,仿真分析比较SVC投入前后故障点暂态电压恢复特性.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实用且有效,SVC在电网故障时起到动态支撑电压的作用,大大减小了并网光伏发电系统脱网的概率.为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8.
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控制方法是实现光伏系统顺利并网的关键.为了提高并网电流的质量,减少并网谐波对电网的干扰,选用LCL型三相光伏并网逆变电路.在并网控制方法上采用基于并网电流和电容电流的准比例谐振(QPR)双环控制方法,同时引入电网电压前馈补偿,并与SVPWM相结合.在MATLAB/Simulink下的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可以实现对基波正弦量的无静差跟踪,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对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实际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新余学院太阳能光伏发电并网示范电站为例,从设计、应用等角度对太阳能光伏发电并网电站的工程项目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带有MPPT功能的光伏矩阵仿真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光伏矩阵的物理特性,在Simulink仿真环境下,设计带有最大功率跟踪技术MPPT仿真算法的光伏矩阵仿真模型,应用于实际的单相光伏并网系统.测试数据表明,仿真模型可以模拟任意参数的光伏阵列、动态跟踪光照强度、环境温度的变化,为光伏发电系统动态仿真提供良好设计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