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正常育龄妇女月经周期对情绪冲突的影响,以及不同时期的情绪注意偏向.研究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词-面孔Stroop任务,分析比较了21名被试在卵泡期和黄体期完成情绪判断任务和性别判断任务的正确率和反应时.结果发现:被试在两个任务中均表现出明显的情绪Stroop效应;在情绪判断任务中,月经周期对情绪冲突Stroop任务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黄体期被试的情绪Stroop效应更加明显,对负性和正性情绪面孔识别的正确率和反应时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在性别判断任务中发现,与黄体期相比,女性在卵泡期对男性面孔的识别正确率较高,反应时较短.研究结果表明:女性在黄体期的认知控制能力较卵泡期下降,同时对负性情绪表现出明显的注意偏向;卵泡期女性对男性面孔的偏好大于黄体期女性.  相似文献   

2.
权子雯  唐俪 《科技信息》2011,(28):82-83
1、引言1935年,J.R.Stroop在色一词实验中发现,若以某种颜色(如红色)墨水写出一个含义与其颜色不一致的色词(如"绿"),那么对墨水颜色的识别反应就会受到显著的干扰,反应时因而增长。这就是著名的stroop效应。stroop效应的发现开创了对刺激某一维度的加工受到另一维度加工影响的先河。自本世纪70年代初开始,人们逐渐发现不仅同一刺激  相似文献   

3.
以汉语情感词系统中的汉语双字词作实验材料,记录20名大学生在执行情绪词汇判定任务时的事件相关电位(ERP), 初步探讨被试对汉语感情色彩双字词进行内隐加工时的脑内时程动态变化.结果显示:正性词或负性词诱发的ERP波幅比中性词诱发的ERP波幅大,而正性词与负性词诱发的ERP波幅之间差异不显著.正性词和负性词诱发的晚正成分(LPC)都是左半球大于右半球,右半球优势和愉悦度优势均不明显.研究结果提供了感情色彩双字词内隐加工的情绪效应及其优势半球的电生理学证据.  相似文献   

4.
大量研究认为在注意、情绪等很多领域都存在负性偏向,不同的自我也会有不同的负性偏向现象。Hig-gins将自我分为理想自我、应该自我和现实自我。文章从不同自我的角度出发,探讨不同自我条件下不同时间段负性偏向的产生情况,同时比较不同自我之间的差异和不同自我下是否会产生负性偏向。负性偏向的产生受到注意和认知资源的影响,被试在评价三种不同的自我时,所需的注意和认知资源是不一样的,因此,在不同的自我条件下,负性偏向的产生情况应该不同,另外,被试对不同自我的加工模式应该是不同的,所以自我之间也会存在差异。实验选用积极和消极的两种词汇材料,运用"线索-靶"范式操控注意资源,观察到实际自我条件下的LPC更大,说明被试对不同自我的评价程度是不同的;不同自我条件下注意、情绪和晚期评价阶段都存在负性偏向效应。实验结果说明,负性偏向的产生是有时间特征的,被试对不同的自我的加工也受注意和认知资源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短时太极(八法五步)干预对大学生负性情绪下抑制功能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本研究以24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负性情绪刺激组(负性组)、中性情绪刺激组(中性组),各组12人(男6女6),测量情绪刺激前后的抑制功能并同步采集ERP数据.对负性组进行一次60 min中等强度的太极(八法五步)运动干预,干预后再次测量其情绪刺激前后的抑制功能并同步采集ERP数据.结果表明:1)运动干预前不同情绪刺激对抑制功能影响的差异为:①在反应时上,情绪刺激前,负性组与中性组在各任务(一致、不一致、抑制冲突)上的反应时均无显著性差异;情绪刺激后,负性组比中性组在各任务上的反应时均显著延长;负性组情绪刺激后较刺激前在各任务上的反应时均非常显著延长;中性组情绪刺激后较刺激前在各任务上的反应时均无显著差异.表明负性情绪刺激降低了抑制功能的运行效率.②在N2振幅上,情绪刺激后,负性组比中性组在一致、不一致任务上前额叶N2振幅均显著减小,表明负性情绪刺激降低了抑制功能任务出现后200 ms左右前额叶的电压值.2)短时太极(八法五步)干预对负性情绪刺激下抑制功能的影响为:①负性组干预后较干预前在各任务(一致、不一致、抑制冲突)上的反应时均显著缩短,表明干预后抑制功能的运行效率显著提升;②负性组干预后较干预前在一致、不一致任务上前额叶N2振幅较均显著增大,表明运动干预后抑制功能任务出现后200 ms左右前额叶的电压值显著增大.综上可知:负性情绪刺激对抑制功能具有干扰作用,其神经机制是前额叶区N2振幅降低;短时太极(八法五步)能够降低负性情绪刺激对抑制功能的干扰,其神经机制是前额叶区N2振幅增大;太极(八法五步)是降低负性情绪刺激对抑制功能干扰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工作记忆内容对视觉搜索中注意选择的影响到底如何, 与工作记忆内容匹配的项目是否总是会自动捕获注意, 至今仍存在争议。本研究针对前人研究中存在的差异和不足, 统一采用“ 记忆 - 搜索” 双任务范式来探讨搜索任务难度、搜索项目刺激强度以及记忆任务呈现时间对基于工作记忆内容的注意导向的影响。结果发现: 当采用困难搜索任务时, 干扰条件下被试反应时与中性条件下反应时无显著差异, 说明难度会影响工作记忆内容对注意选择的自动导向效应, 但这种影响只有在搜索任务难度足够大的情况下才能体现出来。而在本研究中并未发现刺激强度和记忆任务呈现时间这两个因素对基于工作记忆内容的注意导向的影响, 即无论刺激强度高低, 或记忆任务呈现时间长或短, 与工作记忆内容匹配的搜索项目还是会“ 自动捕获注意” , 导致干扰条件下被试反应时显著慢于中性条件。
  相似文献   

