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云南师范大学太阳能并网光伏发电系统为对象,结合光伏产业标准,通过对55kW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运行数据进行实际测量,对该逆变器的效率、电能质量等相关参数做出了分析.分析结果满足用户对掌握逆变器运行性能的要求,可为其他光伏并网逆变器检测分析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提出一种利用FPGA实现的光伏并网逆变器控制系统.在分析Boost型DC/DC转换器和电压源型逆变器组成的光伏并网逆变器硬件结构的基础上,对最大功率跟踪、SVPWM调制、并网控制等关键控制环节进行了研究,通过在FPGA内搭建AD采样控制、数据处理、最大功率算法、SVPWM发生、PI控制器、数字锁相环等模块实现该控制系统.搭建应用该控制系统的3kW光伏并网逆变器样机,在分布式发电实验平台运行,结果验证了该FPGA控制系统的可靠性,证明了其并行运算能力有助于提高控制效率和光伏并网系统的输出电能质量.  相似文献   

3.
为了促进光伏发电技术的商业应用,针对城市住宅小区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屋顶太阳能并网光伏发电系统方案.对屋顶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布置和分组串接技术、光伏系统外置设备的防雷保护技术、并网逆变器控制保护技术以及光伏系统负荷选择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结合浙江省慈溪市天和家园住宅小区屋顶太阳能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具体介绍了该系统所采用的技术措施及做法.实践表明,这些方法与措施能够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能源资源的紧缺现状,光伏发电并网系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在光伏发电并网系统中,并网逆变器的设计与控制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本文介绍了一种三相三电平逆变器的设计与控制策略,着重介绍了电流内环、电压外环的设计方法,以便对今后光伏并网型三相逆变器数学建模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3 kW.单相光伏发电并网系统的逆变器滞环电流跟踪控制的控制方法.根据滞环电流跟踪控制的原理,利用MATLAB/SMUUNK,建立光伏发电并网系统的控制模型.通过调整系统参数对并网系统进行仿真,得到并网电流和电网电压波形,使得输出功率因数近似为1,并对波形总谐波畸变率进行了分析,使其满足设计要求.最后,对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滞环电流跟踪控制系统进行相关实验测试,所测得的实验数据与仿真结果基本符合.  相似文献   

6.
《河南科学》2017,(5):722-726
光伏并网逆变器作为光伏发电系统的核心部分,其直流侧工作电压必须高于电网峰值电压,故光伏发电系统一般采用Boost+逆变器两级式拓扑结构.以两级式三相光伏并网逆变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工作原理.前级Boost变换器控制实现MPPT控制;后级DC-AC变换器控制采用电压外环、电流内环双闭环控制,实现直流侧电压稳定和单位功率因数并网.最后在Matlab中搭建了两级式三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了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秦月梅 《科技信息》2012,(11):150-150,140
光伏并网是世界太阳能产业的发展趋势,并网光伏发电将主要用于调峰电站和屋顶光伏系统。本文介绍了小功率光伏系统的设计,详细阐述了并网逆变器的设计以及并网电流的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8.
针对太阳能光伏发电并网逆变器的特点,分析了传统PID控制方法的局限性,详细介绍了基于BP神经网络整定的PID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编写了光伏发电并网逆变器控制程序,并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实验.仿真结果证明,基于BP神经网络PID控制的光伏并网逆变系统具有抗干扰能力强、并网电流正弦波波形质量好等特点,完全能够实现与电网电压同频同相.  相似文献   

9.
介绍光伏并网逆变器性能指标的不同检测方法,分析比较几种光伏并网逆变器检测系统的优缺点.参考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技术要求和性能指标,设计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检测系统.检测系统由计算机控制,通过GPIB和RS485总线控制各检测单元.可编程式直流电源供应器用于模拟光伏列阵电池所模拟的直流电,可编程式交流电源供应器用于电网模拟源.实验证明该系统具备光伏逆变器的自动检测能力,结构合理,精度高,可靠性强.  相似文献   

