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2012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以往研究表明个体对词语的感受性受词语情绪效价和个体焦虑状态的影响,为探讨心理性应激源对个体的词语感受性的影响,将38名被试被随机分配到应激组(特里尔社会应激测试作为心理性应激源)和控制组(安慰剂组),经过应激/安慰剂实验处理后,参加词语识别任务,其中词语包括与特里尔社会应激测试相关的情景词和主题词,以及与社会应激测试无关的正性词、中性词和负性词.结果发现:①应激组比控制组有更强烈的应激反应,应激组的主观应激报告和客观应激参数(心率)显著高于控制组;②词语识别任务中,应激组在应激相关情景词和应激相关主题词上的感受性高于控制组;③无论是应激组还是控制组,对无关正性词的感受性都显著高于其他4类词语.表明个体对词语的感受性不仅受词语本身的情绪效价的影响,并且受个体状态性焦虑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左传》中,“之”字出现频率很高。它的意义复杂,用法广泛,可作代词、动词、语气助词和结构助词。“之”作代词,通常都用作宾语,或作宾语提前的标志,可代人、事和处所,所代的对象一般都出现在上下文中,可译为“他(它、她)”、“他(它、她)们“或”这件事、那件事”,有时也可以不译。如: 〔1〕爱共叔段,欲立之。(隐公元年)——(姜氏)喜爱共叙段,想立他(作太子)。〔2〕臣闻之,“俭,德之共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