7.
该研究采用近红外成像技术,以30名大学生为被试,旨在验证近红外技术对于探讨反应层面冲突控制神经机制的有效性.实验过程中,要求被试按键判断计算机屏幕上出现的颜色块的颜色,包含2个实验条件:不一致条件(刺激颜色对应的按键位置和刺激出现的位置不同)和一致条件(刺激颜色对应的按键位置和刺激出现的位置相同).结果发现,不一致条件的反应时显著长于一致条件的反应时,说明被试需要更多的时间抑制冲突.此外,氧合血红蛋白浓度(HBO)的变化在刺激出现后9~12s时达到最高值.在此时间段内对Simon效应和HBO在两条件之间的差异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在9~10s时额叶左侧的HBO差值与Simon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1~12s时额叶左侧和额中右侧的HBO差值也与Simon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额叶与个体冲突控制能力有着显著相关,验证了近红外技术对于探讨冲突控制神经机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工作记忆内容对视觉搜索中注意选择的影响到底如何,与工作记忆内容匹配的项目是否总是会自动捕获注意,至今仍存在争议。本研究针对前人研究中存在的差异和不足,统一采用"记忆-搜索"双任务范式来探讨搜索任务难度、搜索项目刺激强度以及记忆任务呈现时间对基于工作记忆内容的注意导向的影响。结果发现:当采用困难搜索任务时,干扰条件下被试反应时与中性条件下反应时无显著差异,说明难度会影响工作记忆内容对注意选择的自动导向效应,但这种影响只有在搜索任务难度足够大的情况下才能体现出来。而在本研究中并未发现刺激强度和记忆任务呈现时间这两个因素对基于工作记忆内容的注意导向的影响,即无论刺激强度高低,或记忆任务呈现时间长或短,与工作记忆内容匹配的搜索项目还是会"自动捕获注意",导致干扰条件下被试反应时显著慢于中性条件。  相似文献   

