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采用种植牵张成骨术增高犬牙槽嵴术,探讨其应用可能性。方法:杂交家犬6只,随机分为三组。拔除所有的前磨牙,在下颌前磨牙区,施种植牵张成骨术,在术后4周、9周、14周依次处死两只动物,所有标本经非脱钙组织学检查(荧光、甲苯甲苯胺蓝)。结果:种植牵张成骨术术后14周显示牵张区成熟骨已基本形成,板状骨环绕成哈弗氏管,整个排列方向同牵张方向一致。结论:种植牵张成骨术是治疗萎缩牙槽嵴一种可采用的方法,可为将来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源性一氧化氮供体(硝酸甘油悬浊液)对兔牵张成骨过程中骨形成速率的影响.方法日本大耳白兔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手术组(DO组)和手术给药组(NG组),每组20只.各实验组兔子分别于牵张术后1 d、1周、2周、4周、6周处死,每个时点处死4只.处死后的兔游离下颌骨行骨密度测量和钙含量测定,利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各组骨密度和钙含量的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回归方程.结果在牵张术后1 d,DO组与NG组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牵张术后1周、2周、4周时,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牵张术后6周,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钙含量变化与骨密度变化整体趋势相同,牵张术后1 d时,DO组与NG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密度与钙含量呈正相关(r=0.869,P0.01),建立回归方程:Y钙含量=-1233.97+3 794.986X骨密度-4 122.103X3骨密度.结论外源性NO供体可以加快牵张成骨新骨的形成速率,缩短手术周期,可根据回顾方程骨密度的变化趋势来推测钙含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牵张成骨(Distmction Osteogenesis,DO)是根据骨的生物力学特点,骨切开后应用牵引装置渐进性地牵拉,切开间隙中形成新骨,从而延长骨骼,同时伴有周围软组织的增生。如今牵张成骨在技术上已日趋成熟,但其分子机制仍不是很清楚。由于牵张成骨过程中周围软组织受到牵拉并发生改变,特别是骨骼肌出现的并发症(主要为肌挛缩)及适应性改建是影响治疗效果和术后长期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成为近几年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新型同种异体骨修复骨缺损效果。方法 用雄性新西兰兔构建骨损伤动物模型,将60只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麻醉,逐层切开,暴露股骨外侧面,在股骨近心端之外缘、大转子下缘1 cm处,用直径4 mm球头精密研磨机制备深度约为1 mm的骨缺损。同样的方法处理对侧股骨。在实验组和对照组每只兔的左股骨缺损区填充皮质骨粒,右股骨缺损区填充松质骨小块,轻压填紧,尽量使材料与孔密合,分层缝合。空白组动物进行上述同样手术,不填充任何材料。上述各组动物分别于术后1、4、8和12周,行影像学(X线)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术后1周,3组动物骨缺损修复情况无差别;术后4、8和12周时,实验组动物骨组织修复速度优于对照组,显著优于空白对照组。结论 该型同种异体骨能够刺激间充质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推进骨细胞的形成及骨痂成熟,是较为理想的骨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促进牵张成骨的常见相关因素.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Pubmed,和Ovid等数据库1995-01/2008-1有关牵张成骨的文章.检索词为"distraction osteogenesis",限定语言为英文.对资料进行初审,选择与促进牵张成骨有关的文章,筛除相关性差的文章与重复试验.收集了123篇相关文章,排除陈旧或重复的研究,选其中的51篇纳入研究.牵张成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很多因素影响.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促进牵张成骨上.合理利用促进因素可促进牵张成骨的骨形成.  相似文献   

6.
