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3 毫秒
1.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蛭形巨吻棘头虫体液分离乳酸脱氢酶同工酶,雄虫体液有4条酶带,第二条酶带相对活力为73.7%;雌虫体液出现了3条酶带,第二条酶带相对活力为83.3%,宿主血清分离出5条酶带,相对活力依次是LDH1〉LDH2〉LDH3〉LDH5〉LDH4。  相似文献   

2.
辽东湾表层沉积中有孔虫介形虫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辽东湾的88个表层沉积样品中的有孔虫介形虫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共得有孔虫44属87种,介形虫24属34种,按其分布范围的差异分为3个有孔虫介形虫组合;并探讨了组合与沉积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东海沉积中有孔虫、介形虫定量研究的结果表明:河口、陆架内部、中部、外部、陆坡与海槽,分別具有不同的有孔虫、介形虫组合,它们受水深,水温与盐度等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4.
海水鱼类寄生本尼登虫的ITS1 序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不同的海水鱼上采获一批本尼登虫(单殖纲、分室科、本尼登亚科),其中部分标本经形态学研究后仍不能定种.本文采用PCR扩增及DNA序列测定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棘鳞鳗本尼登虫、玫氏新本尼登虫、新本尼登虫未定种1和新本尼登虫未定种2的rDNA基因的TIS1序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本尼登虫未定种1和新本尼登虫未定种2与玫氏新本尼登虫的TIS1序列非常相似,差异率为0.7%(小于1%),应为同一个种.而本尼登虫与新本尼登虫间的差异在33%以上.本研穷弥补了本尼得类单殖吸虫形态分类的某些不足.  相似文献   

5.
宽口虫无性生殖周期中核器和纤毛器的演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改进的蛋白银染色法,研究了宽口虫的形态及其无性生殖周期中核器和纤毛器的发育演化过程。其发生过程为:1.大核改组带出现后,口原基出现在老口围带后方之腹棘毛左侧,其内的毛基体组装成整齐排列的小膜,构成新AZM,老AZM后部也发生部分更新的现象。2.额腹横棘毛基各5例,分别以3:3:3:4:3方式分化成前、后仔虫的额、腹、横棘毛。3.在第1 ̄3列背触毛中,分别于前、后仔虫的中部范围产生第1-3列新原  相似文献   

6.
采用随机采样和统计学的方法研究了黄鳝隐藏新棘虫的寄生特性.结果表明:黄鳝体内隐藏新棘虫的感染率为27.3%,感染强度为6.2条/尾;不同体长组黄鳝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不同,感染率范围是23.1%~37.5%,感染强度范围为4.8~8.8(P〉0.05);隐藏新棘虫主要分布在小肠前段0~3cm范围内,在黄鳝体内呈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7.
青海省三种常见棘豆主要营养成分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王凯 《青海大学学报》1998,16(2):5-6,16
采用标准方法对青海省的甘肃棘豆,黄豆棘豆和宽苞棘豆风干样的主要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为:甘肃棘豆,粗蛋白12.6%,粗脂肪1.8%,粗纤维16.7%,无氮浸出物53.2%,粗灰分9.4%,钙0.85%,磷0.22%,黄花棘豆:粗蛋白15.2%,粗脂肪1.3%,粗纤维19%,无氮浸出物48.3%,粗灰分9.7%,钙0.80%,磷0.14%,宽苞棘豆:粗蛋白13.4%,粗脂肪1.6%,粗纤维18.7  相似文献   

8.
敏捷瘦体虫(Yrosomoida agiliformis FOISSNER,1982)无性生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敏捷瘦体虫(Urosomodia agiliformis FOISSNER,1982)为小型腹毛目纤毛虫。利用银染法对该种二分裂期间的形态发生学进行初步研究,指出该虫形态发生的主要过程为:1.伴随大核改组带的出现,口原基发生于老口围带的下方,后演化为后仔虫的口围带。在前仔虫,老口围带及口侧膜完全保留并被继承;2.体棘毛场首先出现后一组棘毛原基,后形成前棘毛场,随后各自独立演化成前后仔虫的8:3/4  相似文献   

9.
1996年对聊城环城湖浮游动物的群落组成进行了研究.在四个月份的研究中共检出63种浮游动物,其中原生动物40种、轮虫15种、枝角类3种、桡足类5种,一些优势种有团睥睨虫(Askenasiavolvox)、大弹跳虫(Halteriagrandinella)、旋回侠盗虫(Strobilidiumgrans)、萼花臂尾轮虫(Brachinouscalyciflorus)、裂足臂尾轮虫(Brachionusdiversicornis).常见科有淡水筒壳虫(Tintinnidiumfluviatile)、拟旋回侠盗虫(Strobidinopsisgrans)、瓜形膜袋虫(Cylidiumcitrylly)和晶囊轮虫(Asplanch-nasp.).四个月份的平均浮游动物生物量为10754个/L,其中原生动物占87.4%,轮虫占12.5%.  相似文献   