9.
旨在探究不同刺激强度对小学儿童情绪调节策略选择偏向的影响.通过情绪调节选择任务分别考察小学二年级27名、四年级25名和六年级26名儿童在面对高低强度的消极图片刺激时,对认知重评和注意分散两种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偏向.在高强度的消极刺激下,小学儿童对于认知重评和注意分散的策略选择上没有偏向,但是在低强度的消极刺激下,更偏向选择认知重评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小学儿童已经形成了较稳定和有效的情绪策略的选择偏向.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事件相关电位,比较情景修正与认知重评策略对负性情绪刺激加工产生的不同影响.选取20名大学生分别进行了简单注视负性、简单注视中性、情景修正负性和认知重评负性图片的实验;采用国际情绪图片系统的场景图片作为实验刺激材料,记录头皮脑电.实验结果表明:情景修正与认知重评策略在调节负性情绪时都能有效地降低情绪体验;与简单注视负性相比,情景修正负性图片对晚期正电位(late positive potential, LPP)的调制作用出现的较早, LPP大约在刺激后800 ms阶段开始显著下降,并且持续到刺激结束;相比情景修正策略,认知重评负性图片对LPP的调制作用出现的相对较晚,只发生在中期1 600~3 200 ms阶段.可见,情景修正策略是一种有效的情绪调节方式,与认知重评相比情景修正策略能够更早地影响到情绪产生的轨迹(emotion-generative trajectory);进一步丰富情绪调节动态模型可以为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研究采用2(语言:母语、二语)×3(任务:情绪负载词标注、情绪标签词标注、非情绪词标注)×2(效价:积极情绪、消极情绪)3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探究情绪标注效应发生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二语情绪负载词标注可以显著上调正性图片的积极情绪体验,母语情绪负载词标注在负性图片中产生了情绪标注阻断效应,两种语言类型下情绪标注效应有着相似的发生机制,都主要通过内隐享乐理论实现情绪的调节,其间还受到自我反思和减少不确定性机制的调节.  相似文献   

12.
儿童Stroop效应加工阶段特点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选用小学六年级儿童为被试者,采用事件相关电位研究了Stroop效应的时间进程。实验中要求被试者判断在计算机屏幕中央出现的汉字颜色,并尽可能又快又准地按下相应的键,同时使用32导电极帽记录被试者的脑电信号。结果除了发现反应时的Stroop效应;还发现在汉字出现后大约300 ms左右,颜色与语义不一致的汉字诱发的P300比其它两种条件的波幅要大、潜伏期要晚;在汉字出现大约400 ms之后引发了一个慢波,不一致条件和控制条件引起的慢波波幅在头皮顶部比一致条件大。结果说明儿童Stroop效应的产生是一个复杂过程,干扰效应是早期颜色识别和后期反应选择两个阶段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促进效应则发生在后期的反应选择阶段。  相似文献   

13.
工作记忆表征能否自上而下地引导视觉注意选择,目前研究结果尚存在争议,而导致争议结果的原因亦不清晰.为了探究导致以往研究中有无发现引导效应的关键因素,该研究设计3个实验,要求被试在工作记忆储存任务的过程中完成一个视觉搜索任务,实验1与3的结果发现,当工作记忆表征包含可引导注意的属性时,不管视觉搜索靶子是否变化,该记忆表征都会引导注意偏向到视觉情境中与之匹配的干扰刺激,而实验2中的工作记忆表征不包含可有效引导注意的属性时,即使采用变化靶子的视觉搜索类型,也没有发现引导效应.此结果表明基于工作记忆表征的注意引导效应是否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该表征是否包含可有效引导注意的属性,而非视觉搜索类型.  相似文献   

