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点——轴系统"理论反映了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客观规律,是区域开发的基础性理论,已经在我国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中广泛应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区域旅游开发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本文在分析环青海湖圈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基础上,提出以"点——轴系统"理论为指导,构建环青海湖圈分布有序的旅游"点——轴"开发结构,力求优化旅游空间结构,实现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点—轴系统理论"对区域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根据图们文化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和旅游地系统布局现状,运用"点—轴系统"理论,构建了图们文化旅游发展的模式。即一个中心点、一条发展轴、两大旅游增长极、三大联动区域的城市布局。  相似文献   

3.
大连高新技术产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以各级高新园区为增长极和以各条产业带为发展轴的"点轴"空间结构.本文以"点轴系统"和点轴渐进式扩散为理论基础,阐述了大连高新产业带(大连高新带)"点轴系统"的形成演化过程,并且在证明了这种结构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大连高新技术产业较快发展的基础上,提出大连高新带未来的空间布局应以"点轴"空间结构为基础,向其纵深发展的观点及应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点-轴"理论为基础,在分析四川省武胜县旅游资源类型和空间分布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构建"点-轴"系统的开发模式,确定武胜旅游开发的2级发展轴线,12个旅游增长点和3大旅游组团,并提出相应的开发策略,以期优化该县的旅游空间结构,促进该区域的旅游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点—轴系统"理论对区域经济开发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高速公路经济带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物流中枢。文章在分析"平—罗"高速公路经济带空间结构及文山州内交通物流系统现状的基础上,以"点—轴系统"理论为基础,结合"平—罗"高速公路经济带空间结构,确定区域经济新增长极,论证"平—罗"高速公路成为区域增长轴的可能,并重点利用增长轴将以"点"为中心的"面"即各级区域经济系统空间网络化,构建"点"、"轴"、"面"相结合的文山州"通道经济"体系,从而优化"平—罗"高速公路经济带空间结构,实现文山州"通道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合理的旅游空间结构促进区域旅游发展。研究旅游空间结构为旅游目的地建设和促进旅游要素合理流动提供决策参考。在"点-轴系统"理论框架下,从旅游资源整合和旅游互动发展角度,通过旅游区位商计算,分析六盘水市山地旅游目的地的重大旅游节点和旅游发展轴线。研究认为:六盘水市山地旅游开发可依托北盘江水路和规划建设的毛(口)-雨(格)旅游公路,构建1条北盘江旅游发展主轴线,形成市域中心城区、六枝中心城区和盘县中心城区3大城市旅游节点,积极打造"钟山-水城-六枝"、"盘县-黄果树"、"钟山-水城-盘县"和"舜卿湖-牂牁江"4条旅游产业带,形成湖山海避暑休闲度假区、夜郎文化体验探秘旅游区、水盘高山峡谷运动旅游区和盘南山地大健康旅游区4个重要旅游发展片区,构建起"一轴三城四带四区"的旅游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7.
基于点-轴理论的辽宁省旅游地系统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点-轴系统”理论对区域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在分析辽宁省旅游资源类型以及旅游地系统现状的基础上,以“点-轴系统”理论为基础,结合辽宁省旅游地系统确定旅游区重点发展点和发展轴,形成“点”、“轴”、“面”相结合的“板块旅游”空间结构体系,优化辽宁省旅游区空间结构,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部地区旅游合作的空间布局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中部六省的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状况及旅游特色,在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圈层结构理论及核心-边缘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中部地区旅游合作的空间布局应以多级旅游中心城市为发展极核,形成区域旅游经济的核心增长极;以次区域旅游合作为重心,构建多层次旅游圈;以"三纵三横"干线为旅游重点走廊,形成跨区域旅游经济带.通过点、轴、圈,将中部主要旅游城市和旅游景点连成一片,由点到面,逐层展开,协同推进,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旅游协作区域.  相似文献   