10.
凌斯  陈科  张鑫 《科技信息》2013,(19):25-26
随着智能电网的深入发展和建设,作为分布式电源形式之一的光伏发电及其应用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如何控制逆变器来实现光伏并网,即产生与电网同频同相的交流电,逆变器的控制策略是光伏发电并网运行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介绍了光伏并控制器的SPWM的驱动控制、锁相环控制以及反孤岛效应控制措施,利用MATLAB对以上三个方面进行仿真分析,生成的模块较好的满足逆变器的预期控制。采用程序代码在系统自动生成技术,实现MATLAB软件与DSP硬件芯片系统的有机结合,增加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开发效率和灵活性,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使用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为深入研究新型光伏器件的实际性能及影响光伏电站发电效率的关键性因素,设计并建成一座多种光伏设备组合交叉安装的50 k Wp并网光伏实验电站。根据电站实际运行数据,对比了不同气象条件下光伏阵列选用不同类型组件、智能优化器以及不同容量逆变器的发电状况,分析了辐射量变化对光伏电站发电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类型光伏组件中双面电池输出特性表现最佳,其发电量高于其他类型组件;对于无阴影遮挡的光伏发电系统,智能优化器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采用较小容量逆变器可减少太阳能电池组串模块间的差异性带来的影响,增大光伏阵列总发电量;受太阳辐照度变化影响各类型光伏组件实际输出最为稳定的是多晶硅电池。多晶硅电池和双面电池在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应用中具有较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在国内一些大城市,小型光伏并网系统的数量快速增加,对其工作性能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在户外环境中进行实验,将小型光伏并网系统分别接入两种微型逆变器,对它们的运行情况进行测试,并分析系统整体工作性能和逆变器的效率.  相似文献   

13.
针对现有的光伏发电系统多逆变便器群控方法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光伏阵列/逆变器对组并联开关分层分组轮循投切的控制策略.该方法能够使系统的发电效率最优化,可使各并网逆变器的运行时间更加均衡,并且可提高并网逆变器及整个系统的使用寿命.通过matlab仿真分析,验证了该群控策略在节能方面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光伏发电并网逆变器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光伏发电并网系统中的两级式单相全桥并网逆变器为研究对象,介绍了该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并详细阐述了逆变器主电路关键参数的计算,驱动电路、采样电路与过零点检测电路的设计,并网控制策略及DSP相关控制环节的软件设计,最后给出样机实验结果,验证了该系统各硬件电路符合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5.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中的控制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屋顶光伏并网系统是光伏发电系统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本文根据屋顶光伏并网系统的技术特点,讨论了光伏系统中的最大功率跟踪的实现、并网逆变器的工作原理及相关的控制策略问题,并着重对光伏系统最大功率跟踪所采用的控制策略进行了仿真研究,最后指出了屋顶光伏并网系统走向大规模应用在技术上需要满足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光伏并网发电是太阳能发电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实现对光伏逆流器的控制,提出了一种基于DSP的光伏逆变器控制平台的设计方案,并基于该设计方案加以实现.该控制平台主要用在kw级小功率光伏发电系统.实验运行结果表明,网侧电流的波形接近正弦,同时表明此控制平台性能稳定、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高.  相似文献   

17.
目前光伏发电是解决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光伏发电系统中大量电力电子器件的应用会产生一定量的谐波,进而影响其电能质量。然而光伏发电系统对电能质量的要求较高,因此需要对谐波进行准确检测和分析,提高系统的电能质量。对此,该文基于光伏发电系统,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希尔伯特-黄变换(HHT)算法,并通过搭建实验平台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精确地检测在光伏并网中谐波的含量,使其能够快速实现与大电网同频同相的并网功能。  相似文献   

18.
逆变器作为并网光伏电站关键设备之一,其性能直接影响整个并网光伏电站的发电效益.针对大型光伏电站投资成本和发电效益的问题,对集中式逆变器和组串式逆变器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并通过工程实例分析了大型光伏电站中集中式逆变器和组串式逆变器的应用,比较了2种逆变器的投资成本、发电效益和运维情况.结果显示,大型光伏电站中采用组串式逆变器可以提高发电效益,降低投资成本.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一种适用于兼顾无功补偿的微网光伏并网逆变系统,提出一种单相光伏逆变器的复合控制方法.根据单相光伏逆变器的功率平衡原理,推导出光伏逆变器的直流侧二次纹波电压的大小,由此进行校正补偿消除逆变器输出的三次谐波电流.光伏单相并网逆变器的前馈基波调制信号可由其稳态数学模型得出,从而进行输出电流快速前馈控制,然后利用无差拍控制器来实现输出电流的闭环控制,从而形成了前馈+反馈的复合控制方法,可以实现单相逆变器输出电流的快速、无差跟踪.实验和仿真结果表明了本文所提出的复合控制方法能够提高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工作性能,并改善微网的电能质量.  相似文献   

20.
为了抑制光伏并网系统中的谐波谐振,本文提出了一种逆变器低通滤波控制策略。首先分析了LCL型光伏并网逆变器的频域特性,其次建立了单个光伏和多个光伏并网的诺顿等效模型,最后研究了不同并联台数情况下逆变器谐波谐振特性和多并网逆变器相互间的耦合关系。通过SIMULINK仿真验证,证明了该方法对谐波谐振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