为评价珊瑚/ 胶原/ 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 复合人工骨( 简称复合骨) 的骨修复能力,将复合骨植入兔颅骨直径15m m 的圆形缺损,以单纯珊瑚植入作对照;术后6 周、12 周取材,通过组织学观察和计算机图像分析,评价其骨修复能力.发现复合骨植入区形成的骨组织量明显多于同期的珊瑚植入区( P< 0 .01) ;术后12 周,复合骨完全被成熟的骨组织取代,其骨修复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珊瑚.说明复合骨具有骨传导和骨诱导活性,骨修复能力较强,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新型生物性植骨材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骨瓣减压术应用在颅脑外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06-201604期间我们收治的100例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骨瓣开颅手术,实验组进行大骨瓣开颅减压手术,统计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死亡率(0.08%)与对照组的死亡率(0.2%)相比较低;同时,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28%)也低于对照组(54%)。结论应用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颅脑损伤可以显著提升患者的存活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该治疗方法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不连后大段骨缺损应用骨搬运技术诊治的效果.方法选择符合要求的胫骨不连后大段骨缺损患者25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取常规治疗与骨搬运技术治疗,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手术、骨痂指数、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AKS膝关节功能评分、治疗总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都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搬运技术应用于骨不连后大段骨缺损,可有效降低手术时间,提高疗效,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用β-磷酸三钙/聚乳酸叠层复合支架和骨髓基质细胞复合后,修复青山羊胫骨段缺损,对修复效果通过X射线和组织切片进行了研究,发现复合支架成骨能力强,植入部位8周后愈合,12周后与正常骨结构一致,同时实验组在手术后两个月行走自如,显示了这种材料在骨组织工程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探索快速构建牙槽骨缺损联合弹性结扎致慢性牙周炎Beagle犬模型的方法,为超声治疗慢性牙周炎提供研究平台.6只Beagle犬选择上下颌双侧第三前磨牙颊侧翻瓣,制备6 mm×6 mm×3 mm的牙槽骨缺损,左右侧采用自身对照.对照组直接缝合牙龈,实验组缝合牙龈后一周置入正畸弹性牵引橡皮圈,术后第2,4,6,8,10周摄X片,行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临床检查以牙龈发红、水肿、探诊出血、牙周袋形成为主要症状.第10周左右,牙龈炎逐渐向牙周炎发展,观察到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以及显著的病理性成骨.牙槽骨缺损联合弹性结扎可快速构建牙周炎模型,缩短慢性牙周炎Beagle犬模型构建周期,较好地模拟临床牙周炎的病理病变过程,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探讨常规骨瓣与标准大骨瓣在重型颅脑外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选择2015年9月-2016年9月进行重型颅脑外伤手术的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存活率(62.79%)明显高于对照组(60.47%)(P0.05),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标准大骨瓣开颅术较常规骨瓣治疗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存活率。  相似文献   

12.
在β-TCP+MCPM骨水泥的基础上添加α-TCP,得到一种改进型透磷灰石骨水泥.以传统的透磷灰石骨水泥为对照组,对其做了肌内植入试验,骨内植入试验,结果表明:两种骨水泥植入肌肉后引起轻微的炎症反应,实验组引发炎症反应的程度小于对照组,4周后炎症反应均基本消失.对照组在体内的降解率大于实验组.制备的复合骨水泥克服了透磷灰石骨水泥浸泡容易溃散等缺点,并且有着比传统的透磷灰石骨水泥更好的组织学相容性.  相似文献   

13.
李菁  路贵忠  李正平 《甘肃科技》2009,25(1):139-140
目的:探讨颌间牵引在下颌骨骨折坚固内固定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53例下颌骨骨折病人,用小型钛板行坚固内固定术,术后27例行颌间牵引2周。结果:单发性骨折,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愈合无差异,多发性骨折有差异(P〈0.05)。结论:多发性骨折,粉碎性骨折,坚固内固定术后进行颌间牵引,此法比单纯使用坚固内固定术有更明显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为观察骨碎补对去卵巢大鼠骨微结构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将36只大鼠分为实验组(OVXDF)、模型组(OVX)和假手术组(SHAM)。OVXDF及OVX组去卵巢造模,术后8周,测量3组大鼠骨密度后,OVXDF组给予骨碎补水煎液灌胃,OVX及SHAM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灌胃12周。然后利用Micro-CT测量骨密度BMD(g/cm3)、骨矿含量BMC(g)、骨小梁骨量BV/TV(%)、骨小梁厚度Tb.Th(μm)、骨小梁数量Tb.N(mm-1)、骨小梁分离度Tb.sp(mm)、结构模型指数SMI,显微镜下观察骨组织显微形态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大鼠血清TRAP、MMP-9、CTX-1含量。结果显示大鼠去卵巢后,不仅表现为骨量的降低,同时出现骨微细结构的变化,骨碎补灌胃后可以有效地对抗去卵巢大鼠的骨密度降低及骨微细结构的变化,其作用机制与其抑制骨髓脂肪细胞生成、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及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钛合金经皮植入式假肢的的骨内固定植入体表面进行生物陶瓷改性,以研究经改性过的植入体与其宿主骨整合的能力.采用羟基磷灰石喷涂和微弧氧化两种生物陶瓷改性工艺,对骨内固定植入体进行改性处理,将改性过的植入体植入山羊后腿胫骨,术后8周取标本行组织学观察,见两种生物陶瓷改性的植入体均可与宿主骨形成严密整合.计算宿主骨组织与植入体整合率,发现经生物陶瓷表面改性的植入体与宿主骨组织整合率显著高于未经生物改性的对照组植入体(p<0.01),而羟基磷灰石喷涂组和微弧氧化组与宿主骨整合率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羟基磷灰石和微弧氧化两种陶瓷层都具有很强的诱导骨生成能力,经其表面改性的骨内固定植入体能与宿主骨形成紧密整合.  相似文献   

16.
