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导电沥青混凝土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国内外对导电沥青混凝土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融雪化冰的电热性能研究[-6],而对于其导电机理的研究却相对甚少,且不够深入.导电沥青混凝土的导电机理相当复杂,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导电模型能够很好的解释导电沥青混凝土的导电行为.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借鉴聚合物基导电复合材料的导电机理,对导电沥青混凝土的导电机制进行数值模拟,提出较为完善的导电沥青混凝土导电机制.  相似文献   

2.
导电高分子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新型导电高分子材料的分类、性能、导电机理,对提高导电高分子材料的导电性及力学性能的途径、应用以及发展前景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采用涂膜法制备了以碳纳米管(CNTS)、乙炔黑和石墨粉为导电填料的导电胶,研究了它们的电学性能、力学性能和粘结性能.结果显示,聚偏氟乙烯(PVDF)/CNTS导电胶有较好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4.
在对碳纤维进行除浆和预氧化的基础上,将其与中间相沥青甲苯溶液混合,通过抽滤法制备碳纤维薄膜骨架,二次抽滤氧化石墨烯填充到碳骨架之间,经热处理后制得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自支撑G-CF-MP复合薄膜.探索和分析了不同碳化和石墨化温度对薄膜材料形貌、导电性以及导热性能的影响.通过结构表征发现,碳纤维之间相互搭建构成高机械性能的碳骨架,碳纤维表面以及纤维之间的空隙被石墨烯均匀地包覆和填充,中间相沥青在达到软化点后呈现出流动性和黏性,充分润湿碳纤维与石墨烯之间的间隙,3种碳材料协同作用,从而获得了高机械强度以及高导电性的G-CF-MP复合薄膜材料.导电性测试发现,石墨化处理可以有效提高材料的导电性,G-CF-MP复合薄膜在经过900℃碳化后的方阻为2.853Ω/sq,经过石墨化处理后的方阻降低为0.229Ω/sq.经过导热性能测试,G-CF-MP(900℃)的热导率为475.2 W/(m·K),G-CF-MP(2 300℃)的热导率为532.8 W/(m·K).  相似文献   

5.
ATO包覆型导电纤维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莫来石纤维为基体,采用共沉淀法在其表面沉积一层锑掺杂氧化锡(ATO),制得导电纤维,并研究了制备工艺对导电纤维电阻率和颜色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处理温度为600~1 000℃时制备的导电纤维的电阻率低于50Ω.cm,与同条件下制备的ATO的电阻率相差不大;热处理温度为1 000℃以上时,由于莫来石纤维中的部分A l3 进入氧化锡晶格出现补偿效应,致使导电纤维的电阻率急剧下降;导电纤维的亮度L*大于同温度下制备的ATO的亮度,而且差值都在10个单位以上;导电纤维与硫酸钡标准样品的色差ΔE小于10个NBS.  相似文献   

6.
导电聚苯胺/聚苯乙烯核/壳结构复合微球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化学改性对聚苯乙烯微球进行磺化处理,引入亲水性的磺酸基,采用原住聚合的方式,在磺酸根的掺杂下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导电聚苯胺/聚苯乙烯复合微球。复合微球中聚苯胺含量为19.3%时导电率约为0.10S/cm,与用聚苯乙烯磺酸本体掺杂的导电率相当。  相似文献   

7.
介绍一种新型大功率氧化物导电陶瓷.该陶瓷是以六角密堆(HCP)结构的ZnO为主要原料,添加少量杂质,采用电子陶瓷工艺研制而成.研究了陶瓷材料的差热分析(DTA)及扫描电子显微结构.测量了瓷体的电阻率.  相似文献   

8.
Conventional ion-conducting polymer consists of electrolyte salt and polymer matrix, so-called salt-inpolymer. It possesses lower conductivity because the migration of ions depends on the motion of polymer segmental. To increase the ionic conductivity, a kind of gel polymer film (GPF) was prepared by in situ polymerization of methyl methacrylate (MMA) monomer in room-temperature ionic liquid (RTIL), 1-butyl-3- methylimidazolium hexafluorophosphate (BMIPF6). Due to immeasurably low vapor pressure, high ionic conductivity, and greater thermal and electrochemical stability, BMIPF6 is suitable electrolyte salts for ion-conducting polymer.  相似文献   