14.
以514名大学生为对象,采用《情绪调节问卷》量表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快乐情绪的调节量最多,恐惧情绪的调节量最少,正性情绪的调节量大于负性情绪的调节量;感受负性情绪时存在比较多的忽视和抑制调节,感受正性情绪时存在比较多的重视和宣泄调节;男生和女生正性情绪在抑制和宣泄上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在忽视和重视上没有显著差异;在负性情绪的原因调节上,文科学生显著高于理科学生。在负性情绪的反应调节上,文科学生显著高于理科学生。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采用情绪Flanker范式探讨不同情绪效价的面孔对注意范围的影响。结果显示:(1)干扰和目标面孔相距0.06°视角时,高兴目标面孔的Flanker效应量A显著大于生气目标面孔的Flanker效应量B,表明负性情绪缩小了注意范围,而正性情绪下注意扩大到了周围的无关信息。(2)干扰和目标面孔相距0.06°视角时,干扰面孔对目标面孔的辨认影响最大,随着距离的增加,这种影响逐渐消失。这表明,情绪面孔虽可对注意范围产生调节,但这种调节存在边界,超过这个边界,情绪面孔就不再对注意发挥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采用“提示目标”的视觉实验范式,通过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研究了视觉注意年老化脑机制.青年和老年被试各16名;背景由3个同心黑色圆形线条组成,提示为大、中、小不等的3个圆圈组成,刺激材料是随机选取的大写英文字母,组成3个同心圆圈.不同范围圆圈提示时,靶刺激“T”出现在相对应的圆圈,而两个干扰刺激“T” 分别呈现在对侧视野的另外两个圆圈.要求被试人根据提示寻找效应圈的靶字母“T”,并尽快尽准确地按键判断出现在左视野还是右视野.结果显示干扰刺激的存在导致靶刺激识别难度增加,引起P1的增强和N1的降低;随着提示等级的增大,两组反应时均逐渐延长,早期ERP成分P1与N1波幅均减小;与青年组相比,老年组反应时更长,后部P1增强、N1抑制,且额区P2成分亦受到显著抑制.研究结果与年老化的“复杂度效应”一致;所发现老年组P2成分的显著抑制,提示年老化可能导致视觉空间注意(非随意注意)的前脑区功能缺陷.  相似文献   

17.
以往研究表明个体对词语的感受性受词语情绪效价和个体焦虑状态的影响,为探讨心理性应激源对个体的词语感受性的影响,将38名被试被随机分配到应激组(特里尔社会应激测试作为心理性应激源)和控制组(安慰剂组),经过应激/安慰剂实验处理后,参加词语识别任务,其中词语包括与特里尔社会应激测试相关的情景词和主题词,以及与社会应激测试无关的正性词、中性词和负性词.结果发现:①应激组比控制组有更强烈的应激反应,应激组的主观应激报告和客观应激参数(心率)显著高于控制组;②词语识别任务中,应激组在应激相关情景词和应激相关主题词上的感受性高于控制组;③无论是应激组还是控制组,对无关正性词的感受性都显著高于其他4类词语.表明个体对词语的感受性不仅受词语本身的情绪效价的影响,并且受个体状态性焦虑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正常人体刺激胫神经条件下观察诱发比目鱼肌(慢肌)和腓肠外侧肌(快肌)的H—反射和M—反应电活动的变化,分析慢肌和快肌直接反应和反射活动的差异,从而阐明脊髓何种类型α—运动神经元在单突触反射中起主要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当M—反应在阈下刺激时比目鱼肌和腓肠外侧肌的H—反射阈值几乎相同。增加刺激强度但不出现M—反应时,比目鱼肌和腓肠外侧肌的H—反射振幅增加,但前者比后者大得多,有明显差异。当M—反应在阈上刺激时引起M—反应和H—反射,并随刺激强度增大二者振幅逐渐加大,但慢肌H—反射振幅比快肌大得多,而M—反应变化二者无明显差异。比目鱼肌属红肌,几乎完全由慢肌纤维组成,腓肠外侧肌属于白肌,主要由快肌纤维所组成.前者由Ⅰ—型α—运动神经元所支配,后者由Ⅱ—型α—运动神经元所支配.由此说明Ⅰ—型α—运动神经元是主要调节慢肌活动的,它由Ia传入纤维所去极化,而在单突触反射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对18名被试青年进行事件相关电位(ERP)实验以研究视觉空间注意范围等级效应的脑机制.采用"提示-靶"实验范式,刺激材料使用等密度排列的字母组成的3个同心圆,以去除字母排列密度不均匀对注意范围等级效应的影响.记录反应时和ERP数据.结果表明:随着提示范围的增大,识别靶刺激的反应时延长,靶刺激引起的P1,N1波幅减小.行为数据和ERP波幅的等级式变化提示视觉注意范围的等级效应,并发现该等级效应受到了来自任务难度、刺激物数量及分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抑郁者识别情绪刺激时的执行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抑郁者识别情绪刺激时在抑制、转换、刷新功能上的反应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抑郁状态组被试在抑制功能上接近于正常被试,在转换功能和刷新功能上接近于抑郁症被试,并且抑郁症组和抑郁状态组被试对于正、负情绪的反应偏向只发生在抑制功能和转换功能上而在工作记忆刷新功能上的差异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