李元贞  刘保健 《甘肃科技》2013,29(9):134-136
对于骨骺损伤形成骨桥的治疗,传统的治疗是针对骺板骨桥所造成的不良后果,采取截骨及骨骺牵拉延长术。随着对骨骺损伤治疗的深入研究,目前对于骨骺损伤骨桥形成最理想的治疗方法是骨桥的切除,充填物充填,防止骨桥的再次形成,重新恢复骺生长板的生长能力,骨桥切除后充填物的选择较为重要,仍在不断的研究探索中。近年来微创术式和各种充填物的应用,提高了治疗效果,术后骨桥的复发方面取得了进步,简要综述了近年来骨骺损伤骨桥形成的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17.
成骨细胞诱导骨髓基质细胞体外成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在不使用细胞因子或化学药物的情况下,成骨细胞(Osteoblast,OB)与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混合培养时,成骨细胞提供的成骨微环境能否在体外诱导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并复合支架形成成熟的骨组织.研究成骨细胞诱导BMSCs有效成骨的最小比值(指成骨细胞与骨髓基质干细胞数量的比值).方法:SY别培养SD乳鼠的成骨细胞与SD大鼠的BMSCs,将成骨细胞和BMSCs以1:9、2:8、3:7、1:0的不同比例进行混合培养,通过测定第3、6、9天培养液上清中的碱性磷酸酶(ALP)的含量,研究成骨细胞促BMSCs有效成骨的最小比值.将两种细胞以该最小浓度比混匀接种于涂附Ⅰ型胶原壳聚糖材料支架上(直径9 mm,高3mm)作为混合培养组,相同终浓度的单纯成骨细胞和单纯BMSCs分别接种于相同支架作为阳性对照及阴性对照.另设置低比值成骨细胞对照组(仅含有共培养组中相同的成骨细胞数,但不含有共培养组中的BMSCs).全部标本均于体外培养8周后取材,通过大体观察、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等相关检测对新生骨进行评价.结果:成骨细胞和BMSCs以3:7的比例进行混合培养时已可实现有效成骨.3:7比例的混合培养组及阳性对照组(成骨细胞组)体外培养8周后大体观察和苏木素-伊红染色(HE)、ALP染色基本相同,均表达骨特异性细胞外基质Ⅰ型胶原,形成了较成熟的骨组织.阴性对照组(单纯BMSCs组)和低比值成骨细胞组,原细胞支架复合物变小、变形.低比值成骨细胞组在局部形成了少量的骨组织,阴性对照组(单纯BMSCs组)未能发现骨样组织形成.结论:在不使用细胞因子或化学药物的情况下,成骨细胞提供的成骨微环境能够在体外诱导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并形成成熟的骨组织.混合细胞中成骨细胞与BMSCs的比例为3:7时是有效成骨的最小比值.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通过观察新西兰白兔股骨内植入材料的降解及血液指标的变化验证可降解网状微孔球囊联合钙盐骨水泥治疗骨折的作用。方法根据植入物不同分为实验组( 植入可降解网状微孔球囊及钙盐骨水泥) 和对照组( 植入钙盐骨水泥) ,对术前、术后1,3,6个月的血液指标进行组间及组内比较,并通过影像学及病理学对植入物降解和骨组织生长匹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液指标无明显改变; 在体内无明显免疫反应; 骨组织均可伸入到骨水泥间隙内,取代降解的骨水泥,形成规则的骨小梁结构; 实验组骨小梁较对照组粗大致密、分布规则。结论通过新西兰白兔验证了可降解网状微孔球囊联合钙盐骨水泥对活体无明显免疫反应,并利于骨折的修复愈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析长骨骨折后骨不连的原因及治疗对策,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4年之间我院收治的长骨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28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140例,分别采取不同的固定方法,对照组:植骨内固定法;观察组:外固定法。术后1年,进行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种固定方案治疗结果均较令人满意。观察组患者的Johner-Wruh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固定法治疗长骨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疗效确切,并发症少,患者愈合速度快,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20.
评价陇中消肿止痛合剂联合骨牵引治疗胫腓骨骨折合并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临床疗效。选取符合胫腓骨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诊断的患者6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骨牵引、止血、止痛、消肿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配合陇中消肿止痛合剂口服。通过治疗前后不同时间节点的VAS评分、患肢肿胀周径的变化、肿胀消失时间、整体疗效等方面的对比评价其疗效。通过疼痛VAS评分、肿胀程度的变化及整体疗效等不同变量的对比表明陇中消肿止痛合剂对于创伤早期肿胀的消退具有很好的协同作用。陇中消肿止痛合剂配合常规活血化瘀、脱水等疗法治疗胫腓骨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临床疗效明确,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