9.
利用屏蔽长度不为零且有限的理论研究了纳米球形粒子在匀强静电场中的情况,计算了有效偶极距、极化率、电势和电场等,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超导体的导畴模型。在一些金属和化合物中存在着电子对波相位相干的小区域,即导畴。当温度低于超导转变温度时,这些小区域连接起来,形成超导体。超导电子对是电磁相互作用形成的部分束缚对,它们能随导畴的振动而振动。产生导畴内部电子耐波的相位相干由相干性引出孤波和约瑟夫森效应,证明理想导电性和迈斯纳效应的存在。本文还较好地解释了晶格振动对低温超导体和高温超导体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1.
提供了一个如何在室内模拟产生电气化铁道钢轨不平衡电流的方法。内容包括系统的构成及特性,该系统为信号设备抗电气化干扰的敏感度实验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构建了投资传导循环的理论框架,并以传导初始阶段为例对投资传导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增加资本存量,更重要的是通过投资传导循环过程对经济结构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非极性有机溶剂-功能质子酸-水三相体系中,以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为乳化剂, 十二烷基苯磺酸和盐酸为掺杂剂, 过硫酸铵(APS)为氧化剂, 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水分散型导电聚苯胺(PANI), 研究了掺杂剂配比、氧化剂量、搅拌时间、反应温度对聚苯胺的电导率和溶解度的影响. 综合考虑电导率和溶解度两者性能, 确定最佳反应条件为: 反应温度15 ℃,搅拌时间6 h, n(苯胺):n(HCl):n(DBSA):n(APS)=0.0500:0.0900:0.0123:0.0500,此时产物的电导率为2.964 S/cm,溶解度为23.99%.此时的产物在水中有良好的分散性能,能够与水性高分子树脂进行共混加工.红外光谱表明,掺杂态聚苯胺的特征吸收峰都向低频方向移动,苯醌结构的吸收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说明聚苯胺的掺杂部位发生在苯醌结构上;紫外光谱表明,代表苯醌上电子跃迁的峰发生了明显的移动.  相似文献   

14.
复合型炭系导电发热涂料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复合型炭系填料石墨、炭黑、煅烧石油焦、石墨纤维、炭纤维和碳化硅粉末等与合成改性树脂经机械混合及不等温固化,制得并联导电发热涂料;利用扫描电镜、伏安法体积电阻率测试仪和电参数测定仪对涂层进行测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安全电压下,该涂料具有加热迅速、使用安全、热效率高等特点,而且热传导和热辐射性能优良;在填料含量相同时,复合型炭系填料优化配方后所制得的涂层比单一填料具有更优良的导电特性;炭系填料与纤维匹配后构成了三维空间网络导电粒子链结构,更利于导电和发热;在60 V电压下,通电14 min,自制电热壁画涂层表面温度达到134.8 ℃;树脂基体改性后电发热涂料的附着力提高,耐温变性和耐热性等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15.
提供准确地测试和分析传导性干扰的技术、电力机车干扰源及轨道电路不平衡电流的方法。明确了误动敏感度的两个概念,并设计了有关误动敏感度的测量方案。  相似文献   

16.
聚苯胺/高岭土导电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导电的聚苯胺(PAn)/高岭土复合物,当苯胺/高岭土投料质量比为15/100时,复合物的电导率达0.92S/cm,考察了制备工艺和原料配比对产物导电性能的影响,对复合物的导电性,密度,SEM和表面接触角的研究表明,反应体系中高岭土的存在,一方面阻碍了部分单体的聚合反应,另一方面由于苯胺在其表面的吸附和聚合,使得复合物在PAn含量较低时呈现较高的电导率,XRD的研究说明,单体尚未进入高岭土的层状结构内。  相似文献   

17.
用比较瞬时法测定新型复合肥溶液在pH=2,浓度为15%,20%,30%,50%,60%,70%和温度为20,30,40,50,60℃下的导热系数。测量误差在±2%以内。其导热系数与样品的浓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较低浓度15%,20%,30%时,其导热系数随温度升高呈线性变化;在较高浓度50%,60%,70%时,导热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呈曲线变化,我们认为:温度较高时。是因样品内有微量分解所致。  相似文献   

18.
压敏导电橡胶作为一种新型的敏感材料已被用于压力分布测量系统中.简单介绍了压敏导电橡胶的导电机理,对导电橡胶的压敏性进行了测试,最后总结了一下压敏导电橡胶作为制作压力传感器的敏感材料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富里哀红外光谱(FTIR)、元素分析、扫描电镜(SEM)、热重量分析(TGA)等测定方法,对导电性吡咯腈纶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对该纤维的导电性和物理机械性能等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该导电纤维是一个聚吡咯(PPy)与聚丙烯腈(PAN)的共混体系,所制得的纤维,除了具有导电性,其物理机械性能基本上与普通腈纶相同。该纤维是一种新的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导电纤维材料。  相似文献   

20.
逾渗阈值是表征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导电性能的重要参数之一,但是由于影响因素异常复杂,逾渗阈值的预测存在不确定性.文中从导电复合材料的微观角度出发,分析了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的逾渗行为及机理,并基于Flory的凝胶化理论和Bueche的无限网链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预测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逾渗阈值φc的方法,最后将理论预测值与其它研究成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由此方法计算得到的逾渗阈值更加接近高密度聚乙烯/碳黑导电复合材料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