10.
史氏尖毛虫无性生殖中核器及纤毛器的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史氏尖毛虫(Oxytricha shiix)无性生殖周期中及纤毛器的发育演化过程。其结果为:1.大核复制带了出现后,口原基最出现在左边等一根横棘毛的左侧,后逐渐向前增生,构成一长形原基带。由口原基的前右角汾化出波动魇基,同时在该处向后组装整齐排列的小膜,构成新的AZM,老AZM完整地被前仔虫继承。2.额腹横棘毛原基各5例,分别在3:3:3:4:4方式分化成前后仔虫的额腹横棘毛。3.背触毛8 ̄  相似文献   

11.
分离出天然橡胶的降解菌,并鉴定为放线菌纲链霉菌,另报道了环氧天然橡胶的生物降解性。菌种交叉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分离出的放线菌纲链霉菌对环氧天然橡胶具有适应性。  相似文献   

12.
用天然纤维素发酵残渣培养木霉 Trichoderma sp.T_(22),生产高活性纤维素酶,并讨论了影响纤维素酶诱导合成的诸因素。发酵残渣连续使用4次,纤维素酶的滤纸酶活性分别提高了32.8%,56.0%,29.3%和1.7%。  相似文献   

13.
结合Schur数和勾股数组的特征,推广定义了一类新的临界数,称之为"Schur-Pythagoras数",记作spn.它是最大的自然数,使得自然数集合T={1,2,...,spn}能被划分成n个子集合,在任意子集ST中,方程x2+y2=z2无解.给出了sp2≥1104及sp2是有限数值还是无穷数值的未解问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线虫角皮的特化构造在分类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棘四棱线虫成虫的口、侧唇、头乳突、头感器、角质附属物、侧翼等部分及棘剌排列等进行观察,揭示其细微构造。  相似文献   

15.
对平菇黄萎病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和培养 ,人工感染时获得了相似的症状 ,根据其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为假单胞菌 ,该菌的主要特性为杆状 ,G-,极生单鞭毛 ,过氧化氢酶、氧化酶和V .P反应为阳性反应 ,氧化葡萄糖产酸。并对黄萎病的防治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太行山猕猴肠道寄生虫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猕猴(Macaca mulatta)是用于医学和生物学研究的珍贵实验动物。秦田生、钱开明、吴军、高诚等对我国南方诸省猕猴体内外寄生虫作了调查研究工作,北方太行山猕猴的寄生虫尚无人作过。我们进行了初步观察发现肠道寄生虫五种。  相似文献   

17.
从白蚁巢(菌台、菌圃)(comb)上分离培养出产生鸡(土从)菌(Termitomyces albumi-nosus)子实体原基的小白球(spherules),菌台上除优势种鸡(土从)菌外,还发现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青霉(Penicillium sp.)、拟青霉(Paecilomyces sp.)、炭角菌(Xylaria sp)和酵母类(yeast)等真菌共同组成一个真菌“群落”;为模拟鸡(土从)菌的营养条件,还检测了菌台的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18.
木霉对腐霉菌的拮抗机制及生防效果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本研究室从土壤中分离出的木霉(Trichoderma sp.)菌株T41,通过对峙法对腐霉菌进行了体外拮抗作用测定和评价[1]。并对木霉的竞争、重寄生、抗生、溶菌等拮抗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和研究,同时,利用制备的木霉菌剂,对黄瓜猝倒病进行了室内盆栽生防试验。结果表明:木霉 T41防治效果达 80%,而且具有防效长久和刺激作物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木霉对蔬菜立枯丝核菌病害的生防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本研究室从土壤中分离出的木霉 (Trichodermasp .)菌株T1 ,通过对峙法对立枯丝核菌进行了体外拮抗作用测定和评价[1 ] 。并对木霉的竞争、重寄生、抗生、溶菌等拮抗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和研究。同时 ,利用制备的木霉菌剂 ,对黄瓜立枯病进行了室内盆栽生防试验。结果表明 :木霉T1 防治效果达 93 % ,而且具有防效长久和刺激作物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报道了寄生于瓦氏黄颡胆囊中的3种粘孢子虫(四极虫1种,巨囊两极虫和麦穗碘泡虫)感染率的周年动态;感染率与瓦氏黄颡全长间存在显著的直线和抛物线关系;水温对感染率有显著影响.四极虫使宿主的肥满度平均下降10%.指出了四极虫是瓦氏黄颡的严重致病寄生虫.讨论了3种粘孢子虫间存在的生态位分离和竞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