9.
通过双核结构模型分析,发现作为辽宁省中心旅游城市的沈阳和大连属于典型的"双核"结构模式;以点轴系统理论基础,确定辽宁省旅游经济空间结构体系为2个中心、2个增长极、10个发展节点;1条发展主轴、5条扩展轴;构建以中心旅游城市沈阳-大连的"双核"结构为基础,点、轴、面相结合,内陆旅游经济区和沿海旅游经济区联动发展的旅游板块模式.  相似文献   

10.
对广西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乡村旅游的开发对于广西旅游大省建设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对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广西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存在许多问题.文章通过对广西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其主要问题是资源开发的“变异迎合性”,因此,广西乡村旅游产品创新的切人点应是对当地民俗文化的深层次挖掘,并以此得出广西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应按照“乡村-生态-文化”模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旅游客源市场SWOT分析与开发--以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为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旅游客源市场开发是区域旅游发展的基础 .对于一定旅游区 ,在客源市场开发中存在一定的优势 (Strength)、劣势 (Weakness)、开发机遇 (Opportunity)和威胁因素 (Threat) ,优势和劣势、机遇和威胁之间存在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 .在区域旅游客源市场调查的基础上 ,科学分析区域旅游客源市场开发中的SWOT因素 ,制定适宜的开发战略 ,可以变劣势为优势 ,化威胁为机遇 ,实现客源市场持续开发 .本文以区域旅游客源市场SWOT分析为基础 ,以山东省东营市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为例 ,阐述了该区旅游客源市场开发中的SWOT因素 ,提出了旅游客源市场开发原则、开发时序性、开发宏观战略和具体开发措施 .  相似文献   

12.
嘉陵江中游地区宗教旅游资源丰富,极具开发价值,对其合理开发利用,推出宗教文化旅游,是促进该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有效选择之一。作者分析了嘉陵江中游地区宗教旅游资源的特点,指出目前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开发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旅游效应的概念、类型以及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对目的地系统产生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应的分析,提出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极限值也就是旅游目的地系统与环境两方面的正效应达到最优、负效应最大限度地被抑制的临界点的观点,为如何在区域旅游资源开发中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效益的最佳均衡效益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通过从时间和空间上评价甘肃省旅游资源,分析其优势及劣势之所在,进一步探讨了该省旅游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而将旅游业发展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大系统中提出切实可行的开发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作为我国第一批古村落类型的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具有美妙的乡村田园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有着极大的开发利用价值,本文从区位条件、村落设计、民居建筑、牌坊祠堂、水口园林、乡土文化等角度,分析西递、宏村旅游资源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地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总体定位和开发方向。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防止单纯经济利益驱动下的掠夺式开发对中国众多风景名胜区的生态环境造成直接破坏。方法针对青海湖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这一特殊的多重复合型区域,在定性分析其特殊性及其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冲突基础上,运用集中系数法对青海湖风景名胜区的产业结构现状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可知在青海湖风景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潜力大,特别是畜牧业和旅游业;而第二产业则发展空间不大。结论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整合经济空间秩序、协调“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和加强区域整治与宏观调控4条途径来实现对青海湖风景名胜区的经济引导,以解决青海湖风景名胜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并促进其经济发展,最终实现青海湖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针对目前区域旅游协作区空间结构研究理论与方法的不足,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对比分析,对区域旅游协作区的空间组织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并建立了旅游域和聚类分析模型。方法从旅游资源地域空间结构、旅游域模型理论和区域旅游产品的竞争与协作等几方面进行理论分析,依据旅游协作区的空间结构建立旅游域和聚类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区域旅游协作区的地域空间、旅游产品的整合构建。结果以兰州、西宁和银川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兰银西”区域旅游协作区的基本框架。结论所采取的旅游域模型和最短距离聚类的旅游协作区,空间结构合理,技术路线正确,可行性强。  相似文献   

18.
马陵山旅游资源丰富,集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于一体,旅游文化独特,开发利用价值大。通过对马陵山旅游资源特征和开发条件评价,提出了该区资源开发的战略设想和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9.
塑造旅游品牌是旅游经济适应珠江源头地区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塑造珠江源头地区旅游品牌要以化为基本手段,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的化底蕴,不断强化旅游产品的化份量,逐步加大旅游经营活动中的化含量,使整个旅游经济开发与经营活